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BSS009)
- 作品数:5 被引量:60H指数:4
- 相关作者:刘文明邢科更多>>
- 相关机构: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 “高升号事件”中的英国舆论——以《曼彻斯特卫报》为例的分析
- 2017年
- 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高升号事件'是日本蓄意挑起甲午战争的开端,因高升号为英国商船而引起了英国舆论的关注,《曼彻斯特卫报》给予了较多报道,但在日本的狡辩和英国政府暧昧态度的影响.下,其报道从最初的中立转向偏袒日本。在日本政府力求博得英国报刊舆论的支持时,清政府却鲜有作为。《曼彻斯特卫报》对'高升号事件'报道的变化反映了清政府在国际舆论中的不利地位。
- 邢科
- 关键词:甲午战争
- 甲午战争中的英美特派记者与旅顺大屠杀报道被引量:5
- 2014年
-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英美报刊派出了战地记者前往远东报道战事。科文、克里尔曼、维利尔斯等人随日本第二军经历了旅顺战役,目睹了旅顺大屠杀,并对此作了报道。但另一战地记者盖维尔则被日本收买,否认屠杀事件并反驳有关报道,由此出现了英美报刊关于旅顺大屠杀真实性的争论。造成当时屠杀真相受到怀疑的主要原因,是日本政府对英美通讯社和报刊的收买操纵,特派战地记者之间相互竞争和盖维尔等人罔顾事实的报道,以及英美的亲日舆论环境。历史学者的研究表明,旅顺大屠杀是不容否认的历史事实。
- 刘文明
- 关键词:甲午战争
- “文明”话语与甲午战争——以美日报刊舆论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17
- 2019年
- 甲午战争发生于19世纪下半叶西方“文明”话语盛行之时,以“文明”与“野蛮”二元划分为基础的文明等级观将中国和日本列为“半文明”国家。但日本以其“文明开化”而自诩为“文明”国家,宣称甲午战争是“文明”对“野蛮”的战争,并通过操纵“文明”话语而影响西方舆论。美国报刊从西方文明价值观出发将甲午战争参战双方分别设定为两种角色,即中国代表“野蛮”和“保守”,日本代表“文明”和“进步”,并以此为前提来评价这场战争,“文明”成为判断战争是非的标准。这样,“文明”话语依附于西方霸权而在当时成为国际政治和国际舆论中的一种潜在规范力量,并强加于中国而成为一种话语暴力。由此,清朝被贴上“野蛮”标签,丧失了对日战争的正义性,遭受屈辱而未能得到美国舆论的同情。日本则因声称战争目的为推进“文明”而符合并顺应了当时西方的“文明使命”,虽制造了旅顺大屠杀并最终通过《马关条约》损害中国主权,反而得到美国舆论的支持。
- 刘文明
- 关键词:文明甲午战争报刊舆论
- 19世纪末欧洲国际法中的“文明”标准被引量:28
- 2014年
- 19世纪末,欧洲国际法学家明确地以欧洲"文明"来衡量世界各国的国际行为及法律权利,从而在国际法中形成了一套规范国际关系的"文明"标准。按这一标准,世界上的国家被划分为"文明"、"野蛮"和"蒙昧"等不同类别,不同类别的国家获得不同的国际承认,具有不同的法律人格和法律地位,在国际法上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野蛮"和"半野蛮"("半文明")国家被排除在国际法适用范围和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社会"之外,从而建构出一种国际法意义上的等级性世界秩序。这一秩序是西方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时为其瓜分世界和殖民统治寻找法理依据而建构起来的,通过西方列强与非西方国家的互动而形成。就其思想渊源而言,是欧洲国际法传统中"自我"与"他者"二元思维的产物。
- 刘文明
- 关键词:国际法文明标准
- 跨国史:概念、方法和研究实践被引量:15
- 2018年
-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历史学的全球转向,以伊恩·蒂勒尔、托马斯·本德和入江昭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提出了"跨国史"理念并付诸实践。一方面,他们将跨国史理解为打破和超越民族国家界限来研究民族国家史的方法,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思考民族国家史,以美国史为例探讨了如何将民族国家史置于全球联系情境中来理解,并提出将民族国家史书写成一部全球史。另一方面,他们也将跨国史界定为以跨国历史现象为对象的研究领域,发现了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之外的历史,即非国家行为体的历史,包括跨国公司、国际非政府组织及各种跨国现象。他们的探索极大地丰富了当今全球史研究的多元实践。
- 刘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