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JX1A11)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3
相关作者:何立蒋明森杨孟祥刘湘张培喜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血吸虫
  • 5篇日本血吸虫
  • 5篇吸虫
  • 3篇血吸虫感染
  • 3篇日本血吸虫感...
  • 3篇吸虫感染
  • 3篇表位
  • 2篇细胞
  • 2篇小鼠
  • 2篇模型小鼠
  • 2篇抗原
  • 2篇抗原表位
  • 2篇干扰素
  • 2篇白细胞
  • 2篇白细胞介素
  • 2篇白细胞介素-...
  • 1篇单克隆
  • 1篇血清
  • 1篇日本血吸虫童...
  • 1篇噬菌体

机构

  • 5篇武汉大学
  • 2篇中南大学

作者

  • 5篇蒋明森
  • 5篇何立
  • 4篇杨孟祥
  • 2篇易新元
  • 2篇陈辉
  • 2篇胡艺兰
  • 2篇刘湘
  • 2篇张培喜
  • 1篇曾宪芳
  • 1篇宗红英
  • 1篇吴栋才

传媒

  • 3篇中国血吸虫病...
  • 1篇中国寄生虫病...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日本血吸虫感染新模型小鼠IFN-γ及IL-4 mRNA的动态变化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构建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通过观察比较新模型小鼠与常规感染小鼠脾细胞诱生Th1细胞因子(γ-IFN)和Th2细胞因子(IL-4)mRNA的动态变化,从分子水平探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的细胞免疫机制。方法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d后,按300 mg/kg.d腹腔注射丙烯基硫脲,持续抑制雌虫产卵,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同时设立常规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小鼠对照组。在感染后第2,3,6,9和12 w,采用RT-PCR对各组小鼠脾细胞IFN-γ和IL-4的mRNA水平进行半定量检测分析。结果新模型组与常规模型组小鼠IFN-γ和IL-4 mRNA水平变化趋势基本一致,IFN-γmRNA水平在感染后9w最强,然后逐渐下降,至第12w;IL-4 mRNA水平在感染后3w开始逐渐增强,至12w仍维持高水平。新模型组IFN-γmRNA水平在感染3w后明显高于常规模型组(P<0.05);常规模型组IL-4 mRNA水平在感染6w后明显高于新模型组(P<0.05)。正常小鼠IFN-γ和IL-4 mRNA水平较低,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日本血吸虫感染新模型小鼠与常规模型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Th1淋巴细胞功能先升高,然后逐渐向Th2淋巴细胞功能极化,提示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le egg antigen,SEA)不是诱导Th2功能极化的唯一因素,对细胞免疫应答由Th1向Th2功能极化有促进作用。
陈辉何立宗红英蒋明森杨孟祥张培喜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
日本血吸虫感染新模型小鼠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在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新模型小鼠与常规感染小鼠脾细胞经不同抗原刺激后诱生的Th1细胞因子(IFN-γ)和Th2细胞因子(IL-4)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的细胞免疫机制. 方法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 d后,按300 mg/kg·d腹腔注射酚酶抑制剂丙烯基硫脲,持续抑制雌虫产卵,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同时设立常规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小鼠对照组.在感染后第0、3、6、9和12周,取各组小鼠脾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分别用可溶性成虫抗原(SWAP)、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及非特异性抗原刀豆素(ConA)诱导脾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应用ELISA方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IFN-γ和IL-4的含量. 结果新模型组与常规模型组IFN-γ和IL-4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IFN-γ均在感染后4~6周开始上升,7~9周达到高峰,10~12周逐渐下降并恢复至感染前水平;IL-4均在感染后第6周开始逐渐升高,直至12周仍维持高水平;而正常组IFN-γ和IL-4均无明显变化.新模型组经SEA刺激后产生的IFN-γ水平,以及经SWAP和SEA刺激后产生的IL-4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模型组(P<0.05);而经SWAP刺激产生的IFN-γ水平显著高于常规模型组(P<0.05).在3种不同的抗原中,ConA组产生的IFN-γ和IL-4水平均显著高于SEA组和SWAP组(P<0.05). 结论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与血吸虫常规感染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感染早期以Th1细胞应答为主,然后逐渐向Th2细胞极化.
陈辉何立蒋明森杨孟祥张培喜
关键词:细胞因子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
日本血吸虫保护性抗原模拟表位的筛选及其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在前期已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兔新模型的基础上,用该血清从噬菌体随机12肽库中筛选阳性单克隆噬菌体,并鉴定其诱导小鼠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通过给感染日本血吸虫家兔注射酚氧化酶抑制剂,抑制其体内日本血吸虫雌虫产卵,建立无虫卵肉芽肿的日本血吸虫感染动物新模型,用其血清筛选出阳性多克隆噬菌体,经与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免疫兔血清充分吸附后,从中随机挑取14个单克隆分别纯化、扩增,用常规ELISA法检测阳性单克隆噬菌体的抗原性;挑选出与新模型兔血清呈强阳性反应,但与SEA免疫兔血清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的单克隆噬菌体,按1×1015pfu/次剂量,0-2-4周方案,皮下多点注射免疫小鼠。末次免疫4周后,每鼠经腹部皮肤攻击感染(40±1)条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42d后观察减虫率及减卵率。结果所选14个单克隆噬菌体均能与新模型兔血清和常规感染模型兔血清反应,尤其是第8号和第13号2个克隆与新模型兔血清呈强阳性反应,但与SEA免疫兔血清呈阴性反应;8号、13号单克隆噬菌体及原始噬菌体肽库免疫小鼠后诱导抗攻击感染的减虫率及每克肝脏减卵率分别为35.81%和63.32%、32.09%和52.02%、14.90%和30.64%。结论阳性多克隆噬菌体与SEA免疫兔血清免疫吸附后能去除大部分表达SEA抗原模拟表位的克隆。
刘湘胡艺兰何立蒋明森杨孟祥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抗原表位单克隆免疫
筛选日本血吸虫童虫早期诊断抗原的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筛选日本血吸虫童虫早期诊断抗原及其表位。方法制备日本血吸虫可溶性童虫抗原(SSA),经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Westernblot后分别与日本血吸虫感染后10、21、42天兔血清进行酶联免疫印迹试验(EITB),筛选出能被早期感染血清所识别的抗原组分。用日本血吸虫感染后21天血清从噬菌体12随机肽库中筛选、富集、纯化、扩增与早期感染兔血清有高亲和力的噬菌体克隆,经动物实验初步评估其对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早期诊断效果。结果SDS-PAGE显示SSA的总条带数多于可溶性成虫抗原(SAWA),但大多为共同抗原。EITB结果显示SSA共出现12条早期反应抗原带,其中97kDa和47kDa抗原分子只能被感染后10天兔血清特异性识别;SAWA仅出现7条反应带,未显示只能被感染后10天兔血清识别的期特异性抗原分子。挑选出3个与感染后21天兔血清具有高亲和力的单克隆噬菌体,混合后分别用于检测感染日本血吸虫10、21d鼠血清中IgG特异性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8.8%和64.4%。结论SSA中的97kDa和44kDa抗原分子及3个噬菌体随机12肽抗原模拟表位可能具有日本血吸虫感染早期诊断价值。
吴栋才刘湘何立蒋明森杨孟祥易新元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表位
用日本血吸虫感染新模型兔血清筛选噬菌体随机肽库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在建立一种有成虫寄生但无虫卵肉芽肿形成的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及家兔新模型 ,并观察其具有较高的抗攻击感染保护力的基础上 ,用新模型兔血清筛选噬菌体随机 12肽库 ,并初步鉴定阳性噬菌体克隆诱导小鼠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 用大肠杆菌抗原吸收后的新模型兔血清 ,经抗体捕获法筛选噬菌体 12肽库 ,经 3轮亲和筛选、富集后获得阳性多克隆。用常规 EL ISA法检测阳性多克隆噬菌体的抗原性。用滴度为 1× 10 1 4pfu的阳性多克隆噬菌体按0 - 2 - 4周方案皮下多点注射免疫小鼠 ,末次免疫 4周后 ,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 ,同时设立常规感染兔血清筛获的阳性克隆免疫组、原始肽库免疫组、攻击感染对照组。结果  1新模型兔血清筛获的多克隆噬菌体 (滴度为 1× 10 1 4pfu)与新模型兔血清 (稀释度为 1∶ 4 0 0 )反应为强阳性 ,与常规感染兔血清 (1∶ 4 0 0 )反应为弱阳性 ,与正常兔血清 (1∶ 4 0 0 )反应为阴性。 2用新模型兔血清筛获的多克隆噬菌体、常规感染兔血清筛获的多克隆噬菌体及原始肽库分别免疫小鼠后诱导抗攻击感染的减虫率及每克肝脏减卵率分别为 2 7.2 %和 38.8%、17.8%和 35 .0 %、4 .5 %和 6 .0 %。结论 与用日本血吸虫常规感染模型兔血清筛获的多克隆噬菌体比较 。
胡艺兰何立蒋明森易新元曾宪芳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噬菌体肽库抗原表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