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022496)

作品数:5 被引量:20H指数:2
相关作者:仲人前邓安梅陈燕钱琤吴传勇更多>>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成都军区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3篇胆汁
  • 3篇胆汁性
  • 3篇原发性
  • 3篇原发性胆汁性
  • 3篇细胞因子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细胞
  • 2篇肝硬化
  • 2篇T淋巴细胞
  • 1篇胆汁性肝硬化
  • 1篇蛋白
  • 1篇蛋白抑制
  • 1篇凋亡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信号
  • 1篇信号转导
  • 1篇信号转导蛋白

机构

  • 5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成都军区总医...
  • 1篇无锡市第二人...
  • 1篇上海市东方医...

作者

  • 5篇仲人前
  • 3篇邓安梅
  • 2篇谷明莉
  • 2篇周晔
  • 2篇蒋廷旺
  • 2篇陈波
  • 2篇吴传勇
  • 2篇钱琤
  • 2篇陈燕
  • 1篇刘晶波
  • 1篇熊怡淞
  • 1篇俞娟
  • 1篇荣光华
  • 1篇韩志君
  • 1篇孙懿
  • 1篇马红霞
  • 1篇李畅
  • 1篇胡志德
  • 1篇黄元兰
  • 1篇严子禾

传媒

  • 3篇中华检验医学...
  • 2篇中华微生物学...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microRNA-146a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 研究microRNA-146a(miR-146a)在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8例慢性ITP患者和28例健康对照者,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FQ-PCR)检测PBMC中miR-146a的表达,ELISA检测血清中TNF-α、IL-2、IL-lβ和IFN-γ的表达水平;采用电转染技术将miR-146a前体(mimics)/抑制体(inhibitor)转染至ITP患者PBMC中,CCK-8法检测其对血小板诱导的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结果 ITP患者PBMC的miR-146a表达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且与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与患者血浆TNF-α、IL-2和IFN-γ浓度呈负相关.转染miR-146a前体至ITP患者PBMC可抑制血小板诱导的IL-2合成以及PBMC增殖,转染miR-146a抑制体则可以促进IL-2的合成以及PBMC的增殖.结论 miR-146a参与了慢性ITP的发病机制,调控IL-2的表达,并介导了ITP患者PBMC的增殖,是慢性ITP潜在的治疗靶点.
韩志君胡志德邓安梅孙懿刘晶波黄元兰严子禾仲人前
关键词: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动物模型外周血自然杀伤性T淋巴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了解聚肌苷酸胞苷酸(polyl:C)在C57BIM6小鼠中建立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动物模型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型。方法20只雌性8周龄C57BIM6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polyI:C5mg/kg腹腔注射模型组小鼠,对照组小鼠注射等体积无菌PBS,每周注射2次,16周后处死,然后进行肝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流式细胞仪分析2组小鼠的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性T淋巴细胞(NKT)所占比例;ELISA法测定血清IL4和1干扰素(IFN-1)含量。结果polyI:C注射16周后建立了符合PBC实验室诊断指标的动物模型:汇管区炎性浸润、血清AMA阳性、血清ALP水平升高;模型组小鼠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比例为(25.45±1.12)%,对照组为(26.72±O.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4,P〉0.05),模型组小鼠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比例为(18.3±0.91)%,对照组为(17.8±0.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6,P〉0.05);而模型组小鼠外周血NKT淋巴细胞比例为(11.56±5.09)%,对照组为(1.26±0.53)%,模型组高于对照组(t:9.504,P〈0.01),同时模型组小鼠血清IL4含量为(22.19±2.31)pg/ml,对照组为(8.72±0.8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06,P〈0.01),模型组小鼠血清IFN-1的含量为(3.34±0.76)ng,/ml,对照组为(1.14±O.21)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1,P〈0.01)。结论polyI:C诱导的PBC动物模型外周血NK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增加,同时细胞因子IL4及IFN-1含量显著升高;NKT淋巴细胞可能在PBC模型及PBC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蒋廷旺邓安梅吴传勇谷明莉周晔陈燕陈波钱琤仲人前
关键词:肝硬化胆汁性T淋巴细胞
CD4^+T细胞活化诱导细胞凋亡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小鼠模型中的作用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研究CD4^+T细胞活化诱导细胞凋亡(activation induced cell death,AICD)在poly I:C诱导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研marybiliarycirrhosis,PBC)小鼠模型中的作用。方法30只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小鼠腹腔注射poly I:C5mg/kg,对照组小鼠注射等体积无菌PBS,16周后通过测定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AMA)、碱性磷酸酶(alkali phosphatase,ALP)及肝脏HE染色验证模型。磁珠分离小鼠脾脏CD4^+T细胞,分别以ConA和anti—CD3体外诱导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T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和TRAIL(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CD4^+T细胞中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结果poly I:C注射16周后模型组小鼠血清AMA均为阳性,同时肝组织汇管区出现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而对照组AMA均为阴性,肝组织未出现明显病变。模型组小鼠血清ALP[(110.4±18.3)U/L]显著高于对照组[(52.2±15.4)U/L],P〈0.001;模型组小鼠脾CD4^+T细胞AIC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同时定量PCR结果表明:FasLmRNA水平较对照组有所降低(P〈0.05),而两组Fa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AIL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Westernblot结果表明模型鼠的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高。结论TH1细胞的凋亡缺陷可能在PBC小鼠模型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该缺陷可能是由于自身免疫机制引起凋亡相关分子Fas体系及TRAIL的表达变化引起,同时通过上调Bcl-2的表达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凋亡。
蒋廷旺邓安梅吴传勇陈波周晔钱琤谷明莉陈燕仲人前
关键词:聚肌胞苷酸凋亡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树突状细胞中细胞因子及其信号转导抑制分子变化的意义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分子(SOCS)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树突状细胞(DC)及其表型和分泌细胞因子的变化,以研究SOCS在PB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10例PBC患者和8名健康人,用流式细胞术(FCM)分析其DC表型CD83、CD86和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DC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一10(IL一10)、IL—12和干扰素-y(IFN-y)含量,用免疫印迹法(WB)测定DC中SOCSl和SOCS3水平;并评价分析这些指标在2组中的变化特征。结果PBC患者外周血中DC细胞表型CD83、CD86和HLA—DR的表达率分别为(79.4±4.8)%、(86.5±6.3)%和(90.0±3.5)%,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表达率[(68.3±4.1)%、(74.24-6.3)%和(83.6±7.6)%,t值分别为5.340、4.120和2.514,P均〈0.05];DC分泌的IL.12和IFN-y含量分别为(53.54-11.1)、(32.04-9.0)ng/L,与健康对照组的细胞因子含量[(32.1±10.7)、(15.4±8.1)ng/L]相比,IL-12和IFN-1均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4.123和3.818,P均〈0.01);IL一10含量为(7.0±4.6)ng/L,与健康对照组[(5.8±4.2)ng/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63,P〉0.05);WB检测PBC组DC中SOCSl和SOCS3的表达比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PBC患者体内DC更倾向于成熟状态,其抗原递呈能力明显增强,SOCS的低表达可能与免疫平衡紊乱和免疫耐受破坏有关。r手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35:216-220)
周运恒曹广亚马红霞荣光华仲人前
关键词:胆汁性树突细胞细胞因子类细胞因子信号转导蛋白抑制因子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单个核细胞Siglec-1在促进CD4+和CD8+T淋巴细胞增殖和分泌细胞因子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单个核细胞(PBMC)唾液酸黏附素(Sig1ec-1)在刺激白细胞分化抗原(CD)4+和CD8+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中的作用。方法实验研究。用磁珠分离长征医院1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41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及32名健康对照者CD14阳性PBMC后,用不同浓度α-干扰素(IFN—α,0、2、5、10ng/m1)刺激Sig1ec-1高表达,或用小干扰RNA或抗Sig1ec-1单抗靶向抑制Sig1ec-1表达,再与1名第三方健康献血者CD4+/CD8+T淋巴细胞共培养5d。然后,将实验分为11组:健康人CD14(1组),健康人CD14+IFN-α 5rig/m1(2组),健康人CD14+IFN-α5ng/m1+anti—Sig1ee-12μg/ml(3组),ACSCD14(4组),ACSCD14+siRNA干扰对照组(Mock,5组),ACSCD14+siRNA67940nmo]/L(6组),ACSCD14+anti—Sig]ee-12μg/m1(7组),SACD14(8组),SACD14+Mock(9组),SACD14+siRNA67940nmo1/L(10组),SACD14+anti—Sig]ec-12μ∥m1(11组);每组测定10份标本。用CCK-8活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共培养T淋巴细胞增殖,用ELISA检测共培养T淋巴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IL)-2、IL-10、IL-12、1干扰素(IFN-γ)。测定各组PBMC刺激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计量数据用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靶向阻断Sig1ee一1后(6组),PBMC刺激CD4+T淋巴细胞及CD8+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减弱,PBMC刺激CD4+T淋巴细胞分泌IL-2、IL-12、IFN-γ分别为67.00(62.50~87.30)、0.86(0~1.63)、47.82(37.60~56.67)pg/m1,且分泌能力减弱;IL-10为56.00(46.25~67.40)pg/m1,且分泌能力增强;未处理组(4组)上述细胞因子分别为213.70(187.50~275.30)、6.87(4.90~8.93)、114.90(89.50~167.40)、21.08(15.70~33.20)pg/m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8.50、17.00、8.50、87
熊怡淞李畅俞娟仲人前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T淋巴细胞细胞增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