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092102310275)

作品数:5 被引量:16H指数:3
相关作者:吴干斌张军周建华李晓天于彤更多>>
相关机构: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郑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沙星
  • 4篇氟罗沙星
  • 3篇药动学
  • 3篇药效
  • 3篇药效学
  • 2篇抑菌浓度
  • 2篇最低抑菌浓度
  • 1篇血浆
  • 1篇血药
  • 1篇血药浓度
  • 1篇药代
  • 1篇药代动力学
  • 1篇药代动力学与...
  • 1篇药浓度
  • 1篇药物
  • 1篇药效学研究
  • 1篇人血浆
  • 1篇司帕沙星
  • 1篇体外抗菌
  • 1篇体外抗菌活性

机构

  • 4篇郑州大学
  • 4篇郑州大学第二...

作者

  • 5篇吴干斌
  • 4篇李晓天
  • 4篇周建华
  • 4篇张军
  • 1篇褚延乐
  • 1篇王琳茜
  • 1篇于彤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中国药房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HPLC法测定人血浆中氟罗沙星的浓度
2013年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中氟罗沙星浓度的方法。方法:血浆样品以甲醇处理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样测定,色谱柱为Zorbax Eclipse XDB C18,流动相为乙腈-磷酸盐缓冲液(内含0.1%三乙胺,磷酸调pH至2.5)(20∶80,V/V),流速为1.0 ml/min,进样量为20μl,柱温为35℃,检测器激发波长为290 nm,发射波长为458 nm。结果:氟罗沙星血药浓度在50~2 0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方法回收率为87.9%~90.3%,日内、日间RSD均〈11%。结论:HPLC法可用于人血浆中氟罗沙星的浓度测定。
吴干斌张军周建华李晓天
关键词:氟罗沙星血浆血药浓度药动学
蒙特卡洛模拟方法优化氟罗沙星临床最佳给药方案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基于临床前药效学(PD)和临床药动学(PK)的实验数据资料,进行给药方案的Monte carlo模拟,确定氟罗沙星的最佳给药剂量,从而优化其临床给药方案。方法结合氟罗沙星的药敏实验及临床药动学等PK/PD相关实验数据资料,以口服氟罗沙星片200、300和400mg每日1次(Qd),3种给药方案,治疗近几年来河南地区常见的临床分离致病菌。进行Monte carlo模拟,将获得的累积反应分数(CFR)做给药方案的比较。结果以CFR>90%的给药方案为最佳给药方案,对于大肠埃希菌和淋球菌引起的感染,仅需口服200mg(Qd);对硝酸盐阴性杆菌、肠杆菌属和哈夫尼亚菌属引起的感染,口服300mg(Qd);对于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志贺菌属、肺炎克雷伯菌、柠檬酸杆菌属、普通变形菌、肺炎链球菌、沙门菌属和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引起的感染,口服400mg(Qd)可获得预期满意的临床疗效并能有效预防细菌耐药性产生。结论临床中针对不同耐药菌感染的给药方案治疗所需要的给药剂量存在着明显差异,使用氟罗沙星要根据致病菌从而选择合适的剂量。
吴干斌张军周建华李晓天
关键词:氟罗沙星MONTECARLO模拟药动学药效学
5种喹诺酮类药物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考察氟罗沙星、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对致病菌的抗菌活性.方法 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5种喹诺酮类抗菌药对我院临床分离的494株致病菌的MIC及抑菌率.结果 5种喹诺酮类抗菌药对硝酸盐阴性杆菌和淋球菌的抑菌率都达到了100%,对其他致病菌的抑菌率在50%~100%.结论 5种喹诺酮类抗菌药对需氧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均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尤其对革兰阴性杆菌有强大的抗菌活性.
吴干斌周建华张军
关键词:喹诺酮类最低抑菌浓度氟罗沙星
司帕沙星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研究司帕沙星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结合模型(PK/PD),设计司帕沙星的临床最佳给药方案。方法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司帕沙星对479株分离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在受试者中进行单次口服司帕沙星片0.1,0.2和0.3 g药代动力学研究,计算3种剂量给药后的AUC0-24 h/MIC的值。以AUC0-24 h/MIC≥125为靶值(肺炎链球菌为AUC0-24 h/MIC≥50),用蒙特卡洛模型进行1×104次模拟,每次重复都根据各自的概率分布以不同AUC0-24 h以及MIC值计算,将获得的累计反应分数(CFR)>90%作为最佳临床给药方案。结果0.1 g给药方案仅对沙门菌属的药效学CFR达90%以上;0.2 g给药方案对肺炎链球菌、不动杆菌和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的药效学CFR达90%以上,其它菌种均需口服0.3 g才能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并能有效预防细菌耐药性产生,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引起的感染应加大用药剂量。结论对于沙门菌属引起的感染,仅需口服0.1 g;对肺炎链球菌、不动杆菌和MSSA引起的感染,口服0.2 g;其他细菌引起的感染用药0.3 g;而对于MRSA引起的感染应考虑,加大用药剂量,如0.4 g qd可能会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于彤吴干斌李晓天褚延乐王琳茜
关键词:司帕沙星最低抑菌浓度药代动力学药效学
健康受试者口服氟罗沙星的药动学/药效学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研究健康受试者口服氟罗沙星的药动学(PK)和药效学(PD),从而优化氟罗沙星的临床给药方案。方法:采用三周期自身交叉对照的方式对15名健康受试者分别口服200,300,400 mg氟罗沙星片后,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血药浓度,进而求出药动学(PK)参数。体外药效学(PD)研究是测定氟罗沙星对临床分离的15种494株常见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以AUC0-24/MIC作为氟罗沙星的PK/PD参数(靶值为100和125),采用蒙特卡洛(Monte Carlo)模拟评价氟罗沙星的3种治疗方案对不同分离菌株AUC0-24/MIC值的药效学累积反应分数(CFR)。结果:以CFR>90%作为抗感染经验治疗的合理选择,对于大肠杆菌和淋球菌引起的感染,或口服200 mg(qd)即可;对硝酸盐阴性杆菌、肠杆菌属和哈夫尼亚菌属引起的感染,或口服300 mg(qd)即可;对于表葡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志贺菌属、肺炎克雷伯杆菌、柠檬酸杆菌属、普通变形杆菌、肺炎链球菌、沙门菌属和金葡球菌(MSSA)引起的感染,或口服400 mg(qd)可获得预期满意的临床疗效并能有效预防细菌耐药性产生,而对于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PK/PD参数显示疗效不佳。结论:应用Monte Carlo模拟评价氟罗沙星的PK/PD参数,可以为氟罗沙星的临床最佳给药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周建华吴干斌张军李晓天
关键词:氟罗沙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