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10005)

作品数:45 被引量:251H指数:13
相关作者:张训华吴志强肖国林郭兴伟王蛟更多>>
相关机构: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9篇天文地球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0篇盆地
  • 19篇海盆
  • 18篇南黄海盆地
  • 18篇海盆地
  • 15篇南黄海
  • 9篇陆架
  • 9篇大陆架
  • 8篇地质
  • 8篇勘探
  • 8篇P-
  • 7篇油气
  • 6篇地球物理
  • 6篇地震
  • 5篇地震勘探
  • 4篇震源
  • 4篇古生界
  • 3篇地层
  • 3篇油气地质
  • 3篇源岩
  • 3篇烃源

机构

  • 36篇青岛海洋地质...
  • 22篇国土资源部
  • 12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海洋大学
  • 4篇山东科技大学
  • 4篇中国地质调查...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中国石油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西北工业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河北地质大学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国家深海基地...

作者

  • 21篇张训华
  • 18篇吴志强
  • 11篇肖国林
  • 11篇郭兴伟
  • 8篇郝天珧
  • 6篇王蛟
  • 5篇祁江豪
  • 4篇杨金玉
  • 4篇王安国
  • 4篇蔡来星
  • 4篇丘学林
  • 4篇孟祥君
  • 4篇庞玉茂
  • 4篇王明健
  • 3篇张晓华
  • 3篇张妍
  • 3篇赵春蕾
  • 3篇朱晓青
  • 3篇李刚
  • 2篇董贺平

传媒

  • 14篇海洋地质前沿
  • 10篇地球物理学报
  • 5篇海洋地质与第...
  • 3篇吉林大学学报...
  • 3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石油学报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海相油气地质
  • 1篇石油地球物理...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Acta G...
  • 1篇Scienc...
  • 1篇Journa...
  • 1篇东北石油大学...
  • 1篇Geosci...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20
  • 7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6
  • 6篇2015
  • 21篇2014
  • 2篇2013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黄海南部坳陷构造演化与二叠系油气成藏被引量:16
2014年
为了开辟后备油气基地,选取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内典型地震剖面进行构造演化分析,并结合成藏要素和成藏条件分析构造演化对二叠系油气成藏的影响,认为晚古生代以来的多期构造演化控制了二叠系油气成藏过程,使研究区东部和中西部发育不同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南部坳陷晚古生代以来共经历了4期构造演化过程;研究区东部二叠系烃源岩仅发生过1次生烃,中西部可能存在2次生烃;油气主要通过断裂和不整合面向周围圈闭运移;古近纪Ed—Es阶段构造活动剧烈,是圈闭的最终定型期,也是早期所形成油气藏的强烈改造时期;主要存在3种有利油气成藏模式.受构造演化和古地温梯度综合控制,研究区东部应重点寻找二叠系自生自储油气藏,而中西部应将二叠系生-中生界储、二叠系生-新生界储以及二叠系自生自储油气藏作为有利类型.
王明健张训华吴志强肖国林王蛟王安国
关键词:南黄海盆地二叠系油气成藏
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揭示的南黄海盆地古生代物源区大地构造属性
南黄海盆地是下扬子块体向海域的延伸,是一个发育在前震旦纪基底之上、由海相中—古生界和陆相中—新生界构成的大型叠合盆地(张训华等,2017;杨长清等,2014)。作为中国重要的海相油气勘探区之一,中、上扬子块体内已发现威远...
高小惠张训华郭兴伟
关键词:油气勘探大地构造属性南黄海盆地
文献传递
渤海东南部深地震探测与地壳结构研究新进展——OBS2013剖面数据处理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OBS2013测线沿NNW-SSE方向跨越渤中坳陷和胶东隆起次级构造以及张家口-蓬莱和郯庐两每深大断裂带。对测线上13个站位折合剖面进行震相分析,识别出丰富的Ps、Pg、PcP、Pn和PmP震柏。通过射线追踪和走时拟合,建立了二维P波速度结构模型。模型将渤海深部速度结构分为6层,最上部两层为新生界,速度由1.8~2.0km/s变化为4.4~4.7km/s,埋深为0.5~7.2km,并向胶东隆起方向逐渐尖灭。向下依次分为上地壳下部、中地壳和下部地壳,地壳速度由5.6~5.9km/s变化为7.0km/s,其中上地壳底芥面埋深11.1~12.9km,中地壳底界面埋深18.0~18.9km,莫霍面在渤中凹陷处埋深最浅为25.5km,向胶东隆起方向逐渐增大叫30km。莫霍面之下上地幔顶部速度为8.0~8.1km/s。渤海下部地壳厚度变化接近5km,从下地壳到上地幔顶部均无明显的大尺度横向速度变化,岩装底侵不发育。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推测渤海东南部与华北克拉通中部相比,下地壳厚度减薄9~13.4km,地壳减薄非常有限,具有典型陆壳特征。
李祖辉郑彦鹏支鹏遥刘保华郝天珧张训华刘晨光马龙
关键词:深地震探测海底地震仪地壳结构岩石圈减薄
南黄海中部隆起中-古生代地层发育新认识——基于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02井钻探成果被引量:8
2018年
南黄海中部隆起海相地层埋藏浅,是南黄海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但由于缺乏钻井资料约束,中部隆起中-古生界的地层属性一直存在争议.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02井是南黄海中部隆起第一口钻井,也是南黄海盆地钻遇地层最深的一口全取心井.本文在分析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02井的岩心、测井和相应多道地震资料基础上,明确了中部隆起中-古生界的地层属性:在新近系充填沉积之下,依次发育三叠系下统青龙组下段、二叠系上统大隆组、龙潭组,二叠系下统孤峰组、栖霞组,石炭系船山组、黄龙组、和州组和高骊山组,泥盆系五通群和志留系高家边组、奥陶系.结合地球物理测井曲线分析与区域地质认识,确定了地震反射界面T2、T8、T9、T10、T11的反射特征与对应的地质界面.中部隆起地层分布特征整体受南黄海构造运动的影响,早古生代地层平缓,断裂不发育,加里东运动造成志留系上统及中下泥盆统沉积缺失,石炭系-二叠系在中部隆起广泛发育,厚度大,二叠系最大沉积厚度约1900m,中生界残留地层分布局限,主要保存下三叠系,地层厚度变化范围较大.
张晓华张训华张训华郭兴伟吴志强
关键词:南黄海地层分布
南黄海盆地成因机制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1
2014年
南黄海盆地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下扬子准地台的东部,是我国东部重要的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关于南黄海盆地的成因机制,现在还存在较大的争论,故对南黄海盆地的成因机制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南黄海盆地处在特提斯构造域、亚洲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构造域的中心位置,其形成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起到主要作用的因素不同。
李强温珍河
关键词:南黄海盆地苏鲁造山带
南黄海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被引量:9
2014年
南黄海盆地发育于前南华纪变质基底之上,是一个大型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期成盆和多期构造改造,形成了海相盆地和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叠合改造型残留盆地。盆地演化历经南华纪—早、中三叠世海相地层发育期、晚白垩世—古近纪箕状断陷发育期和新近纪—第四纪坳陷发育期,为一典型地台—断陷—坳陷多层结构的复合型盆地。通过对地震资料解释、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分析,综合烃源条件和后期保存条件,探讨了南黄海盆地油气远景。
王建强孙晶肖国林吴志强李双林
关键词:南黄海盆地盆地演化油气远景
南黄海北部海底沉积物饱和烃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判识被引量:1
2014年
对南黄海北部48个海底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常规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对沉积有机质中的饱和烃组分进行了色谱定量、色谱—质谱分析。测试结果显示沉积有机质受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在饱和烃色谱图中出现不同程度的UCM鼓包,峰型为双峰型,奇偶碳优势明显,且长链烃奇数碳优势更加显著;石油烃参数Pr/nC17和Ph/nC18比值较高;甾、萜烷成熟度生物标志物参数均显示了有机质进入生烃的热成熟阶段。综合分析认为,南黄海北部海底沉积物受双源控制,以陆源输入为主,有机质保存条件好,成熟度较高,推测可能有外源烃的污染。
赵青芳何伟董贺平李双林
关键词:饱和烃生物标志物
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下三叠统沉积相被引量:4
2014年
南黄海盆地是下扬子地块向海洋的延伸,中三叠世以前为统一的海相盆地。目前陆上地区下三叠统沉积相展布已经基本搞清,但是海区研究程度较低。结合陆上下扬子地块的研究成果,通过实际的钻井、地震资料分析,开展了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下三叠统沉积相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下三叠统沉积体系呈NE向展布,由NW向SE水深逐渐变浅,依次发育台缘斜坡相、开阔台地相和局限台地相;局限台地相暗色泥岩和泥质灰岩发育,为有利的烃源岩。
王明健张训华王安国王蛟
关键词:南黄海盆地下三叠统
构造作用对南黄海盆地三叠系青龙组储层的影响被引量:11
2014年
充分利用黄海盆地及其邻区钻井、测井、地震等多种资料,综合分析了构造作用对该研究区三叠系青龙组储层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残存青龙组呈分割状NE—NNE向分布,岩性以碳酸盐岩为主,发育台地、陆棚等沉积相类型;印支—燕山运动时期造成的沉积间断使青龙组遭受强烈的风化剥蚀,形成了储集条件良好的古岩溶储层,其在平面有一定的分布;断裂在青龙组主要为NE向分布,可极大改善储层的性质;初步预测储集条件较好储层主要分布于WX5-ST1井—CZ24-1-1井—CZ35-2-1井一线周围,呈NE向展布。
梁杰
关键词:南黄海盆地古岩溶
Characteristics of Meso-Cenozoic Igneous Complexes in the South Yellow Sea Basin,Lower Yangtze Craton of Eastern China and the Tectonic Setting被引量:15
2017年
The South Yellow Sea Basin is partially surrounded by the East Asian continental MesoCenozoic widespread igneous rocks belt.Magnetic anomaly and multi-channel seismic data both reveal the prevalent occurrence of igneous rocks.We preliminarily defined the coupling relation between magnetic anomalies and igneous rock bodies.Some igneous complexes were also recognized by using multi-channel seismic and drilling data.We identified various intrusive and extrusive igneous rock bodies,such as stocks,sills,dikes,laccoliths and volcanic edifice relics through seismic facies analysis.We also forecaste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gneous complexes.More than fifty hypabyssal intrusions and volcanic relics were delineated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gnetic anomaly and dense intersecting multi-channel seismic data.It is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to regional geology and basin evolution research.Spatial matching relations between igneous rock belts and fractures document that extensional N-E and N-NE-trending deep fractures may be effective pathways for magma intrusion.These fractures form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regional extension during the MesoCenozoic after the Indosinian movement.Isotopic ages and crosscutting relations between igneous rock bodies and the surrounding bedded sedimentary strata both indicate that igneous activities might have initiated during the Late Jurassic,peaked in the Early Cretaceous,gradually weakened in the Late Cretaceous,and continued until the Miocene.Combined with previous studies,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Meso-Cenozoic igneous activities,especially the intensive igneous activity of the Early Cretaceous,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subduction of the Paleo-Pacific Plate.
PANG YumaoZHANG XunhuaXIAO GuolinGUO XingweiWEN ZhenheWU ZhiqiangZHU Xiaoqing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