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科技厅项目(2006C12108)
- 作品数:2 被引量:26H指数:2
- 相关作者:谢鸣徐红霞张慧琴吴延军冯健君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省宁海县农林局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红沙枇杷‘大红袍’与白沙枇杷‘宁海白’糖积累及代谢的差异被引量:23
- 2010年
- 以白沙枇杷品种‘宁海白’和红沙枇杷品种‘大红袍’为试材,分析了果实发育进程中果实糖含量、蔗糖与山梨醇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果实发育与糖积累进程基本相似,蔗糖含量在整个果实发育过程中变化不大,山梨醇含量随果实发育呈下降趋势,果糖与葡萄糖是这两个品种积累的主要糖,90%左右的果糖与葡萄糖是在成熟前3周内积累的;两个品种间果糖含量差异较大,‘宁海白’的果糖含量比‘大红袍’高约1/3,而葡萄糖含量仅高8%。转化酶、SS分解活性和SDH的变化趋势基本类似,都是幼果期较高,此后随果实的发育呈下降趋势,到果实发育后期又转为上升直至成熟;SS合成活性和SPS活性变化与前面几个酶的变化趋势不同之处是成熟时的活性又有所下降。‘宁海白’的转化酶、SS分解活性均高于‘大红袍’,特别是果实发育后期的酸性转化酶活性远高于‘大红袍’,而SDH活性是‘大红袍’略高于‘宁海白’。以上结果表明,枇杷品种间糖含量的差异与其代谢酶的活性水平有关。
- 陈俊伟徐红霞谢鸣吴延军张慧琴冯健君
- 关键词:枇杷糖积累蔗糖代谢
- 冬春不同栽培环境下‘宁海白’枇杷幼果酚类物质含量与代谢的变化被引量:3
- 2010年
- 以露地、套袋和大棚栽培的‘宁海白’枇杷为试材,测定了低温期间和低温解除后的幼果内总酚含量及与酚类物质代谢相关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在低温期间,露地栽培的枇杷幼果总酚含量显著高于套袋与大棚栽培的幼果;低温结束后露地栽培枇杷幼果的总酚含量虽然高于大棚与套袋果实,但比低温期间明显下降。酚类物质代谢相关酶分析显示,低温期间PAL活性显著高于低温解除后的果实,露地幼果活性高于套袋与大棚;PPO活性低温期间以露地栽培的果实为最低、套袋处理最高,低温结束后以大棚为最低、套袋为最高;POD活性低温期内以露地为最高、大棚最低,低温解除后活性显著下降,但大棚栽培要低于露地与套袋。以上结果表明,酚类物质积累和代谢与枇杷抵抗低温胁迫的响应有关。
- 冯健君陈俊伟徐红霞谢鸣吴延军张慧琴
- 关键词:枇杷幼果苯丙氨酸解氨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