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A810009)

作品数:5 被引量:2H指数:1
相关作者:李华更多>>
相关机构:嘉兴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赫鲁晓夫
  • 1篇动因
  • 1篇演讲
  • 1篇执政时期
  • 1篇三驾马车
  • 1篇舍尔
  • 1篇收复
  • 1篇谈判
  • 1篇西德
  • 1篇领导人
  • 1篇马车
  • 1篇经济贸易
  • 1篇建交
  • 1篇建交谈判
  • 1篇赫鲁晓夫时期

机构

  • 5篇嘉兴学院

作者

  • 4篇李华

传媒

  • 2篇嘉兴学院学报
  • 1篇西伯利亚研究
  • 1篇潍坊学院学报
  • 1篇南通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1955年苏联与西德建交谈判过程分析
2014年
1955年9月中旬,苏联与西德在莫斯科举行建交谈判,既有各自国内的原因,也有国际大背景。两国最终建交是双方谈判讨价还价、互谅互让的结果。两国建交影响广泛深远:使苏联获益匪浅,使西德喜忧参半,也令美国大为不满。尽管苏联与西德之间存在的矛盾没有因为外交关系的建立而减少,但是两国建交开辟了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对话交流的管道。
李华
关键词:西德建交谈判
浅论赫鲁晓夫时期中苏经贸关系的发展轨迹
2017年
1953—1964年,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中苏贸易关系呈现前期发展较快、后期发展缓慢的状况。究其原因,前期两国政治关系热络,促成经贸关系红火;后期两国政治关系冷淡,导致经贸关系相应萎缩。尽管两国政治关系发展推动了经贸关系发展,但是经贸关系的发展却没有能够避免两国政治关系出现僵局。从这个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中苏贸易关系不过是两国政治关系的一种附庸而已。
李华
关键词:赫鲁晓夫经济贸易
苏联声援印度收复果阿及其动因——以1955年苏联领导人访印演讲为视角被引量:2
2014年
1955年11月18日到12月14日,苏联领导人布尔加宁与赫鲁晓夫应邀对印度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访问期间,两位领导人就印度收复葡萄牙殖民地果阿问题,多次发表过十分给力的演讲。究其声援印度的动因,最主要是反对西方殖民主义在印度深得人心。不过,除此而外苏联领导还考虑到了以下几个现实因素:第一,葡萄牙是与华约对峙的北约成员;第二,葡美两国签订了互助和防御条约;第三,美国与果阿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第四,声援旨在激发印度人民不断抗争。应该承认,苏联的支持虽然带有与美国争夺在南亚次大陆影响力的一面,但是也有不容忽视的主持国际公道与正义的一面。
李华
关键词:收复
赫鲁晓夫“三驾马车”方案溯评
2016年
1960年,为处理独立不久的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内讧,联合国维和部队先后介入刚果地方分裂分子同中央政府的纠纷、刚果中央政府内部的斗争。为此,赫鲁晓夫不仅猛烈抨击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滥用安理会授权,而且建议用三个秘书长即"三驾马车"将其取而代之。由于种种原因,赫鲁晓夫最终放弃了自己一厢情愿的改革动议。不过,由"三驾马车"方案引起的争论,对于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以及强化秘书长和秘书处的职责与地位,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华
关键词: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与埃及关系述评
2014年
1953-1964年,苏联与埃及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53-1957年是第一阶段,这一阶段英美与苏联在埃及的影响是此消彼长,前者的影响逐渐削弱,后者的影响不断扩大;1957-1961年是第二阶段,这一阶段苏联在埃及站稳了脚跟,两国关系不断加强,但是其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1961-1964年是第三阶段,这一阶段苏埃两国关系获得了重大的发展。总体而言,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埃关系友好合作是主流,矛盾纠纷是支流。该文不仅论述了苏埃关系的发展及其原因,而且追溯了两国关系发展中不愉快的往事及其产生根源。
李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