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0876)

作品数:3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龙德勇汤日波马长生董建增刘兴鹏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导管
  • 3篇导管消融
  • 3篇消融
  • 2篇房颤
  • 1篇导管消融治疗
  • 1篇电解剖标测
  • 1篇心房
  • 1篇心房颤动
  • 1篇心律
  • 1篇心律失常
  • 1篇影像融合
  • 1篇射频电流
  • 1篇下肺
  • 1篇下肺静脉
  • 1篇消融治疗
  • 1篇慢性
  • 1篇慢性房颤
  • 1篇静脉
  • 1篇快速性心律失...
  • 1篇肺静脉

机构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喻荣辉
  • 3篇刘兴鹏
  • 3篇董建增
  • 3篇马长生
  • 3篇汤日波
  • 3篇龙德勇
  • 2篇史力生
  • 1篇苗成龙
  • 1篇康俊萍
  • 1篇田颖
  • 1篇桑才华
  • 1篇陶海龙
  • 1篇郑斌
  • 1篇张铭
  • 1篇陈刚

传媒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中国医药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应用三维磁导航系统标测和消融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初步经验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观察三维磁导航系统标测和消融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结合NiobeII磁导航系统和CARTO-RMT电解剖标测系统,采用4mm-顶端的NaviStar-RMT标测和消融导管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结果10例患者,男6例,女4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4例,其中1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左侧房室旁道2例,右侧房室旁道1例,典型心房扑动2例,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1例。磁导航系统遥控操作,10例均完成电生理标测。9例消融成功,失败1例为心房扑动患者,换用NaviStar盐水灌注导管后消融成功。导管操作时间93±33.1min,X线曝光时间12.5±6.5min。随访6个月无复发。结论对于快速性心律失常,应用磁导航系统可进行有效和安全的三维标测和消融。
喻荣辉马长生董建增刘兴鹏汤日波龙德勇田颖张铭史力生郑斌陶海龙
关键词:电解剖标测磁导航系统导管消融射频电流
慢性房颤导管消融治疗中二尖瓣峡部消融的方法学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研究慢性房颤导管消融治疗中运用倒"U"形态导管标测消融二尖瓣峡部的有效性。方法塑形成倒"U"形态的CARTO盐水标测消融导管紧密贴靠于二尖瓣峡部,窦性心律下起搏冠状静脉窦远端,若CARTO导管心房波近端早于远端,则提示逆钟向阻滞,同理起搏CARTO导管远端,验证顺钟向阻滞。结果 40例慢性房颤患者,运用倒"U"形态导管标测消融二尖瓣峡部,31例患者实现二尖瓣峡部的双向阻滞,与CARTO激动标测结果一致,其余9例患者未实现二尖瓣峡部的双向阻滞。术后随访(12.7±5.2)个月,在实现二尖瓣峡部双向阻滞的患者中7例(22.6%)复发,未实现二尖瓣峡部双向阻滞的患者中4例(44.4%)复发。结论运用倒"U"形态导管标测消融二尖瓣峡部是一种简单、快速、有效的导管操作方法 。
喻荣辉马长生董建增刘兴鹏龙德勇汤日波苗成龙陈刚桑才华
关键词:慢性房颤导管消融
影像融合系统指导下导管消融伴双下肺静脉共同开口的心房颤动特点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影像融合系统指导下导管消融伴双下肺静脉共同开口的心房颤动(房颤)的解剖学、电生理学和治疗学特点。方法1381例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颤患者在消融前接受磁共振血管造影或多排CT扫描,影像融合技术(CartoMerge^TM software)重建左心房和肺静脉。阵发性房颤者进行了触发灶的电生理标测。基本消融策略是在影像融合系统指导下“三环法”肺静脉隔离:两个环分别围绕两个上肺静脉,另一个环围绕双下肺静脉共同开口。结果影像融合系统成功重建1381例左心房和肺静脉并发现有12例(0.8%)为左、右下肺静脉共同开口,这种变异可分为两种形态:没有短共干的Ⅰ型双下肺静脉共同开口和有短共干的Ⅱ型双下肺静脉共同开口。多数阵发性房颤在共同开口内有触发灶。“三环法”肺静脉隔离术成功率83%。结论双下肺静脉共同开口可按有无短共干分为两型。共同开口内可能是阵发性房颤的重要病灶。在影像融合技术指导下进行“三环法”肺静脉隔离的消融策略可能是伴该种肺静脉变异的房颤患者较好的治疗方法。
喻荣辉马长生董建增刘兴鹏龙德勇汤日波史力生康俊萍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影像融合肺静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