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BJL033)

作品数:6 被引量:255H指数:6
相关作者:周国华贺艳华唐承丽张洁李莉更多>>
相关机构: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农村
  • 2篇聚落
  • 1篇新农村
  • 1篇指标评价体系
  • 1篇生活质量
  • 1篇农村居民
  • 1篇农村居民点
  • 1篇农村居民点用...
  • 1篇农村聚落
  • 1篇农业
  • 1篇农业园
  • 1篇农业园区
  • 1篇乡村聚落
  • 1篇景观指数
  • 1篇居民点
  • 1篇居民点用地
  • 1篇聚居模式
  • 1篇空间分异
  • 1篇活质量
  • 1篇观光

机构

  • 6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5篇周国华
  • 3篇唐承丽
  • 3篇贺艳华
  • 2篇李莉
  • 2篇张洁
  • 1篇陈征
  • 1篇肖路遥
  • 1篇杨延
  • 1篇彭鹏
  • 1篇王婷

传媒

  • 2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人文地理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特区经济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09
  • 2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中国中部地区农村聚居分异特征及形成机制被引量:45
2013年
采用样点分析、样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聚居规模与空间形态、聚居设施与居住条件、聚居主体与社会结构等农村聚居核心特征要素出发,探讨我国中部地区农村聚居空间分异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表明:我国中部地区农村聚居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呈现平原—丘陵—山区地域梯度、发达—欠发达—落后经济梯度、近郊—远郊—偏远距离梯度规律;农村聚居空间分异是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与收入水平、城镇化与城乡关系、地域文化环境以及国家政策与制度调控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因素作用程度、方向、效应不同,并相互制约与影响;自然地理条件属于稳定型因子,重点作用于平原—丘陵—山区地域梯度,产生"持续强化效应";经济发展与收入水平、城镇化与城乡关系属于动态型因子,主要作用于发达—欠发达—落后经济梯度、近郊—远郊—偏远距离梯度,产生"倒U型阶段效应";地域文化环境是影响农村聚居较为深刻和本质的因素,通过影响聚居主体价值体系与行为习惯发生作用,属于半稳定性因子,产生"双向均衡效应"。
贺艳华曾山山唐承丽周国华张洁李莉
关键词:空间分异
我国中部地区农村聚居现状及调控模式研究被引量:15
2014年
本文在中部六省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基础上,结合50个村529份问卷调查数据,从聚居形态、聚居空间、聚居功能、聚居主体以及聚居设施等方面对中部地区农村聚居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结论显示:中部地区农村聚居密度不均,规模各异,形态多样,总体分布较散;住宅占地面积较大,一户多宅现象明显,农户集中居住意愿强;生产生活形态多样化趋势开始出现,"劳务输出+传统农业"型村庄依然占主体;农户兼业行为增加,幸福感增强,但新型社会问题显现;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公共服务有待完善。针对其现状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四种适宜的农村聚居调控模式,即转型升级模式、整治更新模式、保护控制模式、迁并转移模式,并深入比较分析了各类型模式的调控主体、调控对象、调控机制、调控路径差异,认为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农村,应选择适宜的农村聚居调控模式,因地制宜,分类实施。
贺艳华唐承丽周国华李莉张洁曾山山
观光农业园区规划方法及其评价研究被引量:18
2009年
观光农业园区作为新生事物在我国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本文对国内观光农业园区规划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研究,对比分析了目前国内农业园区规划的几种思路和方法,并指出其方法上的局限性,结合我国观光农业园区的自身特点,构建出一套新的园区规划方法,籍此建立相应的观光农业园区规划指标评价体系。
陈征
关键词:观光农业规划方法城乡空间指标评价体系
农村聚居模式研究初探被引量:8
2008年
针对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现实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提出开展农村聚居模式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首先对农村聚居模式的概念及内涵做出全面解释,然后从农村聚落地理学科的复兴、"农村病"的缓解及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农村聚落模式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进而提出农村聚居模式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彭鹏周国华
关键词:农村聚落聚居模式新农村
基于生活质量导向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被引量:148
2014年
引入"生活质量理论",基于乡村聚落空间与生活质量的双向循环互动机理,从乡村聚落空间功能整合、空间结构优化、空间尺度调控等三个方面研究乡村聚落空间优化问题,试图构建有效提高生活质量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框架与模式。研究认为:1聚落是生活质量的空间载体,生活质量是聚落的本质内容,乡村聚落与生活质量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构建科学合理的乡村聚落空间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2乡村聚落空间功能类型可以划分为生计维持型功能、产业发展型功能与品质提升型功能,生活质量导向的乡村聚落空间功能优化,重点在于提升生计维持型功能,整合产业发展型功能,植入品质提升型功能。3乡村聚落空间结构优化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要促进居住空间、农业空间、工业空间有机集聚,社会交往空间、休闲空间、服务空间有机疏散,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有机均衡,以实现聚落内部空间类型比例合理化与组合最优化;二是要通过聚居区位转换与聚落职能调整,移拆部分衰落村落,保留部分一般村落,扩大部分重点村落,新建部分新型村落,形成"综合村—特色村"的功能结构等级,构建以乡村公路为链接的聚落体系空间组织模式。4 RROD模式是基于生活质量导向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理想模式,该模式的构建要合理确定聚落单体的规模尺度与聚落之间的距离尺度,引导形成结构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备、分布有序的RROD和RROD体系。
唐承丽贺艳华周国华曾山山肖路遥
关键词:乡村聚落生活质量
衡阳南岳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合理布局分析被引量:38
2008年
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推进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给建设用地供给和耕地保护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农村居民点用地普遍散乱、粗放的现象为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少占耕地提供了可能。以衡阳南岳区为例,应用GIS空间分析与景观指数分析等方法,在分析社会经济、自然地理和生产环境三方面的主要因素对南岳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的影响后,提出引导南岳区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的对策与建议。
王婷周国华杨延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用地GIS空间分析景观指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