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C840014)

作品数:2 被引量:37H指数:2
相关作者:何玲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社会支持
  • 2篇流动儿童
  • 1篇心理
  • 1篇社会
  • 1篇社会融合
  • 1篇自我
  • 1篇自我效能
  • 1篇自我效能感
  • 1篇自尊
  • 1篇效能感
  • 1篇领悟社会支持
  • 1篇抗逆
  • 1篇抗逆力
  • 1篇积极心理
  • 1篇儿童
  • 1篇儿童社会
  • 1篇辨析

机构

  • 2篇中国青年政治...

作者

  • 2篇何玲

传媒

  • 1篇中国青年研究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流动儿童的抗逆力与自尊、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被引量:20
2015年
文章采用修订后的中文版《儿童青少年抗逆力量表》,对北京市348名11-14岁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流动儿童抗逆力与自尊、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流动儿童抗逆力总体水平中等,性别差异明显,女生抗逆力显著高于男生;流动儿童的自尊、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抗逆力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51、0.580、0.522,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三因素对抗逆力总体解释力为47.4%;自我效能感在流动儿童抗逆力影响因素中的中介效应显著,自尊和社会支持都通过自我效能感对抗逆力产生影响:自我效能感在自尊与抗逆力之间起着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1%;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抗逆力之间起着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0.3%。建议通过提高自尊、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来增强流动儿童的抗逆力。
何玲
关键词:流动儿童抗逆力自尊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现状与辨析被引量:17
2013年
本文去除城乡二元身份认同的预设,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新一代流动儿童希望扎根城市的意愿明显;多数在校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一样,将追求学业成就视为自己的理想,认同"读书改变命运"、自我努力实现理想等积极观点;流动儿童学习努力程度受他们的理想、学业表现和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影响,与户籍、就读学校性质无显著相关。研究证实了在流动儿童内部存在"处境不利—压力—适应不良"和"处境不利—心理弹性—适应良好"两种不同类型的个人应对模式。
何玲
关键词:流动儿童社会融合领悟社会支持积极心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