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200211)

作品数:3 被引量:13H指数:2
相关作者:张伟风余雪丁玲红刘广生徐海刚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理学

主题

  • 3篇纳米
  • 3篇纳米晶
  • 3篇SM
  • 3篇GD
  • 2篇离子
  • 2篇离子掺杂
  • 2篇掺杂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增强
  • 1篇NA^+
  • 1篇GD2O3
  • 1篇LI^+

机构

  • 3篇河南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3篇张伟风
  • 2篇余雪
  • 1篇刘广生
  • 1篇殷江
  • 1篇丁玲红
  • 1篇张松海
  • 1篇贺明
  • 1篇徐海刚

传媒

  • 2篇发光学报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Na^+离子掺杂Gd_2O_3∶Sm^(3+)纳米晶的发光增强被引量:9
2010年
采用柠檬酸作燃烧剂,在柠檬酸-硝酸盐体系下制备了Gd2O3∶Sm3+和Gd2O3∶Sm3+,Na+纳米晶。用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荧光光谱仪等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和光致发光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得纳米样品为纯立方相,晶粒尺寸约为30 nm。在室温下,用275 nm激发光激发各样品时,可观测到Sm3+离子的较强发光,其主发射峰位分别位于561.5,603.5,651.5 nm,分别对应着Sm3+离子的4G5/2→6H5/2,4G5/2→6H7/2和4G5/2→6H9/2的电子跃迁,其中以4G5/2→6H7/2跃迁的光谱强度最强。实验表明:Na+离子的掺入使得Sm3+离子的光发射强度显著增强。对引起样品荧光强度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刘广生丁玲红张伟风
银离子掺杂Gd_2O_3:Sm^(3+)纳米晶的发光增强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采用燃烧法制备了Gd2O3∶Sm3+和Ag+离子掺杂的Gd2O3∶Sm3+纳米晶材料,根据X射线衍射图谱确定所得纳米样品为纯立方相.在室温下,用275 nm光激发各样品时,可观察到来自Sm3+离子强的荧光发射线,其主发射峰位置分别位于560、602、650 nm处,分别对应着Sm3+离子的4G5/2→6H5/2,4G5/2→6H7/2和4G5/2→6H9/2的电子跃迁,其中以4G5/2→6H7/2跃迁的光谱强度最大.实验表明掺入Ag+离子可使Sm3+离子的荧光发射强度显著增强.通过对样品的XRD、TEM和激发光谱、发射光谱的研究,分析了引起样品荧光强度变化的原因.
张松海贺明余雪张伟风
关键词:荧光增强
Li^+离子掺杂Gd_2O_3:Sm^(3+)纳米晶的发光增强被引量:5
2007年
采用燃烧法制备了Gd_2O_3:Sm^(3+)和Li^+离子掺杂的Gd_2O_3:Sm^(3+)纳米晶,根据X射线衍射图谱确定所得纳米样品为纯立方相。在室温下,用275 nm和980 nm激发光激发各样品时,可分别观测到Sm^(3+)离子的强荧光发射和上转换特征发射,其主发射峰分别位于560,602,650 nm处,分别对应着Sm^(3+)离子的~4G_(5/2)→~6H_(5/2),~4G_(5/2)→~6H_(7/2)和~4G_(5/2)→~6H_(9/2)的电子跃迁,其中以~4G_(5/2)→~6H_(7/2)跃迁的光谱强度最大。实验表明Li^+离子的掺入使得Sm^(3+)离子的荧光发射强度显著增加。通过对样品的XRD、TEM和激发光谱、发射光谱的研究,分析了引起样品荧光强度变化的原因。
余雪徐海刚殷江张伟风
关键词:LI^+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