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8009-053B)

作品数:3 被引量:17H指数:2
相关作者:吕波付道林吴佳洁王涛冯波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小麦
  • 1篇玉米
  • 1篇玉米素
  • 1篇酿酒
  • 1篇糯小麦
  • 1篇普通小麦
  • 1篇抗病
  • 1篇基因
  • 1篇基因研究
  • 1篇激动素
  • 1篇固态发酵
  • 1篇发酵
  • 1篇NPR1基因
  • 1篇TILLIN...
  • 1篇2,4-D
  • 1篇EMS
  • 1篇成熟胚
  • 1篇大麦

机构

  • 2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成...

作者

  • 2篇吴佳洁
  • 2篇付道林
  • 2篇吕波
  • 1篇徐智斌
  • 1篇胡鑫
  • 1篇李斌
  • 1篇王树芸
  • 1篇齐新丽
  • 1篇冯波
  • 1篇李坤
  • 1篇王涛

传媒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年份

  • 3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糯小麦与普通小麦的固态发酵特性比较被引量:10
2012年
为阐明糯小麦与普通小麦在固态发酵特性方面的差异,分别以糯小麦糯麦12和普通小麦09WB4为原料,进行酒曲固态发酵实验,比较两种小麦发酵过程中的物质动态变化,并以糯麦12为原料,设计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发酵工艺。结果表明,糯小麦的产酒精速率快于普通小麦,糯小麦的酒精含量在发酵3d达到基本稳定,而普通小麦在5d时才达到基本稳定,且糯小麦的最终酒精含量高于普通小麦;两者的还原糖含量都是在发酵3d时达到最低值,之后基本保持稳定;pH值先降低后升高,最后基本稳定在一定范围,总酸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氨基态氮含量在整个发酵过程中缓慢增加。糯小麦所产原酒在总糖、酒精含量方面优于普通小麦,但酸度高于普通小麦,且氨基酸态氮和挥发酯略低。糯小麦进行酒曲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30℃,用曲量0.8%,发酵时间5d。综合分析,糯小麦的酒曲固态发酵特性与效果优于普通小麦。
李斌徐智斌冯波王涛
关键词:糯小麦固态发酵酿酒
“济麦”系列品种成熟胚再生体系的优化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建立成熟的外植体再生体系,搭建有效的转化平台是实现小麦基因工程改良的重要途径。与未成熟胚相比,利用小麦成熟胚作为外植体不仅取材方便,而且不受环境和季节的限制。因此,建立小麦成熟胚再生体系是小麦组织培养发展的重要趋势。本研究利用"济麦"系列5个品种济南17、济麦19、济麦20、济麦21和济麦22,以适于组培的小麦品种Bobwhite作对照,研究了不同浓度2,4-D、玉米素(ZT)和激动素(KT)对小麦成熟胚的愈伤诱导和分化成苗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品种Bobwhite相比,"济麦"系列品种具有更高的成熟胚出愈率,品种间差异显著,呈现出基因型效应。在相同2,4-D诱愈浓度条件下,不同品种间分化和成苗率差异极显著。"济麦"系列品种的成苗率均低于对照品种Bobwhite(13.55%),说明进一步优化愈伤的再生成苗能力是未来建立再生体系的关键。相同品种条件下,2,4-D诱愈浓度对出愈、分化和成苗率影响显著,当2,4-D诱愈浓度4mg/L时,除济麦20以外,其它五个品种均能分化成苗,其中济麦22成苗率约10.33%,接近Bobwhite水平。本研究为建立和完善"济麦"系列品种的成熟胚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奠定了基础。
王树芸吕波李坤吴佳洁付道林
关键词:小麦成熟胚2,4-D激动素玉米素
大麦TILLING体系在抗病基因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2年
基因组靶向定位诱导损伤技术(Targeting Induced Local Lesions In Genomes,TILLING)是在化学诱变和PCR定向筛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检测点突变的反向遗传学研究方法,在多种重要农作物上都有应用。本研究使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处理大麦品种‘Tamalpais’,获得了2154个M2株系,同时开发了基于芹菜内切酶CEL I(celery juice extract)的酶切筛选体系。针对植物水杨酸抗病途径相关的两个重要基因EDR1和NPR1,检测到5个M2突变株系。序列分析表明,2个突变发生在内含子、1个NPR1基因的同义突变、2个EDR1基因的错义突变(His351Tyr和Pro556Ser)。本项研究为麦类作物反向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胡鑫齐新丽吕波吴佳洁付道林
关键词:EMSNPR1基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