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70126004)

作品数:4 被引量:152H指数:4
相关作者:张庆牛建明杨艳张艳楠董建军更多>>
相关机构:内蒙古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草原
  • 2篇短花针茅
  • 2篇针茅
  • 1篇典型草原
  • 1篇短花针茅草原
  • 1篇遥感估测
  • 1篇针茅草原
  • 1篇植被
  • 1篇植被指数
  • 1篇生产力
  • 1篇生态承载力
  • 1篇生态足迹
  • 1篇生物量
  • 1篇土壤
  • 1篇土壤特征
  • 1篇土壤效应
  • 1篇坡位
  • 1篇物量
  • 1篇可持续发展
  • 1篇环境解释

机构

  • 4篇内蒙古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4篇张艳楠
  • 4篇杨艳
  • 4篇牛建明
  • 4篇张庆
  • 2篇康萨如拉
  • 2篇董建军
  • 1篇韩芳
  • 1篇韩砚君
  • 1篇丁勇
  • 1篇王凤兰

传媒

  • 2篇草业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植被指数在典型草原生物量遥感估测应用中的问题探讨被引量:46
2012年
遥感技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随后被广泛应用于草地遥感估产研究,通过不同尺度数据之间建立植被指数—生物量函数关系来完成由点及面的转换。本研究选用了14种常用于草地估产的植被指数,对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白音锡勒典型草原分别建立植被指数—干重、植被指数—鲜重的回归模型并对14种植被指数进行DCA分析发现,1)鲜重及干重应用在草地生物量遥感估测中均是可行的,但干重效果要优于鲜重,考虑到实验条件限制,鲜重具有更广泛的应用;2)DCA排序的第一、二轴分别代表土壤、大气的影响,且土壤是影响植被指数最主要的因子;DCA排序将14个植被指数分为4类,综合排除了土壤及大气影响的一类植被指数,也就是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及由其衍生的土壤调整植被指数、修改型土壤调整植被指数效果最好;3)经验数据显示:当生物量低于370g/m2时,建立的估产模型都是一元线性的;当生物量在370~720g/m2时,一元线性模型和指数模型的模拟效果都很好;当生物量高于720g/m2时,估产模型都是指数的,因此,随着生物量范围的增大,模型逐渐由一元线性趋近于指数模型。
张艳楠牛建明张庆杨艳董建军
关键词:植被指数DCA排序
内蒙古短花针茅群落数量分类及环境解释被引量:25
2012年
群落分布格局与环境(环境因素、空间因素、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便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为了探讨环境对内蒙古短花针茅群落结构格局的影响,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TWINSPAN)对内蒙古自治区202个短花针茅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并结合环境因子、空间因子(各3个)运用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排序方法(detrended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CA)分析了环境因子、空间因子、环境因子与空间因子交互作用及其他因素对内蒙古短花针茅群落结构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TWINSPAN将内蒙古202个短花针茅群落在第4级水平上分为16个群丛;2)DCCA前2排序轴集中了大部分信息(75.3%),第1,2排序轴分别突出反映了群落结构格局在热量、水分梯度上的变化,结合TWINSPAN划分的群丛类型构建了内蒙古短花针茅草原生态系列图式;3)因子分离分析表明,环境因子对群落结构格局的解释能力为70.7%,其中26.5%为单纯环境因子引起,空间因子解释能力为55.6%,其中11.4%是独立于环境因子的,44.2%是环境因子和空间因子交互作用导致的,未能解释的部分达17.9%,结合其他研究有力地证明了"环境因素对植被的可解释程度是植被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的,植被越复杂,环境的可解释程度则越低"。
张庆牛建明BUYANTUYEV Alexander丁勇康萨如拉王凤兰张艳楠杨艳韩砚君
关键词:短花针茅环境解释
基于生态足迹的半干旱草原区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例被引量:54
2011年
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为例,以锡林郭勒盟1981—2008年的统计资料为依据,应用生态足迹法对其近30 a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实证计算和研究,探讨了半干旱草原区的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1)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该区生态足迹明显增加,人均生态足迹由1981年的1.0868 hm2增加到2008年的24.2176hm2,高于全国和国内部分草原区,化石能源和草地生态足迹急剧增加是区域生态足迹增加的主导因素;(2)随着人口增长,草地、耕地等人均承载力下降,土地总人均承载力也从1981的3.1565 hm2下降到2008年的2.3915 hm2;(3)该区域发展呈现出由生态盈余转为生态赤字,且生态赤字快速增长的趋势。其根源一方面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市场对煤炭等本地优势资源需求的增加和重新配置加速了该区域工业化进程,增加了生态足迹;另一方面草地需求旺盛导致对草地的掠夺性经营加剧,致使草地退化严重,降低了生态承载力。锡林郭勒盟以畜牧业为主,草地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急剧增加了对草地资源的需求,如何科学、合理的协调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草地退化之间的矛盾,是锡林郭勒盟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杨艳牛建明张庆张艳楠
关键词:草原可持续发展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
不同坡位植被分异及土壤效应--以内蒙古短花针茅草原为例被引量:27
2011年
在内蒙古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草原分布区选择赛汉、化德、准格尔3个典型样地,在各样地沿坡面设置3条样线进行植被调查和土壤分析,并采用聚类分析、二项式检验、差异显著性检验、典范对应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一系列统计学方法,探讨了坡位对植被格局的影响及土壤效应。结果表明:(1)坡位导致缓丘上部坡面和下部坡面植被类型明显分异,且以群落复合体的形式出现,上部坡面发育的是该区气候顶级群落,下部坡面发育的为地形群落;(2)坡位影响了物种沿坡面的分布格局,主要体现在建群种及部分优势种上;(3)坡位导致上部坡面和下部坡面生产力的差异,且下部坡面的生产力高于上部坡面,形成2个不同的功能区域;(4)坡位通过地貌过程和起伏变化,外加风蚀、水蚀影响,严重改变了表层土(尤其是0–5cm)的土壤特征,从而在极小的范围内形成了非常明显的生境异质性,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存环境,为局域范围内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提供了一种重要机制;(5)坡位导致植被分异的土壤效应主要是表层土(尤其是0–5cm)土壤机械组成的差异,生产力沿坡面的分异主要来源于土壤含水量。开展坡位对植被分布格局的影响将为植被分类、植被制图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植被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利用以及开展植被保护与各种生态恢复工程提供科学依据和现实指导意义。
张庆牛建明Alexander BUYANTUYEV韩芳董建军张艳楠康萨如拉杨艳
关键词:生产力坡位土壤特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