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0447019)

作品数:5 被引量:33H指数:4
相关作者:郭堂勋莫贱友李焜华李华何禧严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广西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农业科学院科技发展基金广西农科院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枯萎
  • 4篇枯萎病
  • 3篇镰刀
  • 3篇镰刀菌
  • 3篇镰刀菌枯萎病
  • 2篇香蕉
  • 1篇调查初报
  • 1篇生理小种
  • 1篇配合物
  • 1篇氢键
  • 1篇资源材料
  • 1篇为害
  • 1篇为害情况
  • 1篇西贡蕉
  • 1篇香蕉枯萎病
  • 1篇香蕉镰刀菌枯...
  • 1篇小种
  • 1篇锌配合物
  • 1篇镰孢
  • 1篇镰孢菌

机构

  • 3篇广西农业科学...
  • 1篇广西大学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4篇莫贱友
  • 4篇郭堂勋
  • 3篇李焜华
  • 1篇杨燕
  • 1篇张淑华
  • 1篇曾明华
  • 1篇何禧严
  • 1篇梁宏
  • 1篇李华

传媒

  • 2篇广西农业科学
  • 1篇无机化学学报
  • 1篇中国南方果树
  • 1篇中国热带农业

年份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西贡蕉枯萎病的发生、接种鉴定与防治策略被引量:8
2006年
2001~2005年,对广西西贡蕉分布区的21个县市57个点进行了镰刀菌枯萎病的调查,调查的西贡蕉( Musa paradisiaca L. ABB)品种有,黄心西贡蕉、白心西贡蕉和鸡蕉,发现镰刀菌枯萎病为害西贡蕉较为严重,经病区调查和原菌致病性接种测定结果,初步推断广西西贡蕉发生的枯娄病病原是香蕉枯萎病1号生理小种。应加强检疫工作,防止病原菌随种苗传入,发现病株要立即清除,经消毒处理后集中深埋,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加以控制。
莫贱友郭堂勋李华
关键词:西贡蕉镰刀菌枯萎病发生率接种鉴定
广西栽培蕉和野生蕉抗枯萎病调查与鉴定被引量:4
2008年
为了弄清广西栽培蕉和野生蕉资源材料对香蕉枯萎病的抗性情况,2001-2007年,我们对广西产蕉区县和有野生蕉类分布的主要县市的蕉类枯萎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调查;同时采用香蕉枯萎病1号生理小种接种鉴定,发现广西栽培蕉的红蕉、黄心西贡蕉、白心西贡蕉、鸡蕉、大蕉均有不同程度发病,发病率在4.9%~87.3%,而广西目前栽培的威廉斯、巴西、广东1号、广东2号、那龙本地香蕉、浦北本地香蕉及广西野生蕉资源材料未见发病,未分离到与原始病源菌株相同的病原菌。
郭堂勋莫贱友何禧严李焜华
关键词:资源材料枯萎病
广西蕉类枯萎病发生及为害情况调查初报被引量:8
2006年
莫贱友郭堂勋李焜华
关键词:香蕉枯萎病为害情况调查初报镰刀菌枯萎病尖镰孢菌生理小种
广西香蕉枯萎病的发生与病原鉴定被引量:20
2008年
2001-2006年对广西主要产蕉区的24个市(县)的67个点进行了镰刀菌枯萎病调查,调查的品种有香蕉、红蕉、西贡蕉、牛角蕉以及野生蕉。调查结果发现,镰刀菌枯萎病对西贡蕉为害较为严重,病株率为4.5%~73.5%,而在香蕉和野生蕉资源材料上未发现枯萎病株;经病原菌致病性接种测定和PCR鉴定,确定广西主要蕉区发生的西贡蕉枯萎病是由香蕉镰刀菌枯萎病病原菌1号生理小种引起,在广西至今没有发现该病4号生理小种发生为害。
莫贱友郭堂勋李焜华
关键词:香蕉镰刀菌枯萎病病原鉴定
链状螺旋配位聚合物[Zn(BBP)(p-CPOA)]_n的合成及表征(英文)被引量:1
2007年
A coordination polymer of [Zn(BBP)(p-CPOA)]n (where BBP is 2,6-bis(benzimidazolyl)pyridine and p-CPOA is p-carboxylato-phenoxyacetate dianion) has been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IR,TG,and the single crystal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by X-ray diffraction. The crystal crystallizes in the monoclinic system,space group of P21/n with a=1.397 3(4) nm,b=1.138 4(3) nm,c=1.575 9(5) nm,β=91.805(1)°,V=2.505 4(13) nm3,Z=4,Dc=1.513 g·cm-3,μ=1.030 mm-1 and F(000)=1 168. Zn(Ⅱ) ion is penta-coordinated and surrounded by two carboxylate O atoms from two different p-CPOA groups in a bis-monodentate mode,three N atoms from the 2,6-bis(benzimidazolyl)pyridine ligand,completing a distorted trigonal bipyramidal coordination configuration. The structure is a helix with a long pitch of 1.138 4 nm. Under direction of supramolecular recognition and attraction,the adjacent chains are formed the double-stranded chain through π-π stacking between the 2,6-bis(benzimidazolyl)pyridine ligands and hydrogen-bonding interactions. A three-dimensional supramolecular network is further constructed through thes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helices. The TG shows that its chain skeleton is thermally stable up to 382 ℃.
杨燕曾明华张淑华梁宏
关键词:锌配合物Π-Π堆积氢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