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06203120004)

作品数:8 被引量:250H指数:8
相关作者:赵锐锋赵海莉姜朋辉樊洁平汪建珍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湿地
  • 5篇黑河中游
  • 3篇土地利用
  • 3篇覆被变化
  • 2篇地景
  • 2篇湿地景观
  • 2篇破碎化
  • 2篇景观
  • 2篇景观破碎化
  • 2篇干旱
  • 2篇干旱区
  • 1篇典型植物
  • 1篇遥感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分布
  • 1篇植物
  • 1篇植物区
  • 1篇植物区系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环境

机构

  • 8篇西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新...

作者

  • 8篇赵锐锋
  • 7篇姜朋辉
  • 7篇赵海莉
  • 2篇樊洁平
  • 2篇金建玲
  • 2篇谢作轮
  • 2篇张丽华
  • 2篇汪建珍
  • 1篇潘竟虎
  • 1篇石培基
  • 1篇陈亚宁
  • 1篇卢李朋
  • 1篇刘超
  • 1篇苏丽

传媒

  • 2篇地理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1篇2017
  • 5篇2013
  • 2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黑河中游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及其驱动力分析被引量:66
2013年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基于1975—2010年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选取斑块密度指数(PD)、景观内部生境面积指数(IA)、斑块平均面积指数(MPS)、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FS1、FS2)等具有典型生态意义的景观指数模型,系统分析了黑河中游湿地景观的破碎化过程,并结合灰色关联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影响研究区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的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近35年来,研究区湿地景观破碎化主要表现为斑块平均面积的萎缩,斑块密度的上升以及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的增大。整个研究时段内,研究区湿地斑块平均面积减少了48.95hm2,斑块密度的上升0.006个/hm2;导致黑河中游湿地景观破碎化发生和发展的驱动力包含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自然因子对湿地景观破碎化进程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气温和降水上,而且气温对湿地景观破碎化进程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降水。但在1975—2010年间的这一较小时间尺度上,人类活动对湿地景观破碎化的贡献率明显高于自然因子,人类活动能力的增强以及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是引发黑河中游湿地景观破碎化的主因。
赵锐锋姜朋辉赵海莉樊洁平
关键词:黑河中游湿地景观景观指数驱动力
1961—2012年西北干旱区极端温度事件季节性时空分析被引量:9
2017年
利用西北干旱区83个气象站点1961—2012年逐日最低(高)气温资料,对其极端温度事件季节性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与预测,以期更好地为其生态保护和农业生产服务。结果表明:(1)时间趋势上,日极端低(高)温均值呈上升趋势,尤其是1981年后升幅明显增加,冬秋季升温最显著;日极端低(高)温极低(高)值有增多趋势,其中暖昼(夜)日数有增加趋势,夜(昼)指数变化最快的季节为夏秋季;1979—1986年,上述指数变化趋势发生突变(冬季先开始);除夏季日极端低温极低值外,其他指数在2013—2020年季节变化与1961—2012年的增减趋势一致;(2)空间分布上,暖昼(夜)日数最大值、冷昼(夜)日数最小值均在北疆分区,而内蒙—宁夏分区的增减速率变化最快;2013—2020年,新疆全境春季冷昼、冷夜日数急剧减少,内蒙—宁夏分区、南疆分区夏季日最低(高)气温极值急剧降低(上升)。
赵锐锋苏丽祝稳
关键词:极端气温突变西北干旱区
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被引量:58
2012年
在GIS和遥感技术支持下,利用1973年MSS遥感影像、1983年航空遥感土地利用图、1990年TM、2000年TM和2005年CBERS遥感影像对新疆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和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3-2005年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未利用地和城乡居民及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25.72×104hm^2、17.33×104hm^2和0.51×104hm^2,林地、草地和湿地面积分别减少了29.10×104hm^2、8.63×104hm^2和5.84×104hm^2。在1973-1983年、1983~1990年、1990~2000年、2000~2005年4个时段中土地利用变化呈"显著变化—缓慢变化—显著变化—急剧变化"的过程。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方向是林地和草地转化为耕地、耕地转化为城乡居民及建设用地、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地。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引起了干流区水环境恶化、土壤质量改变、天然植被严重退化、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加剧。
赵锐锋姜朋辉陈亚宁石培基潘竟虎赵海莉
关键词:转移矩阵生态环境效应塔里木河干流
黑河中游湿地典型植物群落特征与物种多样性被引量:10
2013年
运用植物学及植物地理学方法,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对黑河中游湿地植物区系组成、地理成分、生态特征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黑河中游湿地共有84种植物,隶属于32科70属,其中,菊科、禾本科的种类最多,占所有植物种类的29.8%;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多样,温带分布型是主要组成部分;黑河中游湿地草本植物占数量优势,以多年生为主。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将42个湿地样方划分为10个群落,不同植物群落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较低,且存在较大差异;以重要值计算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Rm)介于0.344~1.202,Simpson多样性指数(D)介于0~0.840,Shannon多样性指数(H)介于0~1.999,Pielou均匀度指数(J)在0.712~1.0,表明了黑河中游湿地植物群落的结构简单、组织水平低。
赵海莉赵锐锋张丽华姜朋辉金建玲
关键词:湿地植物区系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黑河中游
1975年以来黑河中游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演变被引量:21
2012年
以西北干旱区重要的内陆河——黑河中游地区为研究区域,采用1975、1987、1992、2001和2010年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选取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动态度和土地利用强度指数3个指标,并结合转移矩阵,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该地区近35 a来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975—2010年,研究区耕地和城乡居民工矿用地所占比例持续上升,分别由14.14%和1.52%增加到19.74%和1.98%;草地和水域面积则分别减少3.87×104和0.41×104hm2。各土地利用类型中以耕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指数最高,达0.160 4%,草地次之。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间主要转移方向为:草地转化为耕地和未利用地,未利用地转化为耕地和草地,林地与草地间相互转化。导致黑河中游地区土地利用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社会经济因素。
姜朋辉赵锐锋赵海莉樊洁平汪建珍刘超
关键词:遥感黑河中游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破碎化的影响被引量:23
2013年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基于1975—2010年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结合转移矩阵模型等方法,阐述了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状况。选取斑块密度指数、聚合度、斑块平均面积指数、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等指标,系统分析了保护区内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据此探讨了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保护区内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保护区内及其周边地区的耕地比重分别增加了7.67%和5.5%,湿地比重分别减少了6.91%和0.4%;②保护区内湿地逐渐由研究初期大面积斑块体占主导、空间上连续分布的格局趋于景观破碎化;③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直接导致了保护区内湿地平均斑块面积的缩减,间接降低了湿地斑块间的聚合度等;④保护区内湿地景观破碎化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主要表现为各景观破碎化指数对大规模的耕地开垦等开发活动的响应上。
赵锐锋姜朋辉赵海莉谢作轮金建玲
关键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景观破碎化湿地自然保护区
黑河中游湿地景观破碎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被引量:18
2013年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基于1975—2010年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和气象数据资料,结合小波分析、趋势面模拟与空间插值法,选取斑块密度(PD)、斑块平均面积(MPS)、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FS)等景观指数,分析了黑河中游的气候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以及该区域湿地的景观破碎化;通过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了黑河中游湿地景观破碎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975—2010年,研究区降水量和气温的整体分布格局为高气温区低降水量、低气温区高降水量,且干转湿和冷转暖为其主要变化特征;内陆干旱地区气温对湿地动态变化的影响大于降水,降水对湿地的生态作用甚微;研究区湿地景观破碎化主要表现为MPS减小、PD上升以及FS增大,研究期间,湿地MPS减少48.95hm2,PD上升0.006个·hm-2.
姜朋辉赵锐锋赵海莉卢李朋谢作轮
关键词:湿地景观破碎化气候变化
黑河中游湿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52
2013年
以黑河中游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木本、高草、低草3种湿地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大小依次为高草〉低草〉木本植被类型,0-20 cm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低草植被类型有机碳的空间变异最大,木本植被居中,高草植被最小。高草、低草和木本植被0-4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7.33、5.44和4.25 kg/m^2。高草、低草植被以表层土壤(0-10 cm)有机碳含量更高,分别占0-40 cm的32%,31%,木本植被以亚表层(10-20 cm)最高,占33%。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含水量、磷素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质量、pH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
赵锐锋张丽华赵海莉姜朋辉汪建珍
关键词:有机碳碳密度湿地干旱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