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4CA3725-02)

作品数:1 被引量:66H指数:1
相关作者:汤济广梅廉夫戴少武沈传波更多>>
相关机构:长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新生代
  • 1篇郯庐断裂
  • 1篇下扬子区
  • 1篇陆内
  • 1篇陆内变形

机构

  • 1篇长江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1篇沈传波
  • 1篇戴少武
  • 1篇梅廉夫
  • 1篇汤济广

传媒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年份

  • 1篇2008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中、下扬子区中、新生代陆内对冲带的形成及解体被引量:66
2008年
中、下扬子对冲带是扬子板块在秦岭-大别-苏鲁中央造山系和江南隆起南北向相向挤压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对中、下扬子对冲带的空间构造格局以及中、新生代的形成与解体的揭示有助于了解该对冲带的时空演化以及与南、北两大造山带的响应关系、郯庐断裂南端的性质以及区内海相油气的宏观勘探方向。研究认为中扬子对冲过渡带与下扬子对冲过渡带在印支-燕山早期基本同时形成,向西过渡到上扬子区以递进变形的方式稍晚定型。对冲带在燕山晚期以来遭受伸展作用的改造,逐渐解体和分异。郯庐断裂南端介于中、下扬子间,基于中、下扬子对冲带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判断断裂南延可能性较小。中、下扬子对冲带是海相油气成藏的有利地区,是南方海相油气勘探潜在的领域之一,但对冲带不同段油气成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梅廉夫戴少武沈传波汤济广
关键词:下扬子区郯庐断裂新生代陆内变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