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ZZD-EW-032)

作品数:7 被引量:28H指数:4
相关作者:武仙竹王运辅王超黄海李凤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历史地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 4篇历史地理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遗址
  • 2篇骨骼
  • 1篇动物骨骼
  • 1篇动物考古
  • 1篇遗物
  • 1篇翼手目
  • 1篇翼手目动物
  • 1篇油桐
  • 1篇油桶
  • 1篇远古人类
  • 1篇战国
  • 1篇战国时期
  • 1篇石器
  • 1篇食虫目
  • 1篇宋代
  • 1篇种子
  • 1篇资源价值
  • 1篇晚更新世
  • 1篇文化交流
  • 1篇文化遗物

机构

  • 6篇重庆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武仙竹
  • 2篇王运辅
  • 1篇邹后曦
  • 1篇刘玉洁
  • 1篇李凤
  • 1篇黄海
  • 1篇王超

传媒

  • 2篇人类学学报
  • 2篇江汉考古
  • 2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热带地理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巫山蓝家寨遗址发现食虫目和翼手目动物被引量:8
2014年
2012年巫山蓝家寨遗址考古发掘中,获得距今2 4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喜马拉雅水麝鼩(Chimmarogale himalayicus)、小臭鼩(Suncus etruscus)、微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等骨骼标本。这些骨骼标本的鉴定和研究反映出春秋时期三峡地区属于南亚热带气候,水土保持良好,有繁茂的森林环境;当时遗址古居民食物资源丰富,但人类居室及室内卫生条件等比较落后;古遗址人类居住点的室内环境比较阴暗、潮湿,并且有多种昆虫、食虫目动物等与人类伴栖。蓝家寨遗址食虫目(Insectivora)、翼手目(Chirortera)动物骨骼研究,为分析三峡地区春秋时期古环境、古居民生活与居住条件、三峡地区环境演变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上述动物骨骼标本也是首次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以后古文化遗址中被发现。该项工作为今后开展动物考古中的小哺乳动物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标本观测数据,并且在鉴定标准及工作方法等方面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武仙竹邹后曦黄秒斌
关键词:食虫目翼手目骨骼古环境
重庆涪陵槽沟洞战国巴人洞穴居址调查简报被引量:2
2013年
槽沟洞位于重庆市涪陵区荔枝街道蒿枝坝村5组,洞口面向南方,洞口海拔高度548.5米。2008年,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文物考古所、涪陵区博物馆等单位对该洞穴进行调查,发现有罐、釜、鍪、豆等陶器器型。器型特点与三峡地区战国时期巴文化器物特征一致,并且兼具有楚文化某些特点。出土动物骨骼种类较多,包括有野猪、麂、水鹿、水牛、猪獾、熊、虎、豹、鲤鱼、鳡鱼、青鱼、白头蝰蛇等。三峡地区巴人居址以前主要发现于临江阶地,槽沟洞遗址首次证明战国时期巴人也曾以洞穴为居所。遗址遗物反映出巴文化与楚文化相互融合,以及三峡地区山地居民与滨江居民文化交流现象。遗址中白头蝰蛇遗骸是巴文化遗址中第一次发现蛇类骨骼。
邹后曦黄海武仙竹李凤李智涛刘玉洁
关键词:战国时期巴文化文化交流
重庆远古人类与旧石器文化被引量:3
2013年
一、早期人类在重庆地区的出现 人类在地球上的遗迹(tracefossil)分为两类,一类是人自身骨骼化石的遗存;另一类是人类行为遗迹的遗存,包括人类居址、活动遗迹、劳动工具及其文化遗物等Ⅲ。重庆地区出现的最早人类遗迹,应该是距今约204万年左右的巫山龙骨坡遗址(早更新世早期)。
武仙竹邹后曦
关键词:古人类旧石器文化文化遗物
重庆丰都三峡地区宋代油桐材料的发现与意义被引量:5
2014年
油桐(Vernicia fordii)是起源于中国的油料树种;利用油桐种子提炼的桐油是非常重要的工业原料,在中国古代工业及世界近现代工业生产中产生过巨大影响。油桐开发、利用从唐代以来已有较多文献资料介绍,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也一直把油桐种植史作为热点之一,但在考古发现中却一直未获得过古代油桐树实物标本。2013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师范大学研究人员在重庆市丰都县瓦啄嘴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中,从一座宋代瓷窑火膛里发现了宋代油桐树实物材料,这是在中国国内首次发现古代油桐树实物标本。所发现的材料包括10枚油桐树种子和一些树干(木炭)标本。从种子形态观察,所发现油桐应属于三年桐的栽培品种。木炭标本的切片观察结果,也证明该标本属于油桐树木材。该发现表明:文献中记录三峡地区广泛种植的油桐应属于三年桐系列,三峡地区很可能是我国三年桐品种经济林发源地。木材消耗量巨大的瓷窑烧造生产中,把油桐树作为燃料利用,反映宋代三峡地区古居民对油桐树的开发利用,已形成了油料资源(种子)、柴薪资源(树干)的经济林综合利用模式。该经济林经营模式对今天的三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王运辅武仙竹邹后曦黄秒斌
关键词:油桶种子
重庆穿洞遗址大马蹄蝠化石发现及其意义被引量:4
2014年
2008年,重庆穿洞遗址发掘出一具保存较好的晚更新世大马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化石,这是中国发现的第5个大马蹄蝠化石地点,同时,也是迄今为止所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的标本。对该地点化石材料观测显示:大马蹄蝠在与其他翼手目标本进行形态对比时,可以根据其个体大小、颅骨形状及齿式特征等进行多项有效鉴别。在大马蹄蝠演化方面,从化石材料上观察,更新世晚期大马蹄蝠桡骨长度与现生标本基本一致,这反映出大马蹄蝠在更新世晚期其飞翔能力与现生标本相似(桡骨长度增大,这是翼手目与一般哺乳动物相比在演化方面的特化现象)。穿洞大马蹄蝠化石的发现,对研究长江三峡地区第四纪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它证明了更新世晚期时三峡地区有温暖湿润的气候和繁茂的森林植被,并且分布有为翼手目提供居址栖息的大型岩溶洞穴;晚更新世时期,出现于中国其他地区的冰期气候等恶劣环境现象,未曾对长江三峡地区动、植物生存环境造成影响。
武仙竹王运辅王超
关键词:骨骼化石晚更新世
巫山蓝家寨遗址家畜的动物骨骼被引量:7
2015年
2012年巫山蓝家寨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春秋时期的马(Equus caballus)、黄牛(Bos taurus)、山羊(Capra hircus)、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狗(Canis familiaris)、猪(Sus domestica)6种家畜的骨骼。这是三峡地区唯一一个在先秦时期六畜兼备的古文化遗址。遗址中的马、牛,是三峡地区同类家畜中时代最早的发现资料。三峡地区早期历史时期,人类肉食资源以野生动物为主,家畜动物骨骼发现材料较少。蓝家寨遗址出现种类较多的家畜动物种类,为全面分析和认识三峡地区经济形态发展过程、古居民行为模式和区域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资料。遗址中在春秋时期出现的家畜马和黄牛,与该时期各种区域文化在三峡地区的碰撞、交流、融合有关。
武仙竹邹后曦黄秒斌
关键词:骨骼家畜
试论动物考古中的小哺乳动物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小哺乳动物种类及其数量,在哺乳动物中占据大多数。它们是自然界生态链中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们体质进化较快,大部分种类居住区域选择性强,种群活动范围比较小。所以研究小哺乳动物种群面貌及其生态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古遗址相对时代,解析历史时期的生态演变。小哺乳动物的生态指示性,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复原和研究古遗址环境背景。它们的分布状况及很多生态规律,在帮助我们研究古遗址环境卫生及古居民住房条件等方面有独特作用。小哺乳动物种群变化与人类经济生产的互动性,以及它们与人类的伴栖关系、人类对小哺乳动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均是动物考古工作中应该重视和积极开展研究的内容。开展小哺乳动物研究,需要必要的工作计划、专业技术和实验设备。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小哺乳动物考古已取得丰硕成果,新石器时代及其以后的小哺乳动物考古尚有待加强。小哺乳动物研究工作的拓展,将会有力促进动物考古学进展,促使动物考古在考古学实践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武仙竹Drozdov NI
关键词:小哺乳动物动物考古古生态资源价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