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00371)

作品数:7 被引量:59H指数:5
相关作者:梁开明章家恩赵本良罗明珠杨滔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水稻
  • 3篇间作
  • 2篇土壤
  • 2篇共作
  • 2篇合欢
  • 1篇氮量
  • 1篇氮素
  • 1篇氮素吸收
  • 1篇稻田
  • 1篇稻田土
  • 1篇稻田土壤
  • 1篇稻鸭共作
  • 1篇鸭稻共作
  • 1篇养分
  • 1篇养分动态
  • 1篇野牡丹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叶绿素荧光
  • 1篇栽培

机构

  • 7篇华南农业大学
  • 5篇广东省农业科...
  • 1篇中国热带农业...

作者

  • 6篇梁开明
  • 6篇章家恩
  • 3篇赵本良
  • 2篇傅玲
  • 2篇罗明珠
  • 2篇郭靖
  • 2篇杨滔
  • 2篇张少斌
  • 2篇罗颢
  • 1篇林田安
  • 1篇全国明
  • 1篇李妹娟
  • 1篇汤薇
  • 1篇杨兴玉
  • 1篇张殷

传媒

  • 2篇生态科学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福建农业学报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华南地区野牡丹、桃金娘和金合欢对檀香幼苗的护理效应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在檀香幼苗的野外栽植过程中,光照和寄主选择是限制其幼苗存活的重要因素。植物护理效应是指护理植物能够在其冠幅下改善微气候,辅助或保育其他物种生长发育的现象。作为一种新的造林方法,护理植物技术不仅会产生护理效应,而且还可减少水土流失,保持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因此近年来这种技术被应用于植被恢复与造林中。野牡丹、桃金娘和豆科植物金合欢是亚热带地区的常见先锋植物,但这些物种是否具有作为檀香护理植物的特征,尚未有这方面研究。以这三种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定位实验测定了三种植物冠幅下的微环境特征以及檀香幼苗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桃金娘和野牡丹能通过冠幅有效改善檀香幼苗周围的环境因子,缓解檀香幼苗叶片光系统II的午间光抑制,提高檀香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株高、地径和存活率,因此这两种植物适宜作为檀香的护理植物。金合欢虽然在初期能提高檀香的存活率,但由于其生长迅速,冠幅过大,容易造成过度荫蔽的环境而不利于檀香的生长和存活,因而光照可能成为其冠幅下檀香幼苗生长的限制因子。
梁开明杨兴玉章家恩赵本良罗颢郭靖
关键词:微气候檀香野牡丹桃金娘金合欢
根区施加鸭排泄物对水稻生长及甲烷排放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为阐明鸭排泄物在根区表层分布对水稻生长和释放甲烷的影响,以黄华占和麻鸭排泄物为材料,采用隔离根区的方式进行了水稻培养的室内试验,设计了三个排泄物施加位置处理包括近根部施加排泄物(NR)、远根部施加排泄物(FR)、内外同时施加排泄物(NFR)和不添加排泄物的对照(CK),测定了水稻株高、生物量、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和甲烷排放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24天后,NR、FR和NFR处理中水稻株高相比对照显著增加了11%、17%和16%,FR和NFR处理的日均株高增长量比对照增加了46%和35%,水稻基部施加鸭排泄物有助于株高的增长。与对照相比,NFR、FR处理的地上部分生物量显著增加了19%和20%,排泄物处理NFR、FR、NR中的根系生物量相比对照显著升高了40%、80%和42%,不同位置施加鸭排泄物造成了水稻地上部分和根系生物量的显著变化。FR处理的根冠比相比对照显著升高了45%。NFR、FR和NR处理中的地上植株含水率均没有显著差异。相比对照,施加鸭排泄物的处理FR、NFR中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显著提高了5.5%和8.0%,施加排泄物处理NFR中水稻根系活力显著高于对照67%,排泄物的施加有利于水稻生长。NR和FR处理的甲烷排放通量在第24天和对照相比显著降低了59%和47%,总之,在根区不同位置施加鸭排泄物对水稻生长和甲烷排放特性有显著的影响。
赵本良沈启斌章家恩章家恩汤薇
关键词:稻鸭共作温室气体甲烷排放水稻生长
水稻/再力花单、间作系统中作物对镉胁迫的叶绿素荧光响应及镉积累特征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研究水稻Oryza sativa和再力花Thalia dealbata在单、间作模式下叶片光系统Ⅱ(PSⅡ)对镉(Cd)胁迫的响应以及2种植物的镉吸收积累特征.【方法】使用PAM-2500便携式荧光仪测定不同处理下植物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采用HNO3-HClO4湿法消解处理样品,并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不同处理下植物组织Cd的含量.【结果和结论】随Cd浓度增加,水稻Fv/Fm、YII、qP和rETR显著下降,qN和NPQ显著升高,表明PSⅡ光合活性受到Cd胁迫抑制,接受光强过高的情况下叶片通过增加热耗散来消耗过剩的光能以减弱PSⅡ的光抑制.YNO显著升高,表明高浓度Cd处理对水稻的PSⅡ造成损害,导致光反应中心吸收的光量子以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份额增加.而相同浓度处理下再力花的Fv/Fm、YII、qP、rETR降幅明显低于水稻,同时叶片YNPQ升高,但YNO稳定在较低水平,表明其调节性能量耗散机制发挥主要作用,PSⅡ光合活性受抑制程度相对较低.间作下水稻的根、茎、叶Cd含量低于单作.同一Cd浓度的间作模式下,再力花Cd积累总量显著高于水稻.以上结果表明,再力花对高浓度Cd胁迫有较强的耐受性,与水稻间作能降低水稻植株Cd含量.
梁开明傅玲章家恩杨滔
关键词:水稻间作叶绿素荧光CD胁迫
水稻与慈姑间作栽培对水稻病虫害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3
2014年
合理的间套作种植能够显著降低病虫害的发生,但已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旱地作物种类或旱稻上,而水田环境下水稻间作体系的作物搭配及种植模式研究目前还十分缺乏。本文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水稻与慈姑间作栽培对水稻病虫害、微环境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间作栽培模式对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无显著的防控效果。但在拔节期和抽穗期期间,间作栽培模式下水稻纹枯病病丛率分别比单作处理低64.3%和88.2%,稻瘟病病叶率在灌浆期和乳熟期显著低于单作,表明间作栽培模式显著降低了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的发生。间作栽培模式下水稻叶片POD、SOD和CAT酶活性与单作模式相比出现了不同程度降低,单作模式下水稻较高的病害发生程度可能是导致叶片保护酶活性增高的原因;间作栽培在早午时段降低了水稻叶片表面的空气湿度,且水稻叶片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在多数时段均高于单作栽培,说明间作栽培模式改善了稻田小气候环境,有利于降低病菌的滋生和传播;光合气体交换日进程测定结果表明,灌浆期间水稻/慈姑间作栽培模式下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以及气孔导度在日间大部分时段均高于单作水稻,说明间作栽培模式提高了水稻的群体光能利用率以及群体光合效率;间作栽培模式下的土地当量比为1.17,表明水稻与慈姑间作栽培模式不仅能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同时能起到良好的增产效果。
梁开明章家恩杨滔罗明珠傅玲
关键词:水稻慈姑间作保护酶光合效率土地当量比
基于生态位角度的农作物间套作增产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6年
集约式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在保障粮食产量与安全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种以高投入、单品种为特征的生产方式使农田生态系统中作物能利用的生态位幅度缩小,区域生态承载能力显著下降。相对单作,间套作模式在实现高产的同时,还能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时间、空间和养分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农业系统的物资投入,减少环境的污染。间套作体系中,不同物种在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空间分布和养分需求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降低生态位的重叠度并减少竞争,系统能更有效地利用空间、光、水、养分等环境因子来获得产量优势。作物间生态位的互补性是间作套种的理论基础,但是目前在农业间套作研究中,有关生态位对农作物间套作的增产机制方面的探讨仍不多见。有鉴于此,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有关国内外间作套作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农作物间套作中作物生态位研究的相关问题及研究进展,基于生态位角度从营养、空间、时间3个方面,分析间套作增产机制。最后提出未来间套作农田生态系统在生态位、种间关系以及资源利用率方面需要加强研究的内容,以期为实现精耕细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张少斌梁开明郭靖罗颢
关键词:生态位间套作增产资源利用
一稻两鸭共作对稻田土壤养分动态的影响被引量:17
2014年
鸭稻共作是有效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的重要技术,对稻田土壤养分消耗具有一定的缓冲和调控作用。但在鸭稻共作有机生产模式中,外源性化肥投入的缺乏常常成为水稻高产的限制因素。为更好地解决有机种植中土壤养分供应的问题,对常规鸭稻共作进行了调整,建立了2种"一稻两鸭"共作生态农业模式。通过田间试验对常规稻作、常规鸭稻共作、一稻两鸭轮养及一稻两鸭套养4种种植模式下的土壤养分进行定位监测。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稻作,3种鸭稻共作模式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全钾、全氮的含量,同时减小碱解氮的消耗。与比生产前期相比,生产结束后常规水稻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下降,而3种鸭稻共作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比生产前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4种种植模式下土壤全磷含量在生产结束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然而一稻两鸭套养和一稻两鸭轮养模式下土壤全磷含量的降低程度低于常规稻作。早稻生产结束后,一稻两鸭套养和一稻两鸭轮养模式下的土壤全磷含量比常规稻作分别高出13.53%和11.01%。与常规鸭稻共作模式相比,一稻两鸭轮养和套养模式增加了全氮以及全钾有机物的积累,同时减缓了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下降。晚稻生产结束后,一稻两鸭套养模式下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分别比常规鸭稻共作模式高出3.7%,10.39%和7.59%。产量测定结果表明,早稻时期一稻两鸭套养模式下的水稻产量比常规鸭稻共作模式高12.90%,晚稻时期则比常规鸭稻共作高12.19%。一稻两鸭共作模式中,由于两批鸭子的存在,其排便和中耕作用几乎贯穿于水稻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因此培肥效果与常规鸭稻共作相比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系统内的养分循环利用起到了更好的促进作用。
梁开明章家恩林田安全国明罗明珠赵本良
关键词:鸭稻共作土壤养分
水稻与水合欢间作对作物群体产量、氮素吸收及土壤氮素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豆科与禾本科作物间作有利于提高氮素利用率及作物群体产量。旱地条件下豆科与禾本科作物间作产量优势的研究已多见报道,但水田环境下水稻(Oryza sativa)与豆科水生作物间作模式的研究报道甚少。在华南地区水田条件下分别构建了2015年晚稻和2015年早稻水稻与水合欢(Neptunia olerace)间作模式,并探讨该模式对产量和稻田土壤氮素的影响。试验设常规施氮水稻单作(N 180 kg·hm^(-2),CK)、低氮水稻单作(N 140 kg·hm^(-2),LRM)、水稻-水合欢间作(N140 kg·hm^(-2),LRN)和水合欢单作(N 140 kg·hm^(-2),NOM)4种处理,测定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作物产量、吸氮量、土地当量比及稻田土壤全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间作栽培模式下的水稻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生物量均显著高于CK和LRM,其中与水合欢相邻的边行水稻茎蘖数、叶面积、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均显著高于内行。水稻实地面积产量表现为LRN>CK>LRM,LRN处理下水合欢实地面积产量低于NOM。2014年晚稻和2015年早稻,以LRN、NOM和CK计算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01和1.20,以LRN、NOM和LRM计算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12和1.25,表明间作模式下作物整体产量明显提高。LRN处理下水稻群体总吸氮量显著低于CK和LRM,经过两季种植后,LRN处理下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比CK和LRM提高了0.21%和1.69%。在水田环境中,水稻与水合欢间作在低氮投入下能维持较高的土地当量比,且提高了作物群体产量和土壤全氮。
张少斌梁开明张殷李妹娟章家恩
关键词:水稻间作吸氮量土壤氮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