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4BA702B02)

作品数:8 被引量:50H指数:4
相关作者:陈彪丁晖马敬红赵利杰刘宏军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帕金森
  • 7篇帕金森病
  • 2篇抑郁
  • 2篇抑郁状态
  • 2篇年龄
  • 2篇帕金森病患者
  • 2篇发病
  • 2篇发病年龄
  • 2篇病患
  • 1篇凋亡
  • 1篇顿抑
  • 1篇氧化应激
  • 1篇抑郁量表
  • 1篇抑郁症
  • 1篇运动并发症
  • 1篇神经保护
  • 1篇提取物
  • 1篇帕金森病诊断
  • 1篇起病年龄
  • 1篇芯片检测

机构

  • 8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广州军区广州...
  • 2篇吉林大学第二...

作者

  • 8篇陈彪
  • 3篇马敬红
  • 3篇丁晖
  • 2篇邹海强
  • 2篇孙菲
  • 2篇刘宏军
  • 2篇赵利杰
  • 2篇胡国华
  • 1篇蔡彦宁
  • 1篇樊文辉
  • 1篇温玫
  • 1篇王枫
  • 1篇陈怡

传媒

  • 2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帕金森病患者发病年龄与临床异质性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起病年龄对帕金森病的临床特点以及进程的影响。方法:选取2000-12/2004-08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帕金森病门诊的239例帕金森病患者,其中早发帕金森病患者(≤50岁)66例,晚发帕金森病患者(>50岁)173例。比较早发患者和晚发患者的性别构成比,首发症状,家族史,到达不同Hoehn和Yahr分级所用的时间以及使用左旋多巴制剂的情况。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39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早发和晚发组男性患者的比例分别是48%(32/66)和56%(97/173),两组在性别构成比上无显著性差异(χ2=1.106,P=0.293)。②晚发患者主要以静止性震颤起病(62.4%,108/173),而早发患者多以行动迟缓起病(47%,31/66),两组在首发症状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4.849,P=0.028)。③在早发患者中阳性家族史的比例(11%,7/66)要高于晚发患者犤(4.0%,7/173),(χ2=3.728,P=0.054)犦。有明确家族史和可疑家族史的病例合并后在两组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20%(13/66)和8.7%(15/173),早发组较高(χ2=5.616,P=0.018)。④早发和晚发患者疾病进展至Hoehn和Yahr1~1.5级的时间差别不大犤(4.3±3.4)年,(2.8±2.2)年,(t=1.946,P=0.061)犦,但早发患者疾病进展至Hoehn和Yahr2~2.5级以及3级以上的时间犤(6.6±5.4)年,(8.9±4.0)年犦均比晚发患者时间长犤(4.
马敬红陈彪
关键词:帕金森病发病年龄
帕金森病诊断技术进展被引量:7
2005年
帕金森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但如能早期诊断帕金森病,应用保护性治疗,如应用保护黑质神经元药物等有可能减缓病程进展。结合最近几年国外对本病早期诊断技术的新进展做一综述。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SPECT)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PET)对多巴胺神经元末梢功能的检测是目前诊断帕金森病最敏感的指标。应用磁共振波谱(1H-MRS)测定脑内代谢物的浓度,可以了解脑组织的代谢及神经元的功能改变。同时磁共振成像(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亦能对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帕金森病起一定的作用。经颅超声成像技术(TCS)是一种新的非侵入性超声成像技术,发现PD患者的黑质(SN)区有回声增强,认为这些回声增强区的性质与SN区的铁含量增高有关。
陈怡陈彪
关键词: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内科治疗新策略被引量:5
2005年
目前左旋多巴仍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最有效药物,但所有的治疗措施仍停留在对症治疗阶段,并且长期应用左旋多巴会产生难以纠正的症状波动及异动症。针对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热点,多种抗氧化应激、延缓细胞凋亡、改善线粒体功能及持续性多巴胺受体刺激的药物逐渐被应用于对帕金森病的治疗,这些药物有望延缓疾病进程,更好的改善临床症状。
樊文辉陈彪
关键词:神经保护氧化应激凋亡
基因芯片检测灵芝提取物对白细胞中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灵芝对于免疫系统的调节还缺乏严格的临床证据,其关键是缺乏客观、系统评价灵芝对免疫系统调节效果的手段。基于此,采用基因芯片分析检测了灵芝对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从而揭示与灵芝功能密切相关的基因和途径。方法:实验于2002-12/2003-05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分子生物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干预:血液材料来源于身体健康的宣武医院医护人员和学生12人,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平均年龄(31±4)岁,男女各6人。将其分为年龄、性别大致匹配的2组:安慰剂组和灵芝组,每组6人。灵芝组和安慰剂组对象分别服用灵芝胶囊和淀粉胶囊安慰剂,每人每天服用2次,每次2粒(相当于药用灵芝400mg),连续30d。灵芝胶囊主要成分为软壁灵芝孢子粉、灵芝提取物。②实验评估:服药前1天和服药30d后采用自动分析仪计算全血不同种类白细胞计数和不同种类白细胞所占比例。分离白细胞抽提总RNA,利用博星公司的cDNA芯片Biostar-H-IC-I检测了服用灵芝胶囊后白细胞中441个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①所检测的441个免疫相关基因中,共有11个基因存在着差异表达。其中10个基因表达水平升高,1个基因表达水平降低。发生差异表达的11个基因中有2个参与信号转导过程,包括STAT4和LYN。服用灵芝胶囊后两个基因的表达量都显著增加。在发生差异表达的11个基因中有7个基因属于淋巴细胞表面抗原。②服用灵芝胶囊和安慰剂后白细胞总数和不同种类白细胞的百分比均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结论:①灵芝对免疫系统的调节功能主要通过调节淋巴细胞的活性而实现,而不是通过改变白细胞数量和分类计数。②STAT4和LYN参与的信号转导途径很有可能是灵芝胶囊作用的主要靶点。
丁晖蔡彦宁温玫陈彪
关键词:灵芝免疫调节基因芯片
影响帕金森病患者出现足肌张力障碍的相关因素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影响帕金森病(PD)患者出现足的肌张力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确诊为原发性PD的228例患者进行随访,详细记录其性别、发病年龄、病程、出现足肌张力障碍的时间等临床资料,并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28例患者中有80例(39%)出现了足的肌张力障碍,其中有25%(20例)的患者是在服用左旋多巴制剂之前出现的,52.5%(42例)的患者是在用药之后出现。16.25%(13例)的患者虽然服用左旋多巴制剂无效,但也出现了此症状。6.25%(5例)的患者足肌张力障碍出现时间不详。女性出现足的肌张力障碍的危险性为男性的7倍多(OR=7.110,P=0.000)。发病年龄与足的肌张力障碍呈负相关(OR=0.958,P=0.038)。UPDRS总分与足肌张力障碍呈正相关(OR=1.041,P=0.006)。而病程、用药时间、有无运动并发症等因素与足肌张力障碍的关系不大。结论服用左旋多巴制剂不是足肌张力障碍出现的唯一因素。性别、起病年龄及UPDRS总分与是否出现足肌张力障碍密切相关。女性、发病年龄越早及UPDRS总分越高越易出现足肌张力障碍。
马敬红胡国华邹海强孙菲陈彪
关键词: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研究被引量:16
2007年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scale,SD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对117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评定及诊断,统计分析抑郁的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和相关影响因素,并对HAMD进行量表因子分析。结果PD患者抑郁的发生率为43.6%,轻度抑郁占88.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经济状况差、病程较长、H-Y分期和Webster评分高者易出现抑郁。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抑郁仅与病情有密切关系(Webster评分分级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对HAMD量表各因子的分析,抑郁组患者在认知障碍、迟缓、躯体焦虑、睡眠障碍等方面比非抑郁组得分明显增高(P≤0.001),在体质量减轻方面差异不大。结论PD患者有较高的抑郁发生率,与PD病程、病情分期密切相关。
刘宏军赵利杰丁晖陈彪
关键词:帕金森病抑郁症汉密顿抑郁量表
帕金森病抑郁状态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5
2008年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状态(Parkinson disease with depression,PDD)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82例帕金森病(PD)患者,先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初步筛查,然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将帕金森病患者划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对各组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有无照料人、Hoehn-Yahr分期、PD统一评分量表(UPDRS)、Webster评分等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有无照料人、Webster评分、Hoehn-Yahr分期及UPDRSⅡ在抑郁组与非抑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项指标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发现有无照料人与UP-DRSⅡ综合评分,尤其是床上翻身是PD患者伴发抑郁的危险因素。结论PD患者中抑郁发生率较高,是几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要注意及时予以干预治疗。
刘宏军丁晖赵利杰陈彪
关键词:帕金森病抑郁
起病年龄对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的影响
2009年
目的探讨起病年龄对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确诊为原发性PD且对左旋多巴制剂有效的195例患者进行随访,详细记录其发病年龄、运动并发症出现的时间等临床资料,并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5例患者中57例早发和138例晚发患者平均起病后(3.88±3.33)年和(2.36±2.21)年开始服用左旋多巴制剂,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2,P=0.002)。早发和晚发患者由开始使用左旋多巴制剂到出现运动并发症的时间分别为(3.81±2.06)年和(4.24±2.00)年,两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8,P=0.378)。早发和晚发患者在开始用药时选择非左旋多巴制剂的比例分别为28.07%(16/57)和27.54%(38/138),两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006,P=0.940)。早发和晚发患者在出现运动并发症时每天服用左旋多巴制剂的平均药量(mg)是601.8±296.7和655.6±192.5。两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12,P=0.365)。40岁以下发病的患者用药5年后运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10,71岁以上的患者为1/10。结论早发患者推迟左旋多巴制剂的使用并不一定能延缓运动并发症的出现。早发患者易于出现运动并发症可能与其用药剂量和始用药物关系不大。发病年龄越早越易出现运动并发症,而70岁以后发病的患者出现运动并发症的危险性显著降低。
马敬红邹海强胡国华王枫孙菲陈彪
关键词:帕金森病发病年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