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120601)

作品数:8 被引量:40H指数:4
相关作者:黄海军刘艳霞李保华王晓燕刘晓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篇全新世
  • 3篇古环境
  • 2篇地面沉降
  • 2篇有孔虫
  • 2篇环境意义
  • 2篇古环境意义
  • 2篇海侵
  • 2篇长江
  • 2篇长江三角
  • 2篇长江三角洲
  • 1篇地层
  • 1篇地面沉降监测
  • 1篇第四纪
  • 1篇短基线
  • 1篇压实
  • 1篇研究方法
  • 1篇油气开采
  • 1篇软土
  • 1篇探地
  • 1篇探地雷达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山东理工大学

作者

  • 4篇刘艳霞
  • 4篇黄海军
  • 3篇王晓燕
  • 3篇李保华
  • 2篇郭启梅
  • 2篇杨曦光
  • 2篇刘晓
  • 1篇林春明
  • 1篇张霞
  • 1篇李艳丽
  • 1篇刘勇
  • 1篇刘一霖
  • 1篇毕海波
  • 1篇孔晓敏
  • 1篇钟石兰
  • 1篇张翼
  • 1篇罗亚飞

传媒

  • 2篇古生物学报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海洋科学
  • 1篇应用基础与工...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表层海水古温度重建方法之比较被引量:2
2013年
为正确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需要了解过去气候变化的规律。表层海水温度(SST)作为海洋环境最重要的参数之一,是了解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关键。尤其是在晚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时期,表层海水古温度显著差异显示了环境的巨大变化,因此表层海水古温度的重建对于认识全球气候演变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海洋表层水温研究备受关注的重要原因。从标志性种、标志性种组合以及非种方法,到转换函数群落方法、稳定同位素、Mg/Ca比值等的地球化学方法,海洋表层古水温的重建经历了定性、半定量和定量化的三个不同阶段。文中旨在比较目前重建表层海洋古水温的几种方法,评价其优缺点,以利于在研究中合理的综合应用,提高古环境恢复的可靠性。
郭启梅
关键词:晚第四纪研究方法
全新世大暖期莱州湾东-南岸古海岸线位置追踪被引量:4
2014年
全新世大暖期海侵边界的位置确定对研究区域古沉积环境演化和应对未来不确定的海平面上升对海岸带地区造成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基础性前提.古海侵边界的确切位置可以通过追踪具有连续地层区域的海相地层尖灭点实现.本文选取莱州湾东岸具有钻孔数据和典型古海岸线地貌标志的区域为试验场,提出了一种探地雷达(GPR)追踪大暖期海侵边界的方法.结果显示,选取探测深度7—8m、图像分辨率0.3m的100MHz超强地面耦合(RTA)非屏蔽天线能够较好地识别海侵体系界面,结合已有钻孔Y61和现场探挖的浅钻,能够获得海侵沉积层由海向陆逐渐向上延伸、直至尖灭的层位位置变化信息的剖面图像.依据已确立的方法,在莱州湾南岸已有钻孔ZK305附近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海侵形成的粉砂、细砂和泥的薄互层以楔形侵入至古今陆相沉积层间,在雷达图像上会形成明显的反射特征.方便快捷的探地雷达技术结合部分钻孔资料可用于海相层、古海岸线位置的精确测定,为古海岸线位置不确定的区域提供纵向直观、层序地层方面的判定依据.
刘艳霞黄海军祁雅莉刘晓杨曦光刘勇
关键词:钻孔数据
浙江钱塘江冰后期有孔虫化石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9
2012年
本研究对浙江萧山SE2钻孔近50m沉积物岩心进行了详细的有孔虫定量统计分析,并结合测年资料重建了冰后期以来钱塘江沉积河谷的环境演化过程。有孔虫群落特征反映的古环境变化与沉积相分析结果一致。有孔虫资料显示:大约1万年以来该地区受到海水的影响、以胶结质壳Textularia-Reophax组合为特征,并在中全新世海水深度到达最大、以近岸浅水组合Ammonia beccarii-Elphidium magellanicum为代表,而晚全新世以来在全球海平面下降的影响下、该地区海水变浅的同时,却由于狭窄的特殊河口地形,水动力相对较强,显示强潮型河口地区特有的近岸分子Ammonia beccarii,Elphidium advenum和相对较深水分子Ammonia compressiuscula共存的底栖有孔虫群落特征。
李保华王晓燕孔晓敏林春明李艳丽张霞
关键词:有孔虫冰后期全新世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压实固结及其对地面沉降贡献估算被引量:10
2014年
利用1987年黄河三角洲综合性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察中的152个钻孔与土力学中的分层总和计算法,对研究区域由沉积物自重压实引起的地面沉降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整个研究区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沉积物自重压实影响,总沉降量最小157mm,最大1 398mm,平均值669mm,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大的趋势。软土层是自重压实沉降的主要贡献层,其占到沉积物压实沉降总量的65%。与研究区内水准监测数据对比显示,沉降量估算结果是合理可靠的。根据对比结果进一步估算了沉积物压实固结分量对地面沉降总量的贡献比,最小值为2.1%,最大值为15.0%,平均值为4.0%,沉积物自重压实固结对今后区域的地面沉降仍将产生长远的影响。
谭晋钰黄海军刘艳霞
关键词:地面沉降压实固结软土黄河三角洲
探地雷达在确定全新世海侵线方面的应用被引量:1
2014年
针对全新世大暖期古海岸线位置的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探地雷达进行最大海侵位置追踪的方法,在探地雷达可获得连续沉积地层图像的理论基础上,在具有丰富研究资料的莱州湾东岸开展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Mala RAMAC100MHz天线结合相应的图像处理手段,能够识别区域10 m以内浅地层中海陆相沉积物分界面,与已有钻孔和现场探挖浅孔剖面对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实了利用探地雷达追踪全新世海侵时期古地层、将海相层尖灭点处确定为最大海侵线位置,进一步恢复古环境是可行的。本文为研究古海岸线位置提供的方法,即通过探地雷达探测地层,得到高清的可视化图像,这使得古海岸线位置确定更精确、更直观。
祁雅莉黄海军刘艳霞刘晓杨曦光
关键词:探地雷达地层图像处理
短基线集InSAR技术用于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监测与人为因素影响被引量:10
2016年
利用2007—2010年间存档的30景Envisat ASAR数据,运用SBAS技术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进行全面具体监测,获取黄河三角洲地区地表形变特征场,分析了典型沉降区形变时间序列特征,结合相关资料对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地下水抽取、油气开采与工程建筑等)是造成地面沉降的主要因素,油田区地表形变范围与断层存在一定相关性。
刘一霖黄海军刘艳霞毕海波张翼罗亚飞
关键词:地面沉降STAMPS油气开采
长江三角洲DY03孔有孔虫群落演化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2
2014年
文中对上海奉贤DY03孔222m长的沉积物柱状样样品进行有孔虫定量统计分析,结合颗石藻、孢粉等其它古生物学资料,重建了晚新生代长江三角洲南部沉积环境变化。钻孔孔深60m以上发现有孔虫产出,包括60—40m与24.6—2m两层位,尤以24.6—2m有孔虫丰度较高。孔深60m附近有孔虫丰富,底栖有孔虫主要属种为Ammonia beccarii vars.,Nonionella stella,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Elphidium advenum和Astrononion tasmanensis等,而58.8—49.2m则不含有孔虫;孔深48.8—40m,有孔虫丰度、分异度均从下而上降低,从以Ammonia beccarii vars.-Elphidium advenum组合为主,Ammonia compressiuscula,Florilus decorus,Pseudononionella variabilis及Nonionella stella等繁盛的面貌,变为仅含少量的Ammonia beccarii vars.和Elphidium limpidum等。有孔虫群落在60—40m层位呈现了其沉积环境由滨岸演变为浅海、又转变为滨岸的演化序列。另一有孔虫丰富层位(埋深为24.6—2m)中,有孔虫分布连续、丰度高、属种分异度高,其中下部21.4—8.8m含有大量的低盐种Pseudononionella variabilis,Stomoloculinasp.以及少量Heterolepaspp.和Lagena hispida;中部8.4—5.0m产出大量深水型分子Ammonia compressiuscula及代表高温、高盐环境的瓷质类型Quinqueloculina seminula,Triloculina rotunda和Spiroloculina laevigata;上部4.8—2m中深水类型缺失,从下至上显示了一个海水由浅到深再变浅、海水盐度由低到高再变低、海水温度由低到高再变低的海侵-海退过程,且本次海侵较上次海侵水深更深、范围更广。对比显示,DY03孔24.6—2m地层相当于中国东部广泛存在的第一海侵层(全新世),而60—40m地层则相当于第二海侵层(晚更新世),有孔虫等生物群落演化反映了该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两次较大海水进退过程。
王晓燕郭启梅李保华
关键词:有孔虫海侵古环境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DY03孔颗石藻及沉积环境浅析被引量:2
2012年
本文研究了上海奉贤DY03孔的颗石藻化石。钻孔60.8-2m深度产颗石藻化石,涵盖上更新统的川沙组、南汇组,全新统的娄塘组、上海组和青浦组。颗石藻化石赋存于灰色泥、泥质粉砂或粉细砂中,但化石种类贫乏。群落面貌以Gephyrocapsa oceanica占绝对数量,Braarudosphaera bigelowii,Helicosphaera hyalina和Heli-cosphaera wallichii等偶现,属典型的单种类组合。研究依据颗石藻定量统计,划分出两个海相层:第一海相层,孔深61-40m,属上更新统川沙组和南汇组,颗石藻丰度低,属种单一,代表了海侵过程中的潮上带环境;第二海相层,孔深24.8-2.0m,属全新统娄塘组、上海组和青浦组,颗石藻化石丰度较高,并有数个属种共生,反映当时的滨岸潮上带-河口滨海-浅海近岸海湾的环境演化过程。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长江三角洲全新世海侵之强度和范围都超过晚更新世发生的海侵。此外,本文仔细讨论了Gephyrocapsa oceanica的生态特征,显示其为一个盐度适应能力较强、分布广泛的暖水种。
钟石兰李保华王晓燕
关键词:颗石藻晚更新世全新世古环境长江三角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