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2CB719801)

作品数:11 被引量:99H指数:4
相关作者:何品晶邵立明吕凡陈云敏章骅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建筑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填埋
  • 4篇废物
  • 3篇降解
  • 2篇厌氧
  • 2篇预水解
  • 2篇渗沥液
  • 2篇渗滤
  • 2篇渗滤液
  • 2篇生活垃圾
  • 2篇蔬菜废物
  • 2篇蔬菜类
  • 2篇能耗
  • 2篇污染
  • 2篇沥液
  • 2篇垃圾
  • 2篇机械破碎
  • 2篇MSW
  • 1篇动力响应
  • 1篇压缩性
  • 1篇亚热带

机构

  • 8篇同济大学
  • 6篇住房和城乡建...
  • 4篇浙江大学
  • 1篇海南省环境科...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8篇何品晶
  • 7篇邵立明
  • 6篇吕凡
  • 4篇陈云敏
  • 2篇章骅
  • 2篇柯瀚
  • 2篇周燕国
  • 1篇凌道盛
  • 1篇朱敏
  • 1篇李永刚
  • 1篇丁皓江
  • 1篇方晶晶
  • 1篇杨娜
  • 1篇詹良通
  • 1篇兰吉武
  • 1篇吴铎
  • 1篇张静
  • 1篇姚其生
  • 1篇陈晓哲
  • 1篇梁甜

传媒

  • 4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岩土工程学报
  • 2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环境卫生工程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活垃圾收运过程中恶臭暴露的健康风险评估被引量:26
2015年
通过现场采样检测,研究了生活垃圾收运链中氨、硫化物、萜烯化合物、芳香烃、醇类化合物、挥发性有机酸、醛酮类化合物等7类恶臭物质的组成特征;分析了收运链不同环节中恶臭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及操作方式对其影响;依据恶臭污染物的分布特征,评估了生活垃圾转运场所职业暴露人员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并对结果进行了不确定分析.结果表明,收运过程中,末端垃圾码头的恶臭污染物比前端的垃圾箱房高1个数量级以上,与生活垃圾在收运过程中降解程度逐渐提高相对应;不同类别恶臭污染物中,醇类化合物随收运链的延伸而稳定上升,挥发性有机酸(VFAs)和芳香烃化合物则呈阶跃增加,分别在集装箱码头和散装码头处达到峰值(分别为131,711μg/m3).收运链前端,垃圾箱房的主要致臭化合物为醛酮类化合物;收运链末端,垃圾码头的主要致臭化合物为硫化物和挥发性有机酸.生活垃圾散装运输操作方式,对作业人员和周边人群可能造成较大健康影响.散装码头处恶臭污染导致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值最高,致癌风险值LCR总为2.64×10-5,超过生活垃圾收运链中的其它作业点,存在较大的健康风险;非致癌风险值HI总为3.01,集装箱码头处的HI总为1.22,超过了USEPA推荐的可接受范围,其余作业点的非致癌风险值HI总<1,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方晶晶章骅吕凡邵立明何品晶
关键词:生活垃圾恶臭污染特征
芬顿和双氧水紫外处理稳定渗滤液的光谱特征被引量:3
2016年
为研究芬顿(Fenton)法和双氧水紫外(H_2O_2-UV)法处理稳定(填埋场)渗滤液过程中不同类别有机物的去除规律,采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和254nm波长紫外吸光度(SUVA254),结合荧光区域一体化(FRI)EEM数据处理方法,分析总有机物去除水平相近条件下,两种处理方法去除不同有机物水平和组分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两种处理方法中,均是蛋白质类物质比腐殖质类物质优先被去除,酪氨酸类物质比色氨酸类物质优先被去除;较高的总有机碳(TOC)去除率段比低去除率段能去除更大比例的最难降解腐殖质类物质.在相近的TOC去除水平下,H_2O_2-UV法比Fenton法对腐殖质类物质的去除更有效,且能更多地去除胡敏酸类物质;Fenton法处理中,Fe2+投加量的增加能更多地通过絮凝沉淀作用去除胡敏酸类物质.Fenton和H_2O_2-UV作为预处理方法应用时,为了既能达到较好处理效果又能节约成本,应选择对腐殖质类物质去除率更高的H_2O_2-UV技术作为预处理方法.
何品晶徐延春吕凡邵立明
关键词:芬顿法三维荧光光谱
填埋体饱和渗透系数影响因素室内研究被引量:15
2013年
将组分及物理指标一致的自制垃圾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加速降解,分别采用大尺寸三轴渗透试验和常水头渗透试验测试不同降解龄期自制垃圾在不同应力条件下的饱和渗透系数,对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孔隙比、降解龄期、有效应力、测试方法等因素对垃圾渗透性的影响,与成都、苏州填埋场现场取样测得的垃圾三轴渗透系数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填埋体的压实和埋深对饱和渗透系数的影响较大,渗透系数的对数随孔隙比线性增长,渗透系数的倒数与有效应力线性相关.在相同孔隙比的前提下,渗透系数随降解龄期略有减小.采用不同测试方法对渗透试验结果的影响显著,三轴渗透试验的渗透性结果明显低于常水头试验结果.自制降解垃圾的三轴渗透性与现场取样的试验结果相符,能够用于实际工程的设计和评估.
柯瀚王文芳魏长春陈云敏詹良通
关键词:孔隙比
pH调控预水解对蔬菜废物机械破碎能耗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采用控制初始pH值分别为5,6,7,8和9的泔水滤液预水解蔬菜废物,研究原样和预水解后废物的机械破碎能耗.结果表明:在pH值为7,8和9的工况下,蔬菜废物的机械破碎能耗由原样的0.304J·g-1(湿基)下降至0.032,0.025和0.027J·g-1(湿基),下降幅度近90%;而pH值为5和6的工况下的机械破碎能耗仅下降至0.200和0.219J·g-1(湿基).在8h预水解过程中,pH值为6,7,8和9工况的液相pH值、总有机碳、挥发性脂肪酸和氨氮的质量浓度以及固相木质纤维素的质量分数没有显著变化,说明蔬菜废物未发生显著的生物水解;溶胀吸水和纤维素在碱性环境下结构变化而造成的强度降低可能是蔬菜废物机械破碎能耗下降的主要原因.
何品晶王方吕凡邵立明
关键词:蔬菜废物预水解PH机械破碎能耗
华南亚热带土壤-植被处理稳定渗沥液的现场试验
2012年
本研究采用不透水衬垫的土壤-植被层,在我国华南气候与土质条件下,验证土壤-植被灌溉工艺处理稳定渗沥液的效果,同时与同区域填埋场的膜处理工艺进行比较。在海南海口市某填埋场现场,进行了覆盖全年气候期的渗沥液生物处理出水灌溉试验及同场纳滤工序的取样测试。结果表明:比较高羊茅草、高羊茅+夹竹桃和空白3种植被,高羊茅+夹竹桃植被土壤层灌溉的水分减量率最高,以总水分(灌溉量+降雨量)和灌溉量计的减量率分别为53.2%和38.7%,而且同样具有最佳的灌溉污染物去除效率;计入灌溉水分减量贡献的COD、总氮和氨氮去除率分别为85.3%、83.0%和93.9%。该场纳滤工艺处理同一水源的稳定渗沥液,其COD、总氮和氨氮去除率分别为90.9%、87.8%和84.0%。虽然表观去除率略优于灌溉,但从污染物总量削减的角度考虑,灌溉处理更具有实质性的环境效益。
张静姚其生吴铎邵立明何品晶
关键词:亚热带气候填埋污染物去除率
预水解时间对蔬菜类废物机械破碎能耗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为降低蔬菜类废物机械破碎能耗,采用泔水浸泡工艺对其进行预处理。在初始pH=8.12的条件下,分别设置预水解时间为1、2、4 h和8 h共4个预处理工况,采用隔栅刀和万能试验机评价经预处理后蔬菜类废物的机械破碎能耗。结果表明,预水解时间1、2、4 h和8 h工况下蔬菜类废物单位能耗相比未经预水解的蔬菜类废物(破碎能耗0.322 J·g-1湿基)分别提高12.12%、下降19.56%、下降22.67%和下降20.19%。随着预水解时间的增加,水解液的pH从初始8.12下降至7.31(8 h后);总有机碳从初始984mg·L-1上升至2 h的1009 mg·L-1,随后再下降至600 mg·L-1(8 h后)。生物质组成分析表明,破碎能耗的降低主要是由于浸泡过程中纤维类有机物因吸胀作用吸水导致植物组织强度下降所致。
邵立明彭伟邱伟坚何品晶
关键词:水解时间机械破碎能耗
我国填埋渗滤液产量影响因素分析及估算方法构建被引量:15
2015年
在综述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渗滤液产量估算方法,根据来源将渗滤液概化为降水和垃圾自产水2部分.采用HELP模型获得31个典型城市气候特征下的渗出系数取值;按照产生原理,垃圾自产水分为压缩产水和降解产水,分别建立估算公式并给出田间持水率和组分降解率的取值建议.应用此方法,估算了10个城市的填埋渗滤液产生量.发现在填埋40a内,垃圾自产水占渗滤液总量的52%~82%,说明垃圾自产水的贡献不可忽视.我国不同地区的降水渗出系数和生活垃圾性质差异,使得填埋渗滤液产量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性,在选择渗滤液处理方式时应因地制宜。
杨娜何品晶吕凡章骅邵立明
关键词:卫生填埋初始含水率
基于渗流–压缩耦合作用的填埋场渗沥液导排量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前,渗滤液的导排量分析通常采取水文分析方法或经验公式获得,不考虑由于填埋体的压缩引起的排出,从而低估渗滤液导排量或难以估计封场后渗沥液的产生情况。采用有限元软件模拟填埋体压缩及饱和–非饱和渗流过程,考虑了填埋体渗透系数由于压缩发生的改变而变化,分析了各堆填阶段的渗沥液导排量。研究了初始含水率、压缩性、降雨强度等对渗滤液导排量的影响,并和现场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垃圾初始含水率、压缩性、降雨强度是决定渗沥液导排量的主要因素,垃圾初始压缩指数Cc为1.31时的渗沥液导排量比不考虑压缩堆填期间的渗沥液导排量提高了26.0%;分区填埋作业时,渗沥液导排较小,且随时间波动较小。
柯瀚陈晓哲陈云敏兰吉武
关键词:填埋场压缩性
含黏粒砂土场地液化离心机振动台试验研究被引量:30
2013年
提出了含黏粒砂土模型地基制备、饱和与均匀性监测技术,利用ZJU-400土工离心机振动台开展了相同相对密度含黏粒砂土(黏粒含量10%)和洁净砂的地震液化模型试验,再现了水平场地地震液化现象,揭示了含黏粒砂土场地液化灾变特点。弯曲元波速监测表明,模型制备均匀性良好,相同条件下含黏粒砂土剪切波速比洁净砂低。而根据超静孔压消散与固结沉降观测分析发现,含黏粒砂土渗透系数比洁净砂低一个数量级,从而影响其液化前后超静孔压响应和应力应变行为。渗透性差异导致模型内超静孔压产生模式和消散速率显著不同,振动时含黏粒砂土模型浅层超静孔压累积比洁净砂慢,而深层则相反;震后含黏粒砂土孔压消散时间是洁净砂的15倍。液化过程中含黏粒砂土剪应力应变响应比相同深度处的洁净砂更显著,液化后其滞回圈应变较大、割线模量较小且阻尼比较大。土体液化沉降主要发生在液化后超静孔压消散过程,含黏粒砂土模型超静孔压消散时间更长,沉降量更大。上述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含黏粒砂土地震响应分析及其液化判别提供了科学依据。
周燕国梁甜李永刚凌道盛陈云敏石川明社本康広
关键词:土工离心机振动台剪切波速动力响应
蔬菜类废物两相厌氧消化水解酸化相颗粒降解规律被引量:3
2014年
研究蔬菜类废物两相厌氧消化过程中水解酸化液物化性质随水解时间的变化情况,结合总有机碳(TOC)、溶解性有机碳(DOC)、颗粒粒径和溶解性有机物(DOM)分子量的分析,探讨了蔬菜类废物水解酸化过程中TOC溶出和颗粒降解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水解酸化相颗粒物降解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蔬菜类废物水解过程可以分成两个阶段:易水解的颗粒物在前5d迅速水解,TOC浓度迅速升高,在第5d达到最大值4920mg/L,水解产生颗粒态物质的二次平均直径从第1d的58.38μm降至第5d的4.64μm,有机物快速溶出,DOC/TOC比值在第4d达到最大值85%,该水解过程可用Contois模型模拟;第5d后,难水解颗粒物质的缓慢水解起主导作用,颗粒态物质的二次平均直径从4.64μm开始逐渐增大,并稳定在8.97~10.68μm范围内,TOC和DOC溶出率逐渐降低,且DOC溶出率小于TOC溶出率.大分子溶解性有机物的降解也主要集中在水解过程的前5d,水解第1d 产生的大分子 DOM(1.6×109~1.9×109Da)到第5d 已经全部降解成分子量在5×104~4×106Da 的DOM;第5d过后,DOM的分子量分布情况并未发生较大变化.表明蔬菜类废物两相厌氧消化工艺过程中水解时间可缩短为5d.
吕凡蔡涛朱敏何品晶
关键词:蔬菜废物两相厌氧消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