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1520)
- 作品数:7 被引量:54H指数:4
- 相关作者:谢尧李明慧邬小萍刘顺爱向天新更多>>
- 相关机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地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95例成人结核性脑膜炎临床分析被引量:10
- 2018年
-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早期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改变,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9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5例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95例患者中,以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为主要临床症状;脑脊液检查中有核细胞数增多,淋巴细胞占优势;蛋白升高,糖及氯化物降低,外周血T-SPOT阳性率为56%。脑影像学检查以脑膜强化、脑梗死、脑积水、结核瘤较常见。其中82例好转,12例病情恶化,死亡1例。结论本研究中成人结核性脑膜炎以中老年人较多见,临床表现多样化,脑脊液改变缺乏特异性,病原学检出率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提高本病预后的关键。
- 冯俊颜兴艳文江雄石白茹邬小萍
- 关键词:结核性胸膜炎脑脊液
- CpG ODN激活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CD4^+T细胞功能的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人工合成硫代修饰的含CpG基序的寡脱氧核苷酸(ODN)作为佐剂对慢性HBV感染者PBMC和CD4^+T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将入选慢性HBV感染者20例分成两组,免疫耐受组和免疫清除组各10例,用CpG ODN、HBsAg、M[CpGODN+HBsAg]分别与同一感染者的PBMC和CD4^+T细胞孵育,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两种细胞IFN-γ的分泌情况,以斑点数的多少来评价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结果CpGODN、HBsAg、M[CpGODN+HBsAg]与PBMC孵育后IFN-γ斑点数是3±8、339±429、375±496;与CD4^+Tcell孵育后IFN-γ斑点数是1±4、5±16、5±12。在免疫耐受组,CpGODN、HBsAg、M[CpGODN+HBsAg]与PBMC孵育后IFN-γ斑点数是3±8、361±153、375±276;与CD4^+Tcell孵育后IFN-γ斑点数是0±2、2±2、4±4。在免疫清除组,CpGODN、HBsAg、M[CpGODN+HBsAg]与PBMC孵育后IFN-γ斑点数是3±21、289±345、405±656;与CD4^+Tcell孵育后IFN-γ斑点数是2±14、8±40、7±30。PBMC与HBsAg、M孵育后IFN-γ斑点数比较统计分析P:0.720;CD4^+Tcell与HBsAg、M孵育后IFN-γ斑点数统计分析P=0.890,两种不同细胞中与M孵育后IFN-γ斑点数比较统计分析得P=0.000。结论在免疫耐受组和免疫清除组,CpGODN不显著增加HBsAg刺激PBMC和CD4^+T细胞分泌IFN-γ,但CpGODN对PBMC刺激效果优于CD4^+T细胞。
- 向天新邬小萍李明慧谢尧黄家淦马小艳李小权张斌
- 关键词:寡核苷酸序列分析慢性
- 不同亚群CD8+T细胞细胞毒作用对慢性乙型肝炎的影响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不同分期及干扰素-a(interferon-a,IFN-a)治疗前后外周血不同亚群CD8+T细胞细胞毒作用的变化,探讨其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理及抗病毒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集20例慢乙肝免疫耐受期患者和20例免疫清除期患者IFN—a治疗前后的外周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8^high和CD8^lowT细胞的颗粒酶B(Granzyme B,GrB)和溶酶体相关膜蛋白-1(Lysosom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1,LAMP-1,CD107a)表达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1)慢乙肝患者免疫清除期不同亚群CD8+T细胞GrB和CD107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免疫耐受期;(2)不同分期慢乙肝患者CD8^lowT细胞GrB和CD107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CD8^highT细胞;(3)IFN—a治疗后CD8^highT细胞的GrB和CD107a表达水平和治疗前相比具有升高趋势,而CD8^lowT细胞反而具有下降趋势;(4)不同亚群CD8+T细胞的GrB和CD107a表达水平与HBV—DNA载量在免疫耐受期呈正相关,而在免疫清除期呈负相关。结论(1)不同亚群CD8+T细胞的GrB和CD107a分子在慢乙肝疾病进程及抗病毒治疗中均起重要作用,CD8^low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强于CD8^highT细胞,而CD8^highT细胞的细胞毒效应在IFN—a治疗过程中逐渐增强。(2)不同亚群CD8+T细胞的GrB和CD107a分子水平与HBV病毒载量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示机体免疫应答与病毒之间的关系。
- 刘凤李明慧路遥邓敏张艳丽成军刘顺爱谢尧
- 关键词:颗粒酶B
- 慢性HBV感染者调节性T细胞水平及Foxp3与CD127表达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1
- 2010年
- 目的 探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T,Treg)的水平,并研究其两种细胞标志--CD127分子的低表达与Foxp3转录因子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集34例免疫耐受期、26例免疫清除期和31例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慢性HBV感染者的外周全血,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D4^+CD25^+Foxp3^+T细胞和CD4^+CD25^+CD127^(low)T细胞的频率.结果 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中,免疫耐受组CD4^+CD25^+Foxp3^+T细胞和CD4^+CD25^+CD127^(low)T细胞的频率均比非活动或低(非)复制组高(Z=-2.693,P=0.007和t=3.251,P=0.002);且病毒阳性组(免疫耐受组+免疫清除组)比非活动或低(非)复制组高(t=2.266,P=0.026和t=3.208,P=0.002);ALT异常组(免疫清除组)与ALT正常组(免疫耐受组+非活动或低(非)复制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1例病例外周血中CD4^+CD25^+Foxp3^+T细胞和CD4^+CD25^+CD127^(low)T细胞之间的表达有一致性,但两者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18,P〈0.001).结论 调节性T细胞在慢性HBV感染者病毒高复制组中明显升高.CD4^+CD25^+T细胞中CD127分子的低表达与Foxp3转录因子的表达有一致性,但前者代表Treg的频率明显高于后者.
- 邓敏李明慧刘顺爱刘风桑燕宋淑静张书凤关小平谢尧邬小萍成军徐道振
- 关键词:T淋巴细胞病毒载量
- CpG 1826联合HBsAg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淋巴细胞刺激的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我们应用人未甲基化寡聚脱氧核苷酸(CpG1826)联合HBsAg刺激处于免疫耐受和免疫清除期的慢性HBV感染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通过检测其分泌的干扰索(IFN)Y和CD8+T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表面CD107a和CD107b的表达情况,研究CpG1826对慢性HBV感染者免疫细胞的刺激,为CpG1826联合HBsAg应用于临床中慢胜HBV感染的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 向天新李明慧张华邓敏刘顺爱邬小萍谢尧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
- CpG 1826联合HBsAg对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刺激能力的研究
- 目的探讨人工合成硫代修饰的含CpG基序的寡脱氧核苷酸(ODN)1826作为佐剂联合HBsAg对慢性HBV感染者PBMC产生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慢性HBV感染者,分成免疫耐受组、免疫清除组和同时设置正常对照组,用C...
- 向天新邓敏黄家淦刘仁志邬小萍
- 关键词:乙型CD8T细胞单个核细胞
- 文献传递
- 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前后树突状细胞的变化及其与疗效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探讨慢乙肝干扰素α(IFNα)治疗前后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和浆样树突状细胞(pDC)的变化及其与病毒学、生化学指标的关系。方法采集30例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IFNα治疗前和治疗12周时的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DC和pDC的频数及CD86表达水平。根据IFNα治疗后生化学指标和病毒学指标变化,把患者分为ALT复常组、ALT未复常组及病毒学应答组、病毒学无应答组,分析IFNα治疗前后不同组DC变化。结果(1)IFNα治疗12周时ALT复常组pDC频率(0.25%±0.14%)较基线(0.18%±0.09%)升高(P=0.023),ALT未复常组mDC频率(0.58%±0.34%)及表面CD86阳性率(61.80%±22.52%)则较基线(分别为0.88%±0.51%,79.92%±25.94%)下降(P=0.025;P=0.036)。(2)IFNα治疗12周时病毒学应答组pDC表面CD86阳性率(46.86±12.22%)较基线(29.42±15.16%)升高(P=0.002),病毒学无应答组的mDC频率(0.51%±0.22%)及表面CD86阳性率(59.63%±22.94%)则较基线(分别为0.94%±0.58%,80.11%±29.34%)下降(P=0.006;P=0.049)。结论慢乙肝干扰素α治疗后,生化和病毒应答与pDC频率和功能增强相关,而mDC频率及功能的降低与IFN治疗后无生化和病毒应答相关。
- 张艳丽刘凤李明慧郝红晓邓敏成军刘顺爱谢尧
- 关键词:树突细胞干扰素Α
- 含CpG的不同寡脱氧核苷酸对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刺激能力的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人工合成硫代修饰的含CpG基序的寡脱氧核苷酸(ODN)作为佐剂对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免疫应答能力的影响。方法31例慢性HBV感染者分成两组,免疫耐受组(14例)和免疫清除组(17例),同时设置7例正常对照。用CpG1826、CpG1826m、CpGT7、HBsAg、M1(CpG1826+HBsAg)、M2(CpG1826m+HBsAg)、M3(CpGT7+HBsAg)分别与受试者的PBMC共同孵育,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IFN-γ的分泌情况,以斑点数的多少评价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结果CpG1826、CpG1826m、CpGT7、HBsAg、M1、M2、M3与PBMC孵育后,IFN-γ斑点数分别为16±10、17±9、17±10、201±51、215±63、218±63、216±59。其中,免疫清除组分别为21±10、22±9、23±10、226±49、261±51、264±47、254±54;免疫耐受组分别为8±4、10±3、8±4、164±42、155±36、157±41、167±27;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7±6、17±7、18±9、209±17、217±24、221±17、217±46。在3种不同免疫状态组,单用HBsAg与CpGODN联合HBsAg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但不同免疫状态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CpGODN均不能显著增加HBsAg刺激PBMC分泌IFN-γ的能力,且3种CpGODN联合HBsAg刺激PBMC分泌IFN-γ的能力间无显著性差异。
- 向天新邬小萍李明慧谢尧段元志张斌李小权张华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单个核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