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07JJD740062)
- 作品数:11 被引量:29H指数:4
- 相关作者:高华平廖媛媛匡鹏飞曹海东蔡树才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三峡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 楚简文字中的“师”、“保”、“傅”与先秦的保傅制度被引量:1
- 2012年
- 楚简文字中"师"、"保"、"傅"诸字有一些特殊的写法和意义,结合传世文献进行研究,可知先秦的"师"、"保"、"傅"制度的确立,具有设置普遍、男女并立和男外女内等特点,而女性的"师"、"保"、"傅",同时还兼有女巫的某些职能。
- 高华平
- 郭店楚简中的“道”与“■”被引量:7
- 2009年
- 高华平
- 关键词:郭店楚简传世文献
- 楚简文字与甲骨文、金文之间的形体演变特点被引量:1
- 2013年
- 楚简文字是战国时期楚文字的主要代表,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不容忽视的阶段,它的发展演变遵循汉字形体演变的总原则却又带有楚国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本文对甲骨文、金文和楚简文字的代表性形体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出从甲骨文、金文到楚简文字形体演变的特点。
- 匡鹏飞廖媛媛
- 关键词:甲骨文金文
- 《说文》与《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字形对比分析
- 2017年
- 《说文》与《楚系简帛文字编》都收录的字有1921,这些字可分为构件完全相同、构件部分相同和构件完全不同的字。通过对这些字构件及部首的统计分析,认为它们绝大部分是有联系的,这说明人们对很多事物的认识是一致的,同时小篆与简帛是相互吸收影响的。
- 李平
- 关键词:《说文》部首
- 楚简异体字形与代表字形的形体差异比较
- 2012年
- 楚简文字存在着大量异体现象,楚简代表字形和异体字形共同组成了楚简文字的字形系统。文章通过对同一楚简文字的异体字形和代表字形的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在形体结构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楚简异体字形繁于或简于代表字形、楚简异体字形更换部分构件、楚简异体字形变换构件位置、楚简异体字形的整体形变。分析总结楚简代表字形与其主要异体字形之间的形体差异,既可以深化对楚简文字形体特点的总体认识,又能进一步揭示战国时期"文字异形"的实际状况。
- 匡鹏飞廖媛媛
- 关键词:异体
- 荀子对思孟“五行”说批判的再认识被引量:1
- 2010年
- 荀子激烈批评思孟"五行"说的原因学界有过多种看法,而其深层、根本的原因却在于在荀子和思孟之间存在思维和哲学基础的根本差异,荀子所持有的是形而上学的二元论,而思孟"五行"说坚持的是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前形而上学的存在论。因为在孟子所因循的子思代表的春秋文化和荀子所站立的战国后期文化之间,知识范型与符号体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可以从"五行"说产生和流变的几个阶段中清楚地看到。
- 蔡树才
- 关键词:天人合一存在论
- “性”“情”论——由新出楚简中“性”、“情”二字的形义引发的思考被引量:4
- 2009年
- 新出楚简中的"性"字都写作"眚",而"情"字则有时写作"青",有时写作上"青"下"心"的结构。结合传世文献进行考察,可知先秦"性"、"情"二字的特殊形体是反映了当时"性"、"情"概念的不同内涵的,而且这些内涵又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先秦"性"、"情"概念内涵的演变及文字形体的选择与当时整个哲学思想的发展密切相关。
- 高华平
- 关键词:形义
- 中国先秦时期的美、丑概念及其关系——兼论出土文献中“美”、“好”二字的几个特殊形体被引量:2
- 2010年
- 美与丑是哲学和美学中的一对基本范畴,它们的关系问题也是中外哲学史和美学史上的一个古老话题。中国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有“美”、“丑”二字和“美”、“丑”的同义词“好”、“恶”等字(参见高华平,2004年,2009午)。这说明中国古人很早即已有关于“美”、“丑”的概念,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思考。到春秋战国时期,美、丑问题更是为社会广泛关注,
- 高华平
- 关键词:先秦时期出土文献春秋战国时期
- 楚简文字的书法艺术特点及其成因被引量:2
- 2011年
- 楚简文字的书法艺术特点,概而言之就是奇诡多变、活泼自由、绮丽灵秀,且突出地体现在字体结构、笔画线条、章法布局、书体风韵等方面。其特点的形成,与楚地盛行的巫祝文化、楚人特有的民族个性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相关。
- 曹海东
- 关键词:书法艺术特点
- 论先秦诗歌的基本特点及其演进历程——由楚简文字所作的新探讨被引量:5
- 2014年
- 本文借助新近出土的楚简文字资料对中国先秦诗歌特点及其进程进行了探讨。在楚简文字中,诗、歌二字有"""詩""哥(可)""謌(訶)"等多种形体,它证明中国早期诗歌的确经历过一个由歌唱("永言""长言之")的"""哥(可)"到"直言"的"詩""訶(謌)"的过程;楚简文字中"""詩""哥(可)""謌(訶)"诸字共存并用,又说明战国时期的文学艺术正处于一个由诗、乐一体,走向诗、乐分离或独立的过渡阶段;"性""情""志"概念的内涵不仅有思想逻辑的一致,还有其文字形义学上"其实一也"的原因。《尚书·尧典》"诗言志"说演变为《诗大序》"吟咏情性"之说的文字学原因,既在于"志""性"(包括"情")二字在字源学上的形近致混;而《诗纬含神雾》"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之"持"字,原本当写作"",是一个表示早期诗歌"永言"或"长言之"特点的文字,与所谓"持人情性,使不失坠"的道德诗教无关。
- 高华平
- 关键词:先秦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