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1558)

作品数:3 被引量:15H指数:2
相关作者:赖维龚子鉴谢小元黄宇青黄朝伟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南昌市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球菌
  • 3篇淋球菌
  • 2篇头孢
  • 2篇头孢曲松
  • 1篇抑制性
  • 1篇抑制性消减杂...
  • 1篇体外
  • 1篇体外诱导
  • 1篇消减杂交
  • 1篇淋病
  • 1篇耐药
  • 1篇耐药现象
  • 1篇奈瑟球菌
  • 1篇聚合酶
  • 1篇菌株
  • 1篇寡核苷酸
  • 1篇寡核苷酸序列...
  • 1篇核苷酸
  • 1篇核苷酸序列
  • 1篇核苷酸序列分...

机构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南昌市第一医...

作者

  • 3篇谢小元
  • 3篇龚子鉴
  • 3篇赖维
  • 2篇黄朝伟
  • 2篇黄宇青
  • 1篇朱家馨
  • 1篇黄怀球
  • 1篇苏向阳
  • 1篇陈荣章
  • 1篇万苗坚
  • 1篇张玉清

传媒

  • 2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淋球菌RAPD反应条件的优化选择与应用
2008年
本研究旨在探索不同方法提取的淋球菌基因组DNA及不同来源的DNA聚合酶和dNTP对淋球菌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指纹图谱的影响,分析淋球菌RAPD在各种反应条件下的重复性和可比性,建立优化的RAPD反应体系,从而获得重复性和可比性好的RAPD指纹图谱。
龚子鉴赖维黄怀球万苗坚苏向阳谢小元
关键词:淋球菌DNA聚合酶
抑制性消减杂交结合基因芯片研究淋球菌耐头孢曲松的分子机制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探讨体外人工诱导的耐头孢曲松淋球菌的分子耐药机制。方法在成功诱导淋球菌标准菌株ATCC49226和临床菌株ZSSY00205对头孢曲松耐药的基础上,分别对标准菌株和临床菌株进行诱导后耐药株对诱导前敏感株的抑制性消减杂交,构建差异基因文库。从文库中随机挑取192个差异基因作为探针点样于基因芯片,用分别标记Cy3、Cy5的敏感株、耐药株基因组DNA的RsaI酶切片段同时与芯片杂交,根据芯片扫描图选取差异荧光探针对应的基因进行测序和Blast分析。结果分别构建淋球菌标准菌株ATCC49226和临床菌株ZSSY00205的诱导后耐药株DNA特异性的消减文库,并分别获得高分辨的基因芯片扫描图,发现两组菌株间有共同的耐药相关基因mtrR、mtrC、gyrB、rpsJ、PJD1。结论淋球菌对头孢曲松耐药与mtrR、mtrC、gyrB、rpsJ等基因有关,很可能通过外排泵活性增强的途径介导耐药。伴随淋球菌对头孢曲松产生耐药的同时,可能引起对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喹诺酮等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即多重耐药现象。
赖维龚子鉴黄朝伟黄宇青朱家馨张玉清陈荣章谢小元
关键词:头孢曲松抑制性消减杂交寡核苷酸序列分析
耐头孢曲松淋球菌菌株的体外人工诱导及多重耐药现象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体外人工诱导耐头孢曲松淋球菌的可行性,为研究淋球菌耐头孢曲松的机制提供实验菌株。方法将对头孢曲松敏感的标准株ATCC49226(MIC 0.004ug/mL)和临床株ZSSY00205(MIC 0.25ug/mL)以头孢曲松次抑菌浓度法连续传代培养,定期监测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诱导耐药成功后检测耐药菌株的稳定性,并分析诱导耐药前、后菌株RAPD图谱的改变及对其它抗菌药物耐药性的改变。结果诱导后菌株ATCC49226和ZSSY00205对头孢曲松的MIC值是诱导前的125倍,诱导前、后菌株RAPD图谱未见明显改变,但头孢曲松诱导耐药后的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和环丙沙星的敏感性下降。结论体外头孢曲松次抑菌浓度法可诱导产生头孢曲松耐药株,淋球菌对头孢曲松产生耐药的同时,可对包括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喹诺酮在内的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或耐药性增加,即多重耐药现象。
龚子鉴赖维黄朝伟黄宇青黄宇青
关键词:淋球菌体外诱导多重耐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