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155-2)

作品数:4 被引量:22H指数:3
相关作者:李保华王晓燕孔晓敏李艳丽张霞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4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有孔虫
  • 2篇全新世
  • 2篇古环境
  • 2篇浮游有孔虫
  • 1篇地层
  • 1篇地层对比
  • 1篇地层学
  • 1篇地层学意义
  • 1篇旋回
  • 1篇中国海
  • 1篇中国海区
  • 1篇晚更新世
  • 1篇西太平洋
  • 1篇末次冰期
  • 1篇末次冰期旋回
  • 1篇末次冰期以来
  • 1篇颗石藻
  • 1篇化石
  • 1篇化石记录
  • 1篇环境浅析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南...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5篇李保华
  • 4篇王晓燕
  • 2篇孔晓敏
  • 1篇林春明
  • 1篇萨仁高娃
  • 1篇龙江平
  • 1篇张霞
  • 1篇李艳丽
  • 1篇钟石兰

传媒

  • 4篇微体古生物学...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赤道西太平洋浮游有孔虫的SSU rDNA序列特征、对比及其意义
继2003年首次对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浮游有孔虫分子生物学研究、获得了冲绳海槽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和Globigerinoides sp.SSU rDNA序列之后,本研究报道了西太平洋海区...
李保华萨仁高娃李铁刚
关键词:西太平洋浮游有孔虫DNA古海洋学
文献传递
浙江钱塘江冰后期有孔虫化石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9
2012年
本研究对浙江萧山SE2钻孔近50m沉积物岩心进行了详细的有孔虫定量统计分析,并结合测年资料重建了冰后期以来钱塘江沉积河谷的环境演化过程。有孔虫群落特征反映的古环境变化与沉积相分析结果一致。有孔虫资料显示:大约1万年以来该地区受到海水的影响、以胶结质壳Textularia-Reophax组合为特征,并在中全新世海水深度到达最大、以近岸浅水组合Ammonia beccarii-Elphidium magellanicum为代表,而晚全新世以来在全球海平面下降的影响下、该地区海水变浅的同时,却由于狭窄的特殊河口地形,水动力相对较强,显示强潮型河口地区特有的近岸分子Ammonia beccarii,Elphidium advenum和相对较深水分子Ammonia compressiuscula共存的底栖有孔虫群落特征。
李保华王晓燕孔晓敏林春明李艳丽张霞
关键词:有孔虫冰后期全新世
末次冰期以来中国海区浮游有孔虫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含量变化的地层学意义被引量:3
2009年
西北太平洋尤其是中国海区末次冰期旋回中浮游有孔虫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含量变化研究是近年来最重要的古海洋学内容之一。作者综合分析了中国及邻近海区具有可靠测年地层的深海沉积物柱状样中P.obliquiloculata含量变化,探讨其含量低值事件(PME)的生物地层学意义。末次冰期以来P.obliquiloculata含量变化在中国海区呈现两种变化模式:一是以东海及南海北部为代表的冰期含量低、间冰期含量高的特点;另一种则是南海南部的冰期含量高、间冰期含量低的现象。高分辨率地层记录显示,在这种冰期/间冰期总体变化趋势基础上,我国东海、南海和黑潮源区等广泛存在晚全新世~4300-2800cal yr BPP.obliquiloculata含量低值,但以南海北部与东海冲绳海槽最为明显;而南海南部P.obliquiloculata含量还在冰消期(~16.5-15cal kyr BP)有另一特征的低含量阶段。因而,末次冰期旋回中国海区P.obliquiloculata含量变化可以作为区域性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标志。尽管如此,由于黑潮分支水团的影响,冲绳海槽中部和北部部分海域,在末次冰期与PME期间,P.obliquiloculata虽然含量相对较低,但仍可保持3%-5%以上,而非多数站位PME事件中的特征性零含量。研究表明PME事件主要由次表层海水的温度降低、温跃层变浅、上部水体温度梯度增加等引起,与表层海水无关,但引起这些海洋环境变化的原因尚不清楚。
李保华王晓燕
关键词:末次冰期旋回地层对比
北部湾中部海域底质沉积物中的有孔虫被引量:8
2010年
本文对北部湾中部海域水深2.4m到61m、共计184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的有孔虫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浮游有孔虫丰度非常低,种类也较稀少,仅在南侧水深较大的少数站位有发现,且含量不超过5%;而底栖有孔虫则较丰富,多数样品中以含有螺旋式与平旋式的玻璃质壳类型为主,暖水或大型底栖有孔虫分子常见。和其它海区相较而言,该海域底栖有孔虫中胶结壳类含量偏高,可能与沉积物底质颗粒较粗及海水盐度较低有关。该研究详细报道了底栖有孔虫主要属种在北部湾的分布特征。与海洋环境对比显示,水深和沉积物底质类型是影响这些属种平面分布的主要因素,而湾外温暖水团则是控制暖水种分子分布的另一重要因素。
李保华孔晓敏王晓燕龙江平
关键词:有孔虫表层沉积物
长江三角洲DY03孔颗石藻及沉积环境浅析被引量:2
2012年
本文研究了上海奉贤DY03孔的颗石藻化石。钻孔60.8-2m深度产颗石藻化石,涵盖上更新统的川沙组、南汇组,全新统的娄塘组、上海组和青浦组。颗石藻化石赋存于灰色泥、泥质粉砂或粉细砂中,但化石种类贫乏。群落面貌以Gephyrocapsa oceanica占绝对数量,Braarudosphaera bigelowii,Helicosphaera hyalina和Heli-cosphaera wallichii等偶现,属典型的单种类组合。研究依据颗石藻定量统计,划分出两个海相层:第一海相层,孔深61-40m,属上更新统川沙组和南汇组,颗石藻丰度低,属种单一,代表了海侵过程中的潮上带环境;第二海相层,孔深24.8-2.0m,属全新统娄塘组、上海组和青浦组,颗石藻化石丰度较高,并有数个属种共生,反映当时的滨岸潮上带-河口滨海-浅海近岸海湾的环境演化过程。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长江三角洲全新世海侵之强度和范围都超过晚更新世发生的海侵。此外,本文仔细讨论了Gephyrocapsa oceanica的生态特征,显示其为一个盐度适应能力较强、分布广泛的暖水种。
钟石兰李保华王晓燕
关键词:颗石藻晚更新世全新世古环境长江三角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