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200247)

作品数:17 被引量:312H指数:12
相关作者:孟召平李明生朱红梅雷志勇甘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矿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矿业工程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建筑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3篇絮凝
  • 3篇絮凝剂
  • 3篇水处理
  • 3篇矿压
  • 3篇废水
  • 3篇废水处理
  • 3篇储层
  • 2篇顶板
  • 2篇岩相
  • 2篇生物絮凝
  • 2篇生物絮凝剂
  • 2篇盆地
  • 2篇微生物絮凝
  • 2篇微生物絮凝剂
  • 2篇辽河盆地
  • 2篇煤层
  • 2篇矿压分布
  • 2篇回采
  • 2篇回采工作
  • 2篇回采工作面

机构

  • 15篇中国矿业大学...
  • 4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三峡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开滦(集团)...

作者

  • 14篇孟召平
  • 4篇朱红梅
  • 4篇李明生
  • 3篇雷志勇
  • 3篇甘莉
  • 2篇彭苏萍
  • 2篇易武
  • 2篇潘结南
  • 2篇李国富
  • 1篇杨瑞昭
  • 1篇刘亚川
  • 1篇马辉
  • 1篇张丽红
  • 1篇易庆林
  • 1篇程浪洪
  • 1篇赵国平
  • 1篇邸秀莲
  • 1篇郭彦省
  • 1篇张遂安
  • 1篇王金花

传媒

  • 3篇煤田地质与勘...
  • 2篇岩石力学与工...
  • 1篇大庆石油学院...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水处理技术
  • 1篇煤炭科学技术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油气地质与采...
  • 1篇岩土力学
  • 1篇煤矿安全
  • 1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化学与生物工...
  • 1篇地下空间与工...
  • 1篇石油地质与工...

年份

  • 4篇2007
  • 9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煤系岩石的成分、结构与其冲击倾向性关系被引量:42
2005年
煤岩体的冲击倾向性是发生冲击地压的固有属性和必要条件,且影响煤岩体冲击倾向性的因素很多;而煤岩体的物质成分、岩性组构是煤岩体的内在属性,是决定煤岩冲击倾向性的内在因素。从煤岩的微观结构出发,研究煤岩的受力情况、强度特征、变形破坏过程,构建煤岩的微观组构与煤岩的宏观力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模型;分析煤岩蓄能和耗能的作用机理,从而构建煤岩体的物质成分、岩性组构与煤岩的冲击倾向性大小之间的定性、定量关系。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碎屑颗粒(石英)含量的增加,岩石的强度和刚性增强,受载过程中积蓄的弹性应变能增大而耗散的永久变形能减少,发生应变型冲击地压的可能性增加。随着碎屑颗粒粒径的减小,粗粒的粒柱状矿物(石英、长石等)逐渐减少,而细粒的片状矿物(云母、绿泥石、蒙脱石和高岭石等)增多,岩石的刚性减弱,在集中应力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所耗散的永久变形能增加,发生脆性破坏的可能性减小,岩石的冲击倾向性减小。
潘结南孟召平刘保民
关键词:岩石力学冲击地压
淮南矿区地应力条件及其对煤层顶底板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34
2007年
通过现场地应力测量和理论分析以及数值模拟计算,研究了淮南矿区地应力分布规律,探讨了圆形硐室围岩应力分布和不同侧压下回采工作面顶板稳定性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淮南矿区原岩应力主要表现为自重应力场,除局部构造应力集中外,不存在高构造应力;区内侧压力系数A值一般为0.49—1.49,平均为0.92,并且与测点距地表深度有一定的趋向性,表现为在浅部A值较大,变化范围也大,而在深部A值渐小,变化范围也缩小;回采工作面顸底板稳定性与侧压系数A的大小密切相关,且随侧压系数A的增大,顶板垂直位移减小,顶板岩层易于形成结构平衡而保持稳定,但底板垂直位移量增大,且易于形成底鼓破坏。这些认识为研究区煤层顸底板岩层支护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孟召平程浪洪雷志勇
关键词:淮南矿区
沉积岩体结构类型及其对煤炭开采矿压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4
2004年
沉积岩体结构的力学特征是由沉积岩石的岩性和岩体中各种类型结构面所决定。对于层组岩体采用硬质岩石百分比含量K来表示沉积岩体岩性特征,并将沉积岩体按岩性分为3类,即硬质岩体、中硬岩体和软质岩体;根据结构面发育程度和工程规模将沉积岩体结构划分为完整结构、块裂结构、碎裂结构和松散结构4类。通过相似模拟试验方法分析了在采动影响下不同岩体结构类型顶板岩体回采工作面矿压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由完整到块裂和碎裂结构,顶板岩体中回采工作面的支承压力亦由大到小变化,且支承压力峰值位置随着岩体破坏程度的增强向顶板岩体内部转移。
孟召平彭苏萍
关键词:采矿工程矿压分布相似模拟试验
辽河盆地黄金带油田沙一段沉积微相及其物性特征被引量:7
2006年
认识处于开发中后期油藏的沉积微相及其特征,对于研究剩余油分布、挖掘剩余油潜力、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岩石相类型、粒度分布、电性标志等特征的分析,得出辽河油田在扇三角洲前缘背景下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前缘薄层砂、分流河道间及湖泥等5种微相;分析了沙一下、中、上3个亚段的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指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微相储集物性最好,是下一步开发调整和剩余油挖潜的重点目标.
李明生孟召平王金花朱红梅
关键词:辽河盆地沙一段沉积微相储层物性
断裂结构面对回采工作面矿压及顶板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42
2006年
通过对现场观测和数值模拟分析,系统研究了断裂结构面对回采工作面矿压分布和顶板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回采工作面顶板断裂结构面有3种典型组合类型,即“正三角形”结构、“川字形”结构和“倒三角形”结构。在工作面开采过程中,“正三角形”结构顶板稳定性差;“倒三角形”结构顶板稳定性好;而“川字形”结构顶板能形成结构平衡且稳定。由于断层使介质不连续,导致初始应力场挠动,局部产生附加应力,在断层带附近形成低压力区和高应力集中区带,比较明显的影响范围距断层面大约10-30m。当工作面推进到高应力集中区带时,工作面前方煤(岩)体中支承压力明显增大,支承压力峰值位置向前方煤岩体中转移,易于发生冒顶事故和其他矿井动力地质现象;当工作面推进到低应力区带时,压力峰值降低,顶板稳定性差。
孟召平彭苏萍冯玉雷志勇
关键词:回采工作面矿压分布顶板稳定性
吕家坪公路隧道地质勘察与施工监控被引量:3
2006年
长江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特大水利工程,库区交通复建工程与环境地质的矛盾极为突出,文章以三峡库区交通复建工程—秭归县吕家坪公路隧道为例,介绍了该隧道工程地质勘察、选线、施工中对长江三峡重大危岩体—链子崖危岩体的稳定性和安全进行重点关注,开展监测监控,确保危岩稳定的前提下顺利贯通隧道。
易武易庆林余庆
关键词:危岩体隧道贯通监测监控
大功率充电电位法煤层气井压裂裂缝监测技术被引量:8
2006年
通过对大地电位法压裂裂缝监测技术存在问题和技术难点的剖析,将单向充电改为正反向充电,有效地消除了自然电位对测量结果的影响;首次采用先进的多采集站同步扫描采集技术,并采用测量电位梯度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测量精度;为提高确定压裂裂缝长度的精度,创立了径向电位梯度剖面测量方法,实现利用电位梯度剖面陡变确定压裂裂缝前端位置。现场试验表明,改进的大功率充电电位法压裂裂缝监测技术,可正确评价压裂效果。
李国富孟召平张遂安
关键词:煤层气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5
2006年
微生物絮凝剂(MBFs)是由微生物产生的有絮凝活性的代谢产物,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而MBFs的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所讨论的方面包括国内外对MBFs的研究概况、影响微生物絮凝剂形成的因素、影响MBFs絮凝活性的因素、MBFs的应用情况等,并就今后的研究开发提出了某些建议。
甘莉孟召平
关键词:絮凝剂生物絮凝剂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活性废水处理
辽河东部凹陷火成岩储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07年
运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压汞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系统研究了辽河东部凹陷火成岩的分布、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类型及其储集特征,并分析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本区火成岩类型为玄武岩、粗面岩、辉绿岩、安山岩、凝灰岩和火山沉积岩类;火成岩沿凹陷呈务带状展布,受控于北东及北西向主干断层,从中生代到东营期岩浆活动中心自凹陷中段向南、北两段转移;本区火成岩发育气孔、构造缝、溶蚀孔、溶蚀缝等4种储集空间,次生储集空间为主要储集空间,其储集性能受岩性、岩相、构造应力作用与风化淋滤、次生矿物充填与压实作用的影响。
李明生孟召平杨长有金铁文朱红梅
关键词:东部凹陷储集空间岩相粗面岩
絮凝剂聚硅酸锌铁(PZFSiC)的研制和性能被引量:13
2006年
在高模数水玻璃溶液中加入酸制备出聚硅酸,再引入适量的金属离子M(Zn、Fe),研制出一种新型的无毒无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聚硅酸锌铁(PZFSiC)。探讨了M与SiO2不同浓度比和不同pH值对PZFSiC的絮凝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找出了最佳的制备工艺条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两种不同的水样进行了絮凝实验,确定出水处理中最佳絮凝工艺条件。结果表明,PZFSiC具有较好的贮存稳定性,在使用PZFSiC时,适应的pH范围广。在实验过程中形成大而致密的絮体,沉降迅速,浑浊度去除率超过98%,COD去除率达93%。处理后的废水,出水水质好,水样澄清透明。在与同类絮凝剂对比实验中,效果优于PZSiC和PFSiC。
甘莉孟召平
关键词:环境工程絮凝剂絮凝浑浊度废水处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