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871014)
- 作品数:5 被引量:16H指数:2
- 相关作者:王进科刘颖勋陈鸿飞高婧谷光明更多>>
- 相关机构:东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 ASPP2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及转录因子DNA结合位点的干湿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对p53凋亡刺激蛋白2(ASPP2)基因启动子区进行了甲基化及转录因子结合位点(TFBS)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基因近端启动子区存在一个长1391bp的CpG岛,且此区域中包含19个转录因子的37个结合位点,其中有13个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含有CpG;甲基化预测发现在含CpG的23个TFBS中有18个位点的CpG易发生甲基化。由此推断ASPP2是典型的多因子调控的CpG岛基因,CpG岛的异常甲基化将影响转录因子结合,导致ASPP2基因表达下调。通过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和人成纤维细胞HFL-1的ASPP2基因启动子CpG岛中含4个E2F结合位点区域的甲基化实验检测,证明这种推断是正确的。这一研究说明,对重要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及TFBS的生物信息学研究可为相关的实验研究提供指南,对促进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调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孙倩王进科
- 关键词: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人肝癌细胞株异常甲基化
- 人工诱骗子的入核分布对核因子-κB活性的调控作用
- 2010年
- 探讨了由核定位信号(NLS)多肽介导的核因子-κB(NF-κB)寡核苷酸诱骗子(ODNs decoy)进入HeLa细胞核的效率,以及对细胞核内NF-κB活性的调控作用。利用双功能交联剂(Sulfo-SMCC)共价交联末端氨基修饰的ODNs decoy和末端巯基修饰的NLS多肽,形成NLS多肽共价连接的ODNs decoy。依靠TransME转染试剂的辅助转染NLS-ODNs decoy进入HeLa细胞,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标记的NLS-ODNs在细胞内的分布。用MTT法检测HeLa细胞的活力,以凝胶迁移实验(EMSA)检测TNF-α诱导的HeLa细胞核抽提物中NF-κB的活性。结果表明,NLS多肽成功地连接到ODNs decoy上,NLS-ODNs可高效入核,入核率达到17.9%。转染NLS-ODNs进入HeLa细胞,对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而显著抑制核内NF-κB的活性。结果表明NLS多肽可提高ODNs decoy的入核效率,显著增强诱骗子对NF-κB活性的抑制效果。
- 刘颖勋权富生王进科白学尧
- 关键词:核因子-ΚB
- 近红外荧光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的实验方法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分析最新近红外荧光标记(NIRF)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技术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对NIRF-EMSA技术进行实验方法的改进。方法:设计了3种NIRF-EMSA实验方法,即扫胶法、染胶法和扫膜法,通过实验比较了3种方法的实验程序复杂性、优缺点及检测成本,并将3种方法与化学发光EMSA进行了比较。结果:采用3种方法都可以取得良好的EMSA检测效果,但比较而言,间接扫膜法不仅效果良好,而且实验成本最低。结论:间接扫膜法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最经济便捷的基于Odyssey红外荧光成像系统的近红外荧光EMSA实验方法。
- 高婧刘颖勋王进科
- 转录因子相关数据库被引量:8
- 2010年
- 转录水平的调控是基因调控的重要环节,其中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TF)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Transcription Factor Binding Site,TFBS)是转录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析基因转录调控过程中TF与其TFBS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鉴定TFBS及构建基因转录调控网络,需要对已发现的TF及其TFBS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目前,国际上已经出现不少关于TF及其TFBS的专业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对基因转录调控及TF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及生物信息学的研究非常重要,对这些领域的研究起到了显著的推进作用。文章对7个目前比较著名的TF及其TFBS相关数据库,包括TRANSFAC、JASPAR、TFDB、TRRD、TRED、PAZAR、MAPPER的特点、数据种类和数量及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综述,并简要介绍了其他相关数据库。
- 陈鸿飞王进科
- 关键词:转录因子数据库生物信息学
- 哺乳动物转录因子DNA结合谱被引量:2
- 2012年
- 基因差异表达是生物发育和对刺激作出应答的分子基础,转录因子在这种基因差异表达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要弄清楚转录因子调控基因差异表达的机理,就必须鉴定出它们全部的靶基因并构建其操纵的转录调控网络。对基因组DNA的序列特异性结合是转录因子调控基因转录的关键环节,因此,要鉴定转录因子的靶基因,就必须从它们与DNA相互作用的分子水平,鉴定它们能够识别并结合的全部DNA序列,即转录因子DNA结合谱。近年来随着DNA微阵列芯片和高通量DNA测序技术的产生和快速发展,出现了建立转录因子体内及体外DNA结合谱的一系列革命性的新技术,对该领域的研究带来重大影响。这些新技术主要包括建立转录因子体内DNA结合谱的染色质免疫沉淀-芯片技术(ChIP-chip)和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技术(ChIP-Seq),以及建立转录因子体外DNA结合谱的双链DNA微阵列芯片技术(dsDNA microarray)、指数富集配体系统进化-系列分析基因表达技术(SELEX-SAGE)、结合-n-测序技术(Bind-n-Seq)、多重大规模并行SELEX技术(MMP-SELEX)、凝胶迁移实验-测序技术(EMSA-Seq)和高通量测序-荧光配体互作图谱分析技术(HiTS-FLIP)。文章将对这些新技术做一综述。
- 谷光明王进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