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SCX2-EW-B-1)

作品数:10 被引量:449H指数:7
相关作者:欧阳竹宋小青李发东姜学兵李运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土壤
  • 3篇耕地
  • 2篇冬小麦
  • 2篇作物
  • 2篇小麦
  • 2篇免耕
  • 2篇秸秆
  • 2篇秸秆覆盖
  • 2篇华北平原
  • 2篇耕地保护
  • 1篇冬小麦-夏玉...
  • 1篇冬小麦冠层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储量
  • 1篇幼龄
  • 1篇幼龄期
  • 1篇幼树
  • 1篇玉米
  • 1篇遮光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山东省气象局
  • 1篇江西省林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亚...
  • 1篇美国农业部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7篇欧阳竹
  • 3篇宋小青
  • 2篇侯瑞星
  • 2篇李发东
  • 2篇程维新
  • 2篇李运生
  • 2篇姜学兵
  • 1篇左继林
  • 1篇黎星辉
  • 1篇徐华勤
  • 1篇陈博
  • 1篇张时煌
  • 1篇肖润林
  • 1篇赵玉金
  • 1篇张妍
  • 1篇李贺丽
  • 1篇赵红
  • 1篇罗毅
  • 1篇付晓青
  • 1篇孙振中

传媒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地理科学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年份

  • 2篇2013
  • 6篇2012
  • 2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耕地资源开发强度及其演化阶段被引量:27
2013年
地域资源禀赋差异及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决定了耕地资源开发强度理应存在结构演化的阶段性。基于粮食生产角度提出了涵盖开发广度、开发深度、开发频度的耕地资源开发强度评价方法。据此,通过评价分析全国及区域开发强度演化特征,论证了耕地资源开发强度阶段性结构演化假设。结果表明:耕地资源开发强度评价能准确判断耕地资源开发状态;中国耕地资源开发已基本完成以提高开发广度为主要特点的外延式开发历程,当前正值以提高开发深度为主要特点,同时面临开发频度降低问题的内涵式开发阶段;2004年,中国耕地资源开发强度为25.064%,区域开发强度及其结构演化差异显著。最后,在明确耕地资源管理政策转型基本导向的基础上,探讨了区域差别化的开发强度管控政策。
宋小青欧阳竹柏林川
关键词:耕地资源
不同颜色遮阳网遮光对丘陵茶园夏秋茶和春茶产量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被引量:18
2011年
为研究不同颜色遮阳网遮光对夏秋茶与春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以"碧香早"茶树为试验材料,选用不遮光和中度遮光(遮光率(50±3)%)的黑色、绿色、银白色遮阳网开展遮光试验。试验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季节茶园经遮光后百芽重、芽密度均高于对照茶园。百芽重夏秋季黑色和绿色处理与对照间差异显著,分别比对照高10.21%、6.07%,春季黑色、绿色和银白色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分别比对照高4.29%、11.11%、5.30%。芽密度夏秋季黑色与对照间差异显著,比对照高7.40%,春季黑色、绿色、银白色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分别比对照高32.47%、31.50%、22.28%;在不同季节茶园遮光后可增加新梢含水率,但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遮光可降低水浸出物含量,不同遮光处理间无明显规律性;夏秋季节茶园应用黑色和绿色遮阳网,春季应用3种颜色遮阳网遮光可增加茶叶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降低茶多酚含量和酚氨比。与对照茶园相比,夏季、秋季、春季黑色遮阳网处理的氨基酸含量与对照间差异显著,分别比对照高14.22%、17.07%、6.23%;夏秋季节不同遮阳网处理的茶多酚含量与对照间差异性不显著,春季黑色和绿色处理的茶多酚含量与对照间差异性显著,分别比对照低27.66%、19.21%;夏季黑色处理的酚氨比显著低于对照,比对照低16.40%,秋季和春季黑色和绿色处理的酚氨比均与对照间差异显著,秋季黑色和绿色处理分别比对照低20.13%、11.79%,春季分别比对照低31.82%、20.55%;不同季节黑色遮光处理的咖啡碱含量与对照间达到显著性差异,夏季、秋季、春季黑色处理的咖啡碱含量分别比对照高9.48%、8.10%、7.28%。试验结果说明夏秋季节应用黑色和绿色遮光设施,春季应用3种颜色的遮光设施均可有效改善丘陵茶园绿茶品质,不同季节黑色遮阳网遮光均显著增加名优绿茶�
秦志敏付晓青肖润林黎星辉王玉花徐华勤
关键词:茶园生态管理夏秋茶春茶遮光生化成分
冬小麦冠层对入射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例的估算方法评价被引量:17
2011年
目前研究估算作物冠层对入射光合有效辐射的吸收比例(fAPAR)时多采用冠层光能截获效率(fIPAR)、冠层叶面积指数(LAI)和Beer-Lambert法则、冠层光谱植被指数等信息。该文以冬小麦为例,利用田间观测数据序列(包括冠层LAI、冠层fIPAR和冠层光谱特性等方面)对各种fAPAR估算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分析、评价,以明确各法的优势和不足,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冬小麦营养生长期内fAPAR与fIPAR值较为接近,而冬小麦生殖生长期内二者差异显著;整个研究时段内,利用fIPAR估算的fAPAR结果较好;根据叶面积指数和Beer-Lambert法则估算的fAPAR在抽穗至腊熟期间结果偏小,原因在于该法不能体现穗部对光合有效辐射的有效吸收;直接借用文献记载的fAPAR~NDVI(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函数关系估算的fAPAR在冬小麦营养生长阶段及生殖生长季末期均明显偏大。此外,通过将fAPAR与NDVI、比值植被指数(RVI)、土壤调整植被指数(SAVI)、修改型土壤调整植被指数(MSAVI)等常用植被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fAPAR与NDVI的相关关系最强,基于田间数据证实了采用NDVI估算fAPAR的合理性。
李贺丽罗毅薛晓萍赵玉金赵红李峰
关键词:作物冬小麦
1999-2007年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影响因素被引量:123
2012年
选取耕地保护"新政"时期的1999-2007年为研究时段,以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的分歧原因—耕地生产力变化为切入点,通过比较分析、空间与计量分析探寻粮食安全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民种粮积极性变化决定着耕地集约利用是影响粮食安全的关键;2003-2007年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持续提高主要来自市场粮价的上涨;粮食直补仅在开始实施的年份激发了农民对种粮收益的预期。此外,本文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优化粮食生产投入及改进耕地保护模式3方面,提出了耕地保护发展的政策建议。
宋小青欧阳竹
关键词: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影响因素面板数据
耕地多功能内涵及其对耕地保护的启示被引量:163
2012年
近年来,耕地多功能管理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针对耕地需求无序竞争、耕地边际化与耕地生态系统退化三大现实问题,建立了以土地单功能利用为症结的综合分析框架,认为中国耕地保护须向耕地多功能管理转型。然而,目前尚缺乏耕地多功能的内涵解释框架。本文通过梳理耕地多功能的相关研究,从实证与规范、供给与需求及其相互关系角度,建立了耕地多功能内涵的综合解释框架。最后,本文提出耕地保护转型可同时注重构建以主体功能差异化为前提的耕地多功能空间融合模式、拓展耕地价值的提升途径并建立耕地多功能统筹利用保障机制。
宋小青欧阳竹
关键词:耕地土地利用
免耕对华北地区潮土碳库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以实施7年的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免耕长期定位试验场为对象,系统研究免耕条件下土壤总碳(TC)、有机碳(SOC)、无机碳(SIC)的变化,为进一步评价免耕措施对华北地区潮土碳库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持。研究设置免耕秸秆覆盖(NTRC)、免耕施用有机肥(NTRR)、常规耕作(CT)3种处理,分析表层(0-20cm)及深层(20-60cm)土壤TC、SOC及SIC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主要结果为:NTRC和NTRR能够增加0-20cm土层TC含量及储量,但降低20-60cm土层TC含量及储量,0-60cm总碳储量表现为NTRC>CT>NTRR;与CT相比,NTRC能够显著增加0-20cm而降低20-60cm土层SOC含量及储量,NTRR增加了0-5cm土层SOC含量及储量,在5-60cm则呈降低趋势,0-60cm土层SOC储量表现为CT>NTRC>NTRR;NTRC增加了0-60cm土层SIC储量,而NTRR则影响较小。TC与SOC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SIC呈显著负相关(P<0.05),说明总碳的变化趋势与SOC一致,与SIC相反。
姜学兵侯瑞星李运生欧阳竹张妍Wilson V.Glenn李汉侠
关键词:免耕秸秆覆盖土壤无机碳
免耕对土壤团聚体特征以及有机碳储量的影响被引量:55
2012年
以实施7年的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免耕长期定位试验场为对象,研究免耕条件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有机碳储量的变化,为进一步评价免耕措施对黄淮海平原土壤结构和质量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设置免耕(NT)、免耕秸秆不还田(NTRR)、常规耕作(CT)3种处理,分析土壤表层(0-20 cm)及深层(20-60 cm)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土壤有机碳以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变化和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减少了对土壤的破坏以及增加了秸秆还田和有机肥的施用,与常规耕作相比,NT和NTRR可提高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以及大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和储量。其中,秸秆覆盖比施用有机肥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和0.25-2 mm团聚体有机碳储量的提高具有更显著的作用。与表层不同,深层土壤有机碳和大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和储量表现为NT〈NTRR〈CT,说明与CT相比,NT和NTRR不利于深层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与秸秆覆盖相比,施用有机肥对深层有机碳的积累更有利。从整个剖面(0-60 cm)来看,NT和NTRR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储量低于CT。各处理土壤总有机碳与0.25-2 mm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关系最为密切,说明该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能够指示土壤总有机碳的变化。
姜学兵李运生欧阳竹侯瑞星李发东
关键词:免耕秸秆覆盖土壤有机碳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储量
近50a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耗水规律研究被引量:46
2012年
为明确华北平原主导作物冬小麦-夏玉米耗水量的变化趋势,为水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论文搜集文献资料,结合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长期观测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了华北平原近50 a冬小麦和夏玉米的耗水量变化趋势,阐明其耗水特性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变化,最后通过对蒸发能力和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分析明确了冬小麦-夏玉米耗水量变化的主导原因。研究表明:①近50 a华北平原主导作物冬小麦-夏玉米耗水量呈下降趋势,冬小麦耗水量从501.2 mm降低到456.3 mm,夏玉米耗水量大体变化在300~400 mm,平均为350 mm左右;②冬小麦和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由3.31 kg/(hm2.mm)增至15.91 kg/(hm2.mm);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从3.72 kg/(hm2.mm)提高到23.36 kg/(hm2.mm);③拔节—乳熟期是冬小麦耗水强度和耗水量最大的一个时期,华北平原需要通过多次灌溉满足作物水分供需平衡,拔节—灌浆期是夏玉米耗水强度和耗水模系数都比较高的时期,适逢华北地区雨热同期,一般不需要进行补充灌溉;④大气相对湿度增加和日照时数减少是蒸发能力减弱的主因,进而导致作物耗水量呈现下降趋势。
陈博欧阳竹程维新刘丽平
关键词:作物耗水量冬小麦夏玉米华北平原
刈割对华北平原人工草地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根据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牧草生态试验场土壤呼吸测定数据,分析了刈割前后3年生和6年生苜蓿、白三叶及小黑麦4种人工草地土壤呼吸日变化特征及刈割对草地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刈割前不同牧草地的土壤呼吸强度差异明显,依次为3年生苜蓿>6年生苜蓿>白三叶>小黑麦,刈割后不同牧草地的土壤呼吸强度相差不大,土壤呼吸速率在3.0~3.5μmol CO2.m-2.s-1之间;②刈割前不同牧草地的土壤呼吸日变化不相同,6年生苜蓿与小黑麦草地刈割前土壤呼吸速率由9:00开始逐渐增强,在12:00~16:00之间持续较高,以后逐渐下降,3年生苜蓿与白三叶草草地土壤呼吸速率在9:00~12:00之间逐渐升高,12:00到达峰值,之后逐渐下降;③与刈割前相比,4个处理牧草刈割10 d后其草地的土壤呼吸速率下降了30%~40%;④刈割前后Q10值在1~2.32之间,平均值为1.37,刈割前平均值为1.63,刈割后平均值降为1.10。
孙振中王吉顺潘国艳欧阳竹李发东程维新
关键词:土壤呼吸速率刈割华北平原
赣选美国薄壳山核桃幼树年生长节律被引量:2
2013年
通过对引进的5个品种的美国薄壳山核桃幼树连续2年的树高与地径生长节律的测定比较,结果表明:美国薄壳山核桃高生长峰值出现在4、7月份,地径增长则分别出现在5、6、8月份;生长期可划分为生长前期、生长旺盛期、生长减缓期与生长基本停止期。不同品种薄壳山核桃不同生长阶段的高与地径生长量存在显著差异,全生长期内不同品种的高生长与地径生长量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差异减小。不同品种间的高、径生长速率不同,赣选2号的月均高生长量最大,赣选1号较小;地径月均增长量则以赣选5号的较大,赣选1号的较小;引进薄壳山核桃苗木时,应考虑引进经过区域试验种源的优良品种。
左继林张时煌
关键词:美国薄壳山核桃幼龄期生长节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