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5JA770013)

作品数:9 被引量:47H指数:4
相关作者:惠富平张祥稳李琦珂黄富成何红中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安庆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5篇历史地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玉米
  • 3篇山地
  • 3篇农业
  • 3篇清代
  • 3篇清代中晚期
  • 2篇玉米生产
  • 2篇生态
  • 2篇水土
  • 2篇水土流失
  • 2篇种植玉米
  • 1篇动因
  • 1篇有毒植物
  • 1篇灾害
  • 1篇植物
  • 1篇植物资源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农业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水利
  • 1篇水利发展

机构

  • 9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安庆师范学院

作者

  • 8篇惠富平
  • 4篇张祥稳
  • 2篇李琦珂
  • 1篇何红中
  • 1篇黄富成
  • 1篇王思明

传媒

  • 2篇中国农史
  • 1篇东北亚论坛
  • 1篇科学管理研究
  • 1篇史学月刊
  • 1篇农业考古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常熟理工学院...
  • 1篇池州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先秦时期土壤与植物生态关系利用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The soil and plants are the important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mankind’s survival.With the long-term production practice,the ancient working people gradually knew there was the ecological relation of a kind of system between the soil and plants.After the produce of original agriculture,people selected the plants to plant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of soil.Throng the intensive and meticulous farming,the ancient people also changed the growth environment and nutrition structure of the crops so as to raise outputs and qualities.At the same time,they improved and raised soil fertility through rotating crop and using green manure,improved saline-alkali soil to raise soil property through planting the crops of alkali resistance,and maintained water and soil through protecting plants and planting the forests and grass.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 between the soil and the plants,we can make them get benefit for each other by handl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oil and plants effectively.
何红中惠富平
关键词:植物资源先秦时期土壤有毒植物
清代中晚期山地种植玉米引发的水土流失及其遏止措施被引量:2
2010年
清代中晚期,我国渭河至黄河下游一线以南、青藏高原以东范围内,人们广泛开垦山地,种植玉米,许多地方出现了"遍山漫谷皆包谷"的景象。大面积的山地开垦和玉米种植,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植被,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在不同地区,官方和民间对开山种玉米的利弊有不同认识。在四川、湖北、湖南等省,政府对开辟荒山种植玉米的行为基本上是听之任之;但在浙江、皖南和陕南等地,政府和民间曾采取多种积极措施,遏止山地种植玉米引发的水土流失,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张祥稳惠富平
关键词:山地玉米生产水土流失清代中晚期
生物多样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农业科技被引量:5
2012年
生物多样性是现代科学概念,它是在人类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自然界的生物种类日益减少、大量珍贵种质资源迅速消亡、进而引发一系列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产生和存在的现实基础是生物的差异性、联系性和发展性。在此视角的观瞻下,中国古代的农业科技正是农业生物多样性原理的自觉践行:轮作复种、间作套种事实上是农业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主动运用;生物防病、农业治虫恰恰是农业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巧妙运用;农牧结合、多种经营则是农业生态多样性的自觉运用。
李琦珂惠富平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复种轮作间作套种害虫防治
东北地区农业系统资源利用方式及其效益的历史变迁
2012年
历史上东北地区水草丰沛,森林茂密,沼泽遍地。生息繁衍于此的东北先民,或渔猎,或游牧,或农耕。明清以来,尤其是清中期实行招垦政策以来,东北地区的荒田、草地、山林、沼泽,均得到了大面积的农业开发,造成农田系统对草地系统、森林系统、沼泽系统不断包抄与逐渐挤压,深刻影响了东北地区的作物布局与耕地制度。受此影响,东北地区种植业系统功能日益强化,而畜牧业系统、林业系统以及渔猎系统功能呈日渐式微趋势,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以及放垦政策的大力推行难辞其咎。
李琦珂王思明
关键词:农业系统历史变迁
清代中晚期山地种植玉米引发的水土流失及其遏止措施被引量:20
2006年
清代中晚期,我国渭河至黄河下游一线以南、青藏高原以东范围内,人们广泛开垦山地,种植玉米,许多地方出现了“遍山漫谷皆包谷”的景象。大面积的山地开垦和玉米种植,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植被,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在不同地区,官方和民间对开山种玉米的利弊有不同认识。在四川、湖北、湖南等省,政府对开辟荒山种植玉米的行为基本上是听之任之;但在浙江、皖南和陕南等地,政府和民间曾采取多种积极措施,遏止山地种植玉米引发的水土流失,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张祥稳惠富平
关键词:清代中晚期山地玉米生产水土流失
汉代江淮地区陂塘水利发展及其环境效益被引量:8
2007年
两汉时期,江、淮地区的陂塘水利对农业进步及生态环境改善产生了良好作用。筑堤蓄水,改变了降水及山川溪水的时空分布,可防洪防涝,保障农田灌溉用水,又能发展水产养殖;陂塘工程还改善了当地的人居环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这里暑湿卑下、疾疫多发而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汉代陂塘水利及其产生的环境效益奠定了后世江淮流域农业发展的基础。
惠富平黄富成
关键词:汉代农田水利生态环境
清代乾隆时期成灾性自然灾害之特点初探被引量:2
2008年
清代乾隆时期(1736-1795)是我国自然灾害史上一个重要时段。统计分析表明,这一时期成灾性自然灾害的特点主要有:灾害种类繁多,以水、旱、雹灾为主;灾害频繁,被灾州县厅次众多;各灾种的地区分布存在极大差异,并带有明显的空间上的群发性;灾害的发生呈现时间上的连续性和集中性;等等。
张祥稳惠富平
关键词:乾隆时期自然灾害
清代中晚期山地广种玉米之动因被引量:7
2007年
16世纪初玉米由美洲传入我国。清代中晚期,玉米在我国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范围内不宜传统五谷的山田坡地获得普遍推广和大规模种植。促成此期玉米在我国山地广泛种植的主要动因有四:一是玉米耐旱、耐寒、喜沙质土壤,生物特性适合山地的气温、水利和土壤条件;二是清代乾、嘉、道时期垦荒政策的刺激;三是山区外来人口对山地所有者的利益诱惑;四是市场对玉米的逐步认可和在价格上对玉米生产的刺激。
张祥稳惠富平
关键词:清代中晚期山地玉米
传统农业技术的生态内涵及其现实意义被引量:4
2013年
现代常规农业依赖于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外源性物质投入,它在增加作物产量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于是世界各国开始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途径,生态农业及有机农业最终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中国传统农业技术内容丰富,生态保护意义明确,与现代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内涵有很多相通之处。其中有机肥使用、多样化种植和综合经营等方面的技术措施与思想观念,对于解决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土壤保护、单一化种植和资源循环利用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惠富平
关键词:生态农业环境保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