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408)

作品数:15 被引量:695H指数:10
相关作者:许艳丽林先贵王俊华张华勇尹睿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土壤
  • 7篇微生物
  • 5篇线虫
  • 4篇土壤线虫
  • 3篇施肥
  • 3篇农田
  • 3篇古菌
  • 3篇氨氧化
  • 2篇定位施肥
  • 2篇施用
  • 2篇水稻
  • 2篇土壤酶
  • 2篇土壤酶活
  • 2篇土壤质量
  • 2篇微生物群落
  • 2篇微生物生物量
  • 2篇物量
  • 2篇轮作
  • 2篇黑土
  • 2篇红壤

机构

  • 1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湖南农业大学
  • 3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湖南中医药大...
  • 1篇黑龙江省农业...
  • 1篇中国科学院亚...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作者

  • 5篇许艳丽
  • 4篇林先贵
  • 3篇钟文辉
  • 3篇尹睿
  • 3篇张华勇
  • 3篇蔡祖聪
  • 3篇王俊华
  • 3篇李春杰
  • 2篇钦绳武
  • 2篇潘凤娟
  • 2篇尹力初
  • 2篇韩新华
  • 2篇张鹤
  • 1篇丁龙君
  • 1篇张丽梅
  • 1篇梁文举
  • 1篇陈梅生
  • 1篇姜勇
  • 1篇谭周进
  • 1篇韩晓增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农业系统科学...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土壤通报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土壤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生态环境

年份

  • 2篇2010
  • 3篇2009
  • 7篇2008
  • 3篇200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用PCR-DGGE研究长期施用无机肥对种稻红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26
2007年
以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试验站的发育于第四纪红粘土的种稻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PCR-DGGE方法研究了长期施用无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在种植双季稻、连续13a施用不同无机肥后,土壤中细菌、古菌、放线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未种植水稻的土壤与种稻土壤间四类微生物SSUrDNADGGE带谱相似性只有33%~66%。施磷肥的处理NP、PK、NPK之间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性较高,4类微生物的SSUrDNADGGE带谱相似性高达75%~81%。施氮钾肥(NK)、不施肥(CK)处理与施磷肥处理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较大,其四类微生物的SSUrDNADGGE带谱相似性分别为69%~77%、55%~77%。研究的目的是深入地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为科学施肥、合理利用土壤、保护微生物多样性和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钟文辉蔡祖聪尹力初张鹤
关键词:微生物多样性古菌PCR-DGGE
浙江慈溪旱作农田土壤微生物学性状的时空演变特征被引量:12
2008年
测定了浙江慈溪5个不同利用年限旱作农田土壤(50~700a)的微生物数量、生物量和酶活性,比较分析了农田土壤微生物学质量与利用年限的相关性,并测定了50a、100a和700a3个旱作土壤的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结果发现:农田土壤在旱作初期(<100a),除真菌数量(F)略有上升外,细菌数量(B)、B/F值、微生物生物量C、N及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脲酶活性全部锐减;耕作100a之后,仅真菌数量随年限延长而显著降低,细菌数量、B/F值、微生物生物量C、N及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脲酶活性则全部升高;在50~700a的整个旱作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值始终随年限延长而显著升高.BIOLOG检测结果显示,旱作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Simpson和McIntosh3种功能多样性指数在利用年限上的变化规律与细菌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等完全一致.表明浙江慈溪旱作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一直随利用年限的延长而变化,且土壤微生物学质量总体在持续利用100a左右止降回升.
胡君利林先贵尹睿褚海燕张华勇王俊华曹志洪
关键词:旱作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
长期施有机肥与缺素施肥对潮土微生物活性的影响被引量:8
2009年
利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国家实验站潮土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平衡长期定位试验地,研究长期施有机肥或缺素施肥对农田土壤呼吸强度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与不施肥对照(CK)相比,施肥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的呼吸强度及转化酶、脲酶与磷酸酶活性;从N、P、K平衡施肥角度比较,施有机肥(OM)与有机无机配施(1/2OM+1/2NPK)的效果均显著高于施无机肥(p<0.05);从缺素施肥角度分析,缺P显著低于NPK处理(p<0.05),缺N次之,缺K影响较小。结果表明,长期配施有机肥更有利于提高潮土的微生物活性,长期缺施P肥最不利于保育潮土的微生物学质量。
陈梅生尹睿林先贵张华勇王俊华钦绳武
关键词:长期定位施肥土壤酶活土壤质量
黑土区不同轮作系统春麦田土壤线虫的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为明确轮作系统中土壤线虫的分布特征,对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定位实验区不同轮作系统小麦田土壤线虫进行了研究。取样茬口分别为小麦连作15年、麦豆麦迎茬15年和米豆麦轮作15年。小麦田共鉴定出7目16科32属线虫,其中丽突属(Acrobeles)、拟丽突属(Acrobeloides)、真头叶属(Eucephalobus)和真滑刃属(Aphelenchus)为优势属。各茬口间线虫种类分布存在差异,在连作麦田未发现胞囊属(Heteroderas)线虫。
韩新华许艳丽潘凤娟
关键词:土壤线虫轮作系统春小麦黑土
长期施肥对红壤水稻土磷脂脂肪酸特性和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53
2008年
对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中不同施肥处理红壤水稻土磷脂脂肪酸(PLFA)特性及酶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酶活性、养分、微生物生物量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较大;施肥处理增加了PLFA的种类和微生物量;施肥土壤的真菌PLFA量大于不施肥土壤,细菌PLFA量小于不施肥土壤,说明真菌较细菌更能适应养分贫瘠的条件.NPK平衡施肥和施有机肥处理的PLFA总量均高于施无机氮肥和未施肥处理,两者分别比未施肥处理高222%和79%,表明NPK平衡施肥和施有机肥更有利于作物生长.施肥还可增加土壤酶活性,其中,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可以作为衡量土壤肥力水平的指标.
颜慧钟文辉李忠佩蔡祖聪
关键词:红壤水稻土施肥磷脂脂肪酸脲酶磷酸酶
氨氧化古菌的生态学研究进展被引量:42
2010年
上百年来细菌一直被认为是地球氨氧化过程的主要驱动者,2005年海洋中分离到迄今唯一的非极端环境泉古菌,发现其氧化氨态氮获得能源生长,是氨氧化古菌。氨氧化古菌和细菌对地球氨氧化过程的相对贡献率,是目前全球氮循环研究最重要的微生物生态学问题之一。已有的证据表明古菌在海洋氨氧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细菌则是土壤氨氧化过程的主要驱动者。本文重点探讨了原位自然环境下氨氧化古菌的生态学研究进展。
贾仲君翁佳华林先贵Ralf Conrad
关键词:氨氧化古菌氨氧化AMOA基因微生物生态
小卷蛾斯氏线虫β-微管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用TRIZOL法提取了小卷蛾斯氏线虫RNA,利用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技术克隆了两条小卷蛾斯氏线虫β-微管蛋白基因cDNA的3'端序列。将得到的cDNA序列提交到GenBank,分别获取登录号EU049857和EU049858。两个序列,长度分别为1372碱基(SCTUBl)和1374碱基(SCTUB2),分别编码434和432个氨基酸,编码的蛋白的分子量在48kDa左右。氨基酸的124-131位存在一个微管蛋白信号片段GGGTGSG。序列分析表明,分离得到的两个基因与其他线虫的微管蛋白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65%以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81%以上,两个氨基酸序列都含有两个氨基酸保守区NNWAKGHY和RKAFLHWYTGEGMDEMEFTE。
秦松柏樊东李春杰许艳丽
关键词:Β-微管蛋白克隆
种植水稻和长期施用无机肥对红壤氨氧化细菌多样性和硝化作用的影响被引量:29
2008年
以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试验站发育于第四纪红黏土的植稻红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长期种植水稻和施用无机肥对土壤β-变形杆菌纲中氨氧化细菌多样性和硝化作用的影响。原始红壤改种水稻13年后,氨氧化细菌16SrDNA的DGGE条带数量增加,条带谱与原始红壤的差异较大,相似性为61%,说明种植水稻后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发生了变化。PCR-DGGE方法研究结果也显示,长期施用无机氮肥的处理(NP、NPK和NK),DGGE带谱相似性较高,达到73%,硝化率和硝化势均高于未施用氮肥的处理。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硝化率和硝化势均随着土壤脲酶活性的提高而显著增加。推测尿素可提高土壤水解氮含量,使土壤脲酶活性提高,促进硝化细菌的生长,进而提高硝化率和硝化势。
钟文辉蔡祖聪尹力初张鹤
关键词:氨氧化细菌硝化率
长期定位施肥对农田土壤酶活性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被引量:153
2007年
利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国家实验站潮土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平衡长期定位试验地,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年际变化,以及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土壤脱氢酶、转化酶、脲酶及磷酸酶的活性在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之后均产生较大的差异,总体上是施肥高于不施肥,施肥处理间从高到低依次是OM(有机肥)、1/2OM+1/2NPK、NPK、NP、PK、NK。同时,土壤脱氢酶活性随着年限的增加逐渐下降,转化酶与磷酸酶的活性趋于增高,而脲酶活性的年际变化规律在不同施肥处理间互不相同。另外,OM与1/2OM+1/2NPK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最高,而施化肥处理中只有NPK处理的微生物生物量N显著高于不施肥对照,其它处理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更有利于保育土壤生物化学环境质量。
王俊华尹睿张华勇林先贵陈瑞蕊钦绳武
关键词:长期定位施肥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养分土壤质量
大豆不同轮作体系根围土壤线虫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3
2009年
大豆根围土壤线虫种类丰富,有些为重要的植物病原线虫,其中胞囊属线虫(Heterodera spp.),螺旋(Helicoty-lenchus spp.)、盘旋(Rotylenchus spp.)、拟盘旋线虫(Pararotylenchus spp.)及真滑刃(Aphelenchus spp.)等植物线虫在大豆田分布普遍,对大豆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利用贝漫浅盘法收集不同轮作体系下0~20cm、20cm^50cm、50cm^80cm大豆根围土壤线虫,研究不同深度大豆根围重要线虫分布情况,以从线虫生态角度评价土壤健康状况并探讨大豆合理轮作体系。结果表明,大豆各轮作体系土壤总体线虫、胞囊线虫、螺旋-盘旋-拟盘旋线虫及真滑刃线虫密度都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0~20cm和20 cm^50cm,米豆和麦豆迎茬大豆根围胞囊线虫密度较大,轮作胞囊线虫密度大于连作,各轮作体系间土壤总线虫和真滑刃线虫数量在3个土层差异不显著,休闲区螺旋-盘旋-拟盘旋线虫为优势种群。
潘凤娟许艳丽李春杰赵丹
关键词:大豆植物线虫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