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土资源部地质大调查项目(20011230004)

作品数:4 被引量:81H指数:3
相关作者:聂浩刚王岷杨利荣岳乐平李智佩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土资源部地质大调查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沙漠化
  • 2篇沙地
  • 2篇土地沙漠化
  • 2篇粒度特征
  • 2篇毛乌素沙地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意义
  • 1篇东南
  • 1篇东南部
  • 1篇盐渍
  • 1篇盐渍化
  • 1篇沙尘
  • 1篇沙尘暴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全新世
  • 1篇全新世气候
  • 1篇全新世气候变...
  • 1篇粒度组成
  • 1篇荒漠化

机构

  • 4篇西北大学
  • 4篇中国地质调查...
  • 2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李智佩
  • 4篇岳乐平
  • 4篇杨利荣
  • 4篇王岷
  • 4篇聂浩刚
  • 3篇薛祥煦
  • 2篇孙虎
  • 1篇陈超
  • 1篇郭莉

传媒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西北地质

年份

  • 3篇2007
  • 1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全新世气候变化与中国北方沙漠化被引量:33
2007年
气候变化是中国北方地区荒漠化形成发展的主要控制因素。新生代以来伴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内陆盆地的下降逐渐形成的气候格局造就了北方地区荒漠化土地的分布。北方西部内陆盆地以干旱气候为主要特征,中部高原是受季风系统中夏季风和冬季风的消长变化影响最为显著的地区,东部地区则以暖湿气候为主,受夏季风控制。第四系以来气候的波动则控制着沙漠化的发展或逆转。末次间冰期以来一直持续的大约以1500a为周期的气候振荡对中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有重要的影响或控制作用。全新世以来,北方地区约在10000aBP、8000aBP、5500aBP、4000aBP、3000aBP、1500aBP的沙漠化过程分别与北大西洋第7、5、4、3、2和1次的浮冰事件相应,沙漠化扩大过程与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事件相一致。十年尺度上气候变化的周期性振荡对沙漠化有一定的影响,至少在生态环境脆弱的敏感地带对沙漠化可以起到控制作用。年际尺度上,6.7a和3.38a气候变化周期控制着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发生。此外,北方不同地区近150a以来的人类活动对沙漠化的扩大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智佩岳乐平郭莉刘淑英王岷聂浩刚杨利荣孙虎王飞跃
关键词:全新世气候变化沙漠化
毛乌素沙地沉积物粒度特征与土地沙漠化被引量:20
2007年
为了研究毛乌素沙地沉积物的粒度特征与土地沙漠化的地质成因类型,通过系统研究沙地及相邻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在沙地内部、覆沙黄土区、黄土高原和河流谷地与湖泊等不同地质构造地貌条件下所形成的沉积物粒度特征,指出不同地质成因类型的沉积物是这些地区土地沙漠化的物质基础,区分不同类型的沉积物也是构成不同地质成因类型土地沙漠化分类的理论基础,探讨了不同地质作用对土地沙漠化的贡献及其对土地沙漠化防治方面的意义。研究表明,研究区的土地沙漠化是以各种类型的就地起沙为主要特征,地表径流的水力搬运是沙漠化物质搬运的重要途径。现代毛乌素沙地及其邻区的土地沙漠化是对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各种沉积物的进一步搬运、分选和再沉积过程,具有相对复杂的粒度特征。
李智佩岳乐平薛祥煦杨利荣王岷聂浩刚王飞跃孙虎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沉积物粒度特征土地沙漠化
毛乌素沙地东南部边缘不同地质成因类型土地沙漠化粒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31
2006年
首次对毛乌素沙地东南部边缘沙漠—黄土地带的土地沙漠化进行系统的地质学分类,提出了沙地内部就地起沙型沙漠化、河流谷地就地起沙型沙漠化、风化残积就地起沙型沙漠化和风沙侵入型沙漠化等四种土地沙漠化类型。通过深入分析不同地质成因类型土地沙漠化的粒度特征,探讨了不同地质作用对土地沙漠化的贡献及其对土地沙漠化防治方面的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研究区的土地沙漠化以就地起沙型为主,河流的水力搬运是沙漠化物质搬运的主要途径,风力作用则是对河流湖泊沉积物的进一步分选和再沉积。最后,提出了不同类型的土地沙漠化防治对策建议。
李智佩岳乐平薛祥煦王岷杨利荣聂浩刚陈超
关键词:土地沙漠化
坝上及邻区荒漠化土地地质特征与荒漠化防治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研究坝上及邻区荒漠化类型与特征,提出防治对策。方法利用TM卫星遥感解译并结合野外调查,研究荒漠化类型、区域分布与地质特征;通过样品采集与室内分析,研究不同类型与级别荒漠化的粒度特征。结果提出了该地区荒漠化地质成因分类,包括风力作用下的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沙漠化和以侵蚀作用为主的砾漠化,以及物理化学作用下的土地盐渍化。不同类型和等级的荒漠化土地沉积物具有明显不同的粒度组成,轻度沙漠化和砾漠化以及盐渍化(湖相沉积)土地的细粒物质含量相对更高,<63μm的颗粒含量可达90%以上,在风暴来临时具有更大的沙尘释放潜力;相反,严重沙漠化和砾漠化土地的细粒物质含量相对较低,<63μm的颗粒含量通常低于30%,同等条件下释放沙尘潜力也较小。结论在重视保护和治理已经严重荒漠化土地的同时,更应该重视正在发生荒漠化的或者潜在荒漠化的土地的保护,尤其是重视保护湿地、裸露的湖泊滩地和干涸的湖盆等,才能有效减少沙尘暴的物质来源。
李智佩岳乐平薛祥煦杨利荣王岷聂浩刚王飞跃
关键词:沙漠化盐渍化粒度组成沙尘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