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BAA110010)

作品数:14 被引量:131H指数:8
相关作者:李政涛文娟孙丽丽唐开福巫锐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柏林洪堡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2篇教育
  • 4篇教育学
  • 3篇城市
  • 2篇仪式
  • 2篇文化
  • 2篇教育人类学
  • 2篇教育问题
  • 2篇教育研究
  • 1篇调式
  • 1篇研究进路
  • 1篇仪式教育
  • 1篇哲学
  • 1篇人类学
  • 1篇生命·实践
  • 1篇生命·实践教...
  • 1篇实践教育学
  • 1篇实践哲学
  • 1篇世界教育
  • 1篇世界教育史
  • 1篇普通教育

机构

  • 13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柏林自由大学
  • 1篇柏林洪堡大学

作者

  • 5篇李政涛
  • 3篇孙丽丽
  • 3篇文娟
  • 2篇唐开福
  • 1篇艾诗根
  • 1篇巫锐
  • 1篇屈博
  • 1篇李云星

传媒

  • 4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基础教育
  • 1篇民族教育研究
  • 1篇教育研究
  • 1篇比较教育研究
  • 1篇全球教育展望
  • 1篇教育导刊(上...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大学教育...
  • 1篇教育学术月刊

年份

  • 2篇2015
  • 5篇2014
  • 7篇201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回到原点:教育人类学的本体性问题初探被引量:8
2014年
处在边缘之地的教育人类学是在人类学与教育学的对话交融中生成发展的。教育人类学的原点性、本体性问题至少有三个:一是人类为什么需要教育人类学?二是谁需要教育人类学?三是人类需要教育人类学做什么?完成什么使命?三大问题互有内在关联,它们的提出和解决可以让教育人类学在人类学术体系和知识体系中有所作为,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李政涛
关键词:教育人类学本体
教育经验的写作方式——探寻一种复调式的教育写作被引量:15
2013年
一、作为“问题”的教育写作 对于教育研究而言,写作既是一个问题,又不是一个问题。作为“问题”的写作,是研究者梳理与提炼教育经验、进行理论生产、表达研究成果的最终环节,各种思想和经验以书写的方式汇聚于此,供人观摩并推而广之的期冀蕴藏其中。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常识:写作是经验汇聚和理论生产的必要环节,
李政涛
关键词:写作方式教育经验调式教育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传承困境与学校策略被引量:24
2014年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乡村学校数量骤减,大量乡村少年进入城镇学校学习和生活,乡村文化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乡村文化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境地。乡村学校作为乡村文化的中心,肩负着培养乡村少年儿童双重文化品性的重任,承载着引领乡村文化生活新风尚和激发乡村居民文化自觉的重大使命。
唐开福
关键词:城镇化乡村文化
论芒福德城市功能思想的教育意蕴及其启示
2013年
芒福德认为城市具有磁体、容器和文化功能。他从教育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城市的本质和使命,认为城市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让人成其为人。在教育意义上,城市让人生活更美好意味着城市让人受更多的教育,让人性更完善。当前中国城市化建设需要实现寻求"教育转向",并发掘城市建设中的"教育资源"。
李云星
关键词:芒福德教育转向
北京城市发展中的教育问题、教育空间与教育基础——兼论“北京学”研究的教育学视角被引量:5
2013年
作为都市研究的"北京学",存在着社会学视角、生态学视角、政治经济学视角、文化学视角和文学视角,但却缺乏教育学视角。教育学视角下的"北京学"研究,有着与其他视角不同的研究问题和提问方式,因此,当代亟需把"北京学"作为一种教育问题、教育空间和教育基础来研究,形成"北京学"研究中的教育自觉、教育眼光和教育学视角。
文娟李政涛
关键词:城市教育学
“教育科学”话语再认识:转译中的意义变迁及其方法论探究
2013年
"教育科学"是教育领域的一个核心话语,在其建构与意义演变的过程中,"教育"话语取代传统的以"学"为核心的教育学话语,并与"科学"这一转译后具有新意义的本土内生性话语相结合,成为"教育科学",这个过程是传统教育逻辑及其价值逐渐转变的过程,内含着"教育救国"的前提预设,意味着经验—思辨方法论转变为实验—实证主义方法论,也表现出本土与外来取向的博弈。
孙丽丽
关键词:教育科学方法论
伍尔夫教育仪式思想述评被引量:12
2015年
经过12年的教育仪式田野研究,伍尔夫对仪式研究范式和仪式意义进行了更新,在表演的、身体的、实践的仪式研究范式影响下,伍尔夫认为仪式本质上是社会和个体的存在方式,是基本的社会学习过程和文化学习过程。教育仪式通过表演性、模仿、体语等仪式要素使学校的社会化学习成为可能,并实现社会领域和教育机构之间的过渡,但尚需进一步推进与仪式新意相应的仪式研究方法论。
孙丽丽
关键词:伍尔夫仪式教育仪式
“表演”观照下的仪式教育——以中国古代释奠礼的表演性因素分析为例被引量:9
2014年
"表演"是人类基本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之一,表演性是将仪式与教育连接在一起的枢纽。"表演"观照下的仪式教育进程以人的身体或自我意识为起点,在参与者与仪式中的偶像之间、仪式参与者之间、仪式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仪式参与者角色与自我之间等多重关系中展开。"表演"观照也意味着仪式教育进程在虚拟世界与日常经验的不断矛盾与融合中形成。"表演"观照下的仪式更多是一种加强仪式,通过模仿、原型提供等过程,形成作用于参与者身心的力量。
孙丽丽屈博
关键词:表演模仿
当代教育研究中的全球视野、跨文化能力与中国特色被引量:19
2013年
当代中国教育研究需要以全球眼光透析中国问题,包括"问题的全球性","眼光和视角的全球性","方法的全球性"和"思维方式的全球性"。研究者在跨学科、跨主体、跨语言、跨文体过程中,形成跨文化能力。学会"坐在中国身上"思考全球问题,创造中国经验和中国知识,为此需有中国自觉和中国立场,基于中国本土进行长期教育实践,形成全球视野下"国际化"转化能力与表达能力。
文娟李政涛
关键词:教育研究跨文化能力
实践哲学场域内的教育学派之构建——重审“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初步构架被引量:10
2014年
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是作者体验中的问题,也是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更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建设要面对的问题。实践哲学视域下建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有其可能性,这种可能建基于四项任务,而这任务又可综括为"生命·实践"教育学的使命:通过探寻"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学意蕴,"在中国"为"实践哲学"作出独属于教育学的贡献,在丰富和发展实践哲学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教育学自身。此使命使得研究的基本问题得以确立:以"新基础教育"与"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关系为载体,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如何基于转化逻辑,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双向转化中的交互生成。这是教育学和"生命·实践"教育学对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独特贡献,而贡献的落实要实现两个转化,把其他学科对"理论与实践"的经典分析转换为"教育学"分析,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什么"转向"理论与实践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在转化与探索"意义"的过程中,整体呈现"理论与实践"的中国思想与中国经验也将渗透于其中。
李政涛
关键词:实践哲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