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ZC-I-02)

作品数:6 被引量:46H指数:3
相关作者:王春生王红霞戴鑫烽夏平许学伟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浙江海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群落
  • 1篇动物群
  • 1篇动物群落
  • 1篇演替
  • 1篇野生
  • 1篇遗传多样性研...
  • 1篇植物
  • 1篇扫描电镜
  • 1篇生物效应
  • 1篇嗜盐
  • 1篇嗜盐菌
  • 1篇缺氧
  • 1篇群落演替
  • 1篇种群组成
  • 1篇珠江口
  • 1篇系统进化
  • 1篇系统进化分析
  • 1篇细菌群落
  • 1篇牡蛎
  • 1篇耐盐

机构

  • 5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国家海洋局
  • 1篇浙江海洋学院

作者

  • 3篇王春生
  • 2篇夏平
  • 2篇吴月红
  • 2篇许学伟
  • 2篇戴鑫烽
  • 2篇王红霞
  • 1篇寿鹿
  • 1篇朱艾嘉
  • 1篇董燕红
  • 1篇方宏达
  • 1篇许战洲
  • 1篇黄海燕
  • 1篇张志道
  • 1篇何飘霞
  • 1篇刘镇盛
  • 1篇孟凡旭
  • 1篇陆斗定
  • 1篇欧强
  • 1篇陈全震
  • 1篇陈春辉

传媒

  • 3篇海洋学研究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台湾海峡
  • 1篇植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2009年4月浙江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2
2011年
利用2009年4月在浙江近岸海域采集的47个浮游植物水样,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类群组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1种,隶属于4门32属,其中硅藻26属69种,甲藻4属10种,硅藻在种类数上占优势,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ta为优势种。(2)各水层浮游植物总细胞密度为(2~236.8)×102个/dm3,平均值为41.9×102个/dm3。平面分布上,表层和5 m层的浮游植物总细胞密度分布趋势较一致,即调查区域最南端出现高值区(〉200×102个/dm3),沿岸向北则细胞密度值呈递减趋势。硅藻细胞密度为(1.2~236.4)×102个/dm3,平均值为40.88×102个/dm3,与浮游植物总细胞密度分布趋势基本一致。甲藻细胞密度为(0~13.6)×102个/dm3,平均值为0.94×102个/dm3。垂直分布上,浮游植物总细胞密度大小依次为30 m层(82.5×102个/dm3)〉表层(35.3×102个/dm3)〉10 m层(31.9×102个/dm3)〉5 m层(31.8×102个/dm3)。断面分布上,浮游植物总细胞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D断面(83.1×102个/dm3)〉C断面(36.5×102个/dm3)〉B断面(30.9×102个/dm3)〉A断面(16.3×102个/dm3)。(3)总体上,浮游植物生态分布与水温、营养盐均呈正相关关系。
夏平张志道戴鑫烽王红霞何飘霞
关键词:浮游植物种群组成环境因子
基于AFLP技术的海南三亚野生和养殖牡蛎遗传多样性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2008年夏季,从海南三亚分别采集26份养殖牡蛎和32份野生牡蛎样品(1份样品代表1个体),开展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性(AFLP)和数量性状分析,采用POPGENE 32软件计算多态性位点百分率、遗传多样性指数、Hardy-W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群体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基于AFLP分析获得的遗传距离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亚基(CO I)基因序列,采用邻接法构建养殖和野生牡蛎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选择性引物对牡蛎品种具有较好的鉴别效率;相比养殖牡蛎,野生牡蛎多样性丰富、品种间同源性较低、亲缘关系相差较远、遗传基础较宽;通过CO I基因序列分析可知,养殖牡蛎均为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而野生牡蛎属于囊牡蛎属Saccostrea,主要为僧帽牡蛎Saccostrea cucullata。目前海南三亚牡蛎种质资源多样性相对丰富,引种还未对三亚自然环境的牡蛎资源造成明显影响。
高晓辉王春生吴月红寿鹿陈全震
关键词:牡蛎COI基因
长江口可培养耐(嗜)盐细菌群落结构研究
2014年
针对长江口10个站位样品,采用HM培养基和ZMCA培养基分离培养耐(嗜)盐菌,通过PCR方法获取156株细菌的16SrDNA序列。其中,由HM培养基分离获得136株菌株,可划分为33个分类单元(OUT),分属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芽孢杆菌纲(Bacilli)3个类群,其中γ-变形菌纲为优势耐(嗜)盐细菌;靠近海岸的站点M5-1,N6-2和M4-1耐(嗜)盐细菌均属于厚壁菌门,而远离海岸的站点耐(嗜)盐细菌均属于变形菌门。以ZMCA培养基分离获得的20株菌株分属α-变形菌纲和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可划分为10个OTU。由HM培养基分离获得的菌株中,70.5%属于耐盐菌,29.5%属于中度嗜盐菌;由ZMCA培养基分离获得的菌株均为耐盐菌。HM培养基分离得到的136株细菌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还原性分析表明,亚硝酸盐还原菌数量仅为硝酸盐还原菌的1/3左右。
孟凡旭吴月红金文静王春生许学伟
关键词:长江口耐盐菌嗜盐菌细菌群落
东海剧毒卡尔藻的形态特征及其系统进化分析被引量:14
2011年
利用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分布于我国东海海域的剧毒卡尔藻(Karlodinium veneficum)藻株(LAMB090611)的形态特征和显微结构进行了描述,并探讨了其分子系统进化关系。该藻株细胞长11.1-18.7μm,平均值为(14.2±1.8)μm,宽8.2-14.7μm,平均值为(10.8±1.5)μm。细胞形态结构特征为:上下锥体积基本相同;顶沟短而直;腹孔明显;纵沟延伸至上锥;横沟错位距离约占细胞总长的28%-38%;含有2或4个不规则形态的叶绿体;细胞核位于中部或下锥。此藻种的暴发可引发有害赤潮(harmful algal bloom)。当前加强有害赤潮的预防和监测工作是减少危害的有效途径,而对引发赤潮原因种的准确识别和鉴定则是基础和关键。
王红霞陆斗定黄海燕戴鑫烽夏平
关键词:分子系统进化扫描电镜
2005~2006年珠江口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研究被引量:21
2009年
根据2005年4月至2006年9月珠江口4个航次19个站位的调查资料,分析了春、夏季和秋季初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和个体数量等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了研究期间浮游动物群落的演替情况.经鉴定共发现终生浮游动物226种和阶段性浮游幼体5个类群.优势种中,除了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和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等过去常见的优势种外还出现枝角类和被囊类的种类,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则是春季的第一优势种.调查海区的浮游动物可划分为河口类群、近岸类群、大洋类群和广温广盐类群.2006年浮游动物的平均个体数量高于2005年,春季的平均个体数量高于同年夏季或秋季初,空间分布则无明显规律.根据相关分析,盐度和水温是影响该海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根据演替速率E值的计算结果,珠江口浮游动物群落存在明显的季节演替,但2005年至2006年间的同一季节则未出现显著的群落演替.
方宏达朱艾嘉董燕红许战洲欧强黄卓轩刘建益
关键词:珠江口浮游动物群落演替
河口缺氧生物效应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09年
世界许多河口都存在季节性缺氧的现象,并且低氧出现的频率、范围、持续时间、强度都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因此河口缺氧引起的生态效应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河口生物种类繁多,根据它们的运动能力和栖息环境的不同可分为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栖生物。河口缺氧不仅影响河口生物的分布与生存,而且还会改变群落结构、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从分子、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综述了河口缺氧生物效应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展望与建议。
陈春辉王春生许学伟刘镇盛
关键词:生物效应缺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