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672125)
- 作品数:20 被引量:112H指数:7
- 相关作者:陈立许文盛周银军张平仓罗优更多>>
-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长江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正挑桩式丁坝壅水特性及其冲刷深度计算模式理论被引量:3
- 2009年
- 桩式丁坝是一种新型河工建筑物。针对其区域水流特性及局部冲刷,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试验验证,分析了其局部水头损失机理,得出了正挑桩式丁坝壅水高度的计算公式,建立了坝头水流的叠加模式和坝轴断面的流速分布式,导出了其局部最大冲刷深度的理论计算公式。所建立的壅水高度和最大冲刷深度计算公式具有清晰的数学模式和明确的物理意义,并得到了室内试验的验证,可为工程设计提供技术依据。
- 周银军陈立桂波刘欣桐
- 关键词:桩式丁坝壅水高度冲刷深度
- 河流溶解性物质侵蚀研究综述
- 2011年
- 河流溶解性物质的侵蚀对流域内水土流失及水环境的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从可溶性物质侵蚀的微观界面过程及宏观迁移过程出发,讨论了溶解性物质侵蚀的微观界面模式;归纳了影响河流溶解性物质侵蚀的因素,并对主要因素影响可溶性物质侵蚀的规律进行了分析;概括了在可溶性物质随坡地径流迁移及在河道水体中迁移的宏观迁移模型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河流溶解性物质侵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研究趋向进行了展望。
- 许文盛陈立罗优周银军
- 关键词:河流溶解性物质解吸
- 可移动水土流失实验室系统的原理及特点被引量:2
- 2010年
- 可移动水土流失实验系统使固定的野外径流小区坡面侵蚀观测转变为车载流动试验观测。实践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实时对不同坡度的小区进行人工降雨模拟实验,分析侵蚀土壤理化性质和坡面侵蚀过程,极大地提高了水土流失观测的速度和效率。系统中液压自动升降坡面侵蚀土槽可根据试验要求稳定变化,且坡度可在0°~30°之间任意调整,加快了数据采集速度,缩短了试验周期,数据采集更加方便。针对长江流域土壤侵蚀特点对传统试验土槽做了改进,增加了壤中流收集装置,使得坡面侵蚀试验装置更趋合理。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喷头模拟的雨强范围也明显增加,可在20~170mm/h之间任意调整。
- 师哲赵健张平仓
- 关键词:水土流失
- 三峡蓄水后典型河段分形维数的变化分析被引量:16
- 2010年
- 针对三峡工程蓄水后下游河道河床表面形态的变化,采用分形维数对河床表面形态进行量化,并分析河道冲淤调整特点,对河床表面分形维数(BSD)的变化特点及物理意义进行探讨。结果表明,BSD与河床各个剖面形态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BSD能全面地反映床面形态的复杂程度。三峡蓄水后,宜昌-虎牙滩和宜都河段BSD明显增大,关洲河段增大幅度较小,而芦家河河段BSD值略有减小,同时,各河段BSD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三峡蓄水后下游河道河床综合阻力的调整结果。可通过对各河段演变趋势的分析,来预测其BSD的变化,进而为分析其阻力和水位的变化趋势提供依据。
- 周银军陈立欧阳娟刘金
- 关键词:河道三峡工程
- 弱动力水流中粘性泥沙浓度沿垂线分布的研究
- 2008年
- 采用玻璃水槽试验方法探讨了弱动力水流条件下粘性泥沙在不同因素共同作用下浓度沿垂线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含沙量较小时粘性泥沙浓度的垂线分布较均匀,符合一般挟沙水流中泥沙浓度垂线分布规律。含沙量较大时,在同一水质和含沙量条件下随着流量的减小,粘性泥沙浓度的垂线分布由均匀逐渐向非均匀化发展。当流量减小到一定程度时,浓度的垂线分布出现"座椅"型的分层现象,在同一流量和含沙量条件下随着水中离子浓度的增大,泥沙浓度在近水面区减小而在近床面区增加,分层趋势进一步增强。
- 刘林陈立许文盛王家生
- 关键词:粘性泥沙含沙量
- 粘性泥沙分层运动中流速垂线分布特征试验被引量:6
- 2010年
-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室内水槽试验,进一步研究了在流量、含沙量及水质影响下,分层运动中流速垂线的总体分布形态、分布规律、峰值及位置,以及清浑水界面位置等特征.结果表明,分层运动时,流速的垂线分布呈横向抛物线形;分层流区的近底区内流速遵循指数型分布规律,交混区和清水区内流速遵循修正后的高斯正常误差定律;分层流的峰速值越大,其位置越靠近河床;水流强度增加时,清浑水分界面位置向水面靠近,泥沙浓度增大时,界面位置向床面移动,而不同水质条件下的界面位置不同.
- 许文盛陈立刘林王鑫
- 关键词:粘性泥沙流速
- 河流溶解性物质解吸研究进展与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解吸是河流溶解性物质侵蚀的重要表现形式,对流域内水土流失及水环境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微观界面过程与宏观迁移过程角度,分析了溶解性物质解吸的理论模式;归纳了影响溶解性物质解吸的因素,并对主要因素影响溶解性物质解吸的规律进行了探讨;总结了在溶解性物质解吸时随河道水体迁移的宏观迁移模型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河流溶解性物质解吸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研究趋向进行了展望。
- 许文盛刘林陈立闫涛
- 关键词:河流溶解性物质解吸影响因素
- 桩式丁坝局部冲刷深度试验研究被引量:11
- 2010年
- 针对桩式丁坝局部冲刷特性及其最大冲刷深度,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桩式丁坝清水冲刷动床试验.试验中挑角范围在30—135°之间,透水率范围在0—40%之间,通过试验分析了其冲刷坑形态,冲刷深度影响因素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桩式丁坝局部冲刷坑呈"V"形槽状,最低点位于桩根附近,整个冲刷槽最大冲刷深度位于坝头,由绕坝水流所导致.冲刷深度随河宽缩窄率增大而增大,随透水率增大而减小,正挑时丁坝的冲深最大,同时还与Fr和床沙级配有关.最后,通过量纲分析建立了非淹没桩式丁坝局部最大冲刷深度的计算公式,该式将桩式丁坝冲刷深度与其影响因素直接联系起来,能够定量反映其影响规律,其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符合良好,可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 周银军陈立刘金许文盛
- 关键词:桩式丁坝冲刷深度透水率
- 三峡围堰蓄水和初期蓄水期(2003-2008)宜都低水分汊河段冲淤变化
- 2011年
- 宜都河段是典型的低水弯曲分汊河段。三峡水库的围堰蓄水和初期蓄水改变了宜都河段的来水来沙条件。根据宜都河段建库后原型观测资料,对由此引起的河床冲淤分布、深泓变化、沙石泓变化和洲滩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演变趋势做了预测。结果表明,三峡蓄水后,河段整体河势变化不大,冲淤调整以冲刷为主且主要集中于枯水河槽;南阳碛冲刷缩小,沙泓上浅区以刷深为主,下浅区以冲滩为主;石泓深泓冲刷下降,沙石泓冲刷进程的差异主要受水流动力条件与局部河床组成的影响。预计河段仍将维持低水分汊的基本分流格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两汊枯水期主、支汊的地位将持续稳固。
- 欧阳娟陈立周银军许文盛
- 关键词:三峡水库冲淤调整
- 三峡蓄水后芦家河河段演变分析被引量:7
- 2009年
-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下游河段发生河流再造床过程,河床进行冲淤调整。基于芦家河河段三峡蓄水后2003—2008年原型观测资料,分析了蓄水后该河段的冲淤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河段在三峡蓄水后总体处于冲刷状态,石泓较之沙泓冲刷严重,碛坝尾部大范围冲刷,这对河段沙石泓分流比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影响航道。本河段有些部位抗冲刷能力强,冲刷下切并不明显,这可作为宜昌枯水位在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没有大幅度下降的因素之一。
- 罗优陈立周银军
- 关键词:河道演变三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