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CZX052)
- 作品数:12 被引量:48H指数:4
- 相关作者:范振强徐慈华邱辉黄华新叶颖秀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昆明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哲学宗教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 类比论证的形式表征与语用维度被引量:1
- 2011年
- 类比论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论证方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论证效果,会对人们的学习、认知、交流和创新等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基于相似性的类比推理是类比论证的基础,其过程具有很强的或然性。运用溯因推理、扩展的谓词演算、概念映射函数等工具和方法对类比论证进行一定程度的形式表征,有助于较清晰地描写和呈现类比论证的推理过程,及其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结构。从语用维度上看,类比论证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类比论证的建构者只有充分考虑各种语用因素,才能使类比论证具有更强的可接受性。
- 胡毅敏徐慈华
- 关键词:语用维度
- 关联理论视域下的显义和隐义研究:问题与展望被引量:7
- 2015年
- 在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界面研究中,关联理论的显义和隐义划分法独树一帜。近年来Carston等学者将更多的语用现象也划入显义的范畴,进一步拓宽了显义的范围,并且尝试以临时范畴为基础建立统一的解释框架。但是这一做法在理论解释力、显义和隐义甄别标准、跨学科整合、研究方法、隐义的可取消性以及语言习得观等方面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文章对这些问题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并对将来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 范振强
- 关键词:显义隐义
- 童话故事中的溯因推理——兼谈儿童的思维教育
- 2014年
- 溯因推理是人类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思维模式,如何将这一抽象的思维模式传授给儿童,是当前很多教育工作者和逻辑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隐喻认知的角度,结合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案例分析,探讨如何借助隐喻来实现抽象推理模式的具体化和概念化。并在此基础上,面向儿童的思维教育,提出渐进式的再隐喻化教育路径。
- 董文明徐慈华
- 关键词:童话故事隐喻认知思维教育
- 语义三域的机制思考:隐喻还是转喻?被引量:4
- 2014年
- 从行域到知域再到言域的语义演变通常被认为是隐喻机制在起作用,这与语义演变的渐进性相矛盾,转喻也是三域语义演变的重要机制。语义演变既依赖语用推理中隐含义对字面义的替代,也保持语义关系上的相似性。从行域到知域再到言域的演变过程背后的语用推导是一种邻接关系的替代,整个过程就是在相似性基础上通过邻接替代来实现语义演变,是隐喻机制和转喻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 范振强
- 关键词:隐喻转喻
- 同语式“N是N”的理解机制新探:动态范畴构建视角被引量:8
- 2015年
- 形如"N是N"的结构称为同语式,是语言学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在其解释理解机制问题上,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产生了分歧,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同语中名词的指称是否转移问题上。事实上,"N是N"同语式涵盖了同形异义和同形同义两大类别,认知派和语用派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不同的类别。动态范畴构建论可以消解上述分歧,为同语式提供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其理论优势尤其体现在它可以深入解释目前研究较少的同形同义型同语。
- 范振强
- 企业家演讲中的隐喻论证被引量:2
- 2016年
- 隐喻性表达不仅可以使演讲变得形象生动,而且有时候会产生很强的劝说功能。在概念隐喻理论与图尔敏论证模型的基础上,从隐喻论证和语用论辩的角度,对企业家(以马云为例)演讲中所存在的隐喻性表达进行分析,探讨隐喻论证中的"反驳"要素,以及隐喻论证的劝说机制。
- 徐慈华张侨洋邱辉
- 关键词:概念隐喻反驳
- 《西国记法》的认知符号学解读被引量:4
- 2015年
- 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写下了《西国记法》一书。其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它是最早一部用汉文书写的记忆术论著,更在于它详细讲述一位既精通西方记忆术又熟悉汉字文化的古代西方学者是如何对汉字文本信息进行记忆术编码处理的。《西国记法》中所提出的象记法虽然已经得到了认知科学的实验证实和理论解释,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关键的环节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证,如图像编码的认知机制。本文从认知符号学的角度,结合隐喻认知、转喻认知、理想认知模型和概念整合等基本认知机制,对《西国记法》立象篇中的图像编码进行分析。我们认为,《西国记法》中所说的图像编码方法均遵守基本认知原则,不存在什么特殊的认知机制。记忆术的研习者可以借助认知符号学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象记法。
- 徐慈华
- 关键词:记忆术图像编码认知符号学
- 知识管理与隐喻认知被引量:9
- 2014年
- 在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中,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从知识创新的角度提出了有别于西方学者的理论体系。我们认为,该理论体系中有两个核心内容与隐喻认知密切相关。首先是关于知识管理理论的基本理论假设问题。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的理论基于"组织即有机生命体",与西方学者基于"组织即信息处理机器"的理论假设不同。然而,两者都是隐喻性的假设。其次是关于隐喻在知识创新中的作用问题。他们认为:我们是在暗默知识到形式知识的转换中实现知识的创新,而这种转换离不开隐喻认知。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将结合现代隐喻认知理论的最新成果,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分析不同知识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并深入探讨隐喻认知为什么能够实现概念创新和知识转换。
- 黄华新邱辉
- 关键词:知识知识管理隐喻认知
- “亏”:视角变换与反语引述引发的语义演变被引量:3
- 2014年
- "亏"最初是一个动词,后逐渐虚化为一个语气副词。从表示"(使)受损"的"亏1"到表示"幸亏"的"亏2",是说话人的观察视角从受损事实转到受益条件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句法结构的重新分析,还出现了"多亏""亏得"等用法类似的复合词。从"亏2"到表示讥讽的"亏3"是说话人从表述一个原因前提到引述一个正常期待前提的过程。"亏3"句用这一前提与实际结果不合正常期待进行对比,表达情况的不合常理,从而传达讥讽语气。这两个语义变化过程都伴随着意义的虚化和功能的泛化。对"亏"的语义考察也能为"亏"的词性界定提供参考。
- 范振强
- 关键词:反语
- 间接言语行为使用条件与强重复最优应答推理
- 2015年
- 关于间接言语行为使用条件的博弈论解释一直存在均衡选择的问题。范·罗伊和赛文斯特的超规约信号博弈模型的简单期望收益推理所依据的"同情指数"概念不具有可操作性,不可能对间接言语行为使用条件进行明确的限定。IBR推理的假设符合直觉,可以适用于一般情况下间接言语行为的博弈解释。通过在IBR框架中引入"高阶信念"的概念,可以建立一个关于话语表达信号博弈的强IBR推理模型,这能够把对话双方的同情指数量化,并明确限定间接言语的使用条件。与弗兰克的基本IBR推理模型相比,强IBR推理放弃了等先验信念假设,通过引入概率变量考察交际双方的相互信念对其期望效用的影响,因而对实际交际情况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 赵梦媛
-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信号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