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070562)

作品数:3 被引量:12H指数:3
相关作者:孟庆翔张元庆肖训军常影陈绍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植物提取
  • 2篇植物提取物
  • 2篇中毒
  • 2篇乳酸中毒
  • 2篇酸中毒
  • 2篇提取物
  • 2篇体外
  • 2篇毛茛
  • 2篇毛茛科
  • 1篇学成
  • 1篇玉米
  • 1篇体外发酵
  • 1篇体外试验
  • 1篇体外消化
  • 1篇体外消化率
  • 1篇苹果
  • 1篇苹果酸
  • 1篇籽粒
  • 1篇籽粒含油量
  • 1篇微生物

机构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动物营养学国...

作者

  • 3篇孟庆翔
  • 2篇肖训军
  • 2篇张元庆
  • 1篇陈绍江
  • 1篇常影

传媒

  • 1篇中国畜牧杂志
  • 1篇动物营养学报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年份

  • 2篇2007
  • 1篇200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毛茛科植物提取物添加量对瘤胃微生物体外动态发酵的影响被引量:7
2007年
试验采用活体外产气量法研究毛茛科植物提取物不同添加水平对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化试验设计,以小麦面粉为底物进行体外发酵。瘤胃液供体动物为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本地黄牛,日粮精料水平为30%(日饲喂2次)。植物提取物添加水平分别为0、100、200、300和400mg/L。结果表明:随着毛茛科植物提取物添加水平的提高,小麦面粉24h的DM消化率呈线性下降(P=0.0002),活体外产气速度呈二次曲线规律降低(P=0.0001),而产气延滞期线性增加(P=0.0001),理论最大产气量呈二次曲线规律增加(P=0.0001)。随着植物提取物添加水平的提高,发酵液pH值呈二次曲线增加(P<0.024)。各培养时间点乳酸含量均较低(P<1mmol/L),且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P>0.10)。提高植物提取物添加水平导致tVFA产量呈二次曲线趋势下降(P<0.01)。通过本试验可得出:毛茛科植物提取物可以通过降低瘤胃发酵的产气速度、提高发酵液pH值以及乙酸和丁酸摩尔比例来调控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其中植物提取物的适宜添加水平为200~300mg/L。
张元庆肖训军孟庆翔
关键词:瘤胃发酵植物提取物乳酸中毒
毛茛科植物提取物、莫能霉素及苹果酸对小麦粉体外发酵的影响被引量:4
2007年
本文旨在比较研究毛茛科植物提取物、莫能霉素和苹果酸对小麦粉的肉牛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效果。试验采用体外产气量法进行。瘤胃液供体动物为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本地黄牛,发酵底物为小麦粉。试验设3个处理组:毛茛科植物提取物组(200mg/L)、莫能霉素组(5mg/L)和苹果酸组(10mmol/L),对照组不添加调控剂。结果表明,各处理组之间小麦粉DM降解率差异不显著(P=0.06),活体外24h产气量、理论最大产气量、产气速率和产气延滞期差异极显著(P<0.01)。植物提取物处理组能明显提高发酵液pH,而莫能霉素和苹果酸处理组导致发酵液pH下降(P<0.05),不同处理组间各发酵时间点的发酵液中乳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且均较低。各处理组之间的总挥发性脂肪酸产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各种挥发性脂肪酸的摩尔百分比例差异显著(P<0.05)。本试验中3个处理组均能明显改变小麦粉的体外发酵。与莫能霉素相比,提取物能明显提高小麦粉体外发酵液pH,增加总挥发性脂肪酸产量,改变各种挥发性脂肪酸的摩尔百分比例,而苹果酸处理对小麦粉体外发酵的调控效果不理想。
肖训军张元庆孟庆翔
关键词:植物提取物莫能霉素苹果酸乳酸中毒
籽粒含油量的选择轮次对BHO群体高油玉米的化学成分、活体外消化率和发酵参数的影响被引量:3
2006年
在北农大高油(BHO)玉米群体的16个选择轮次中隔轮选取籽粒样品为试验材料,利用活体外人工瘤胃产气量方法,研究HOC籽粒含油量的选择进程对BHO群体籽粒的化学组成、活体外干物质和淀粉消化率以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BHO群体的籽粒含油量从第2轮的6.84%提高至第16轮的13.20%,分别与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r=-0.84,P<0.001)和正相关(r=0.74,P<0.001)。随着含油量选择进程的提高,HOC籽粒的活体外产气速度和淀粉消化率线性增加(P<0.001),这可能源于BHO群体的淀粉结构随含油量选择进程发生了改变。理论最大产气量和活体外干物质消化率随含油量选择轮次的提高而线性降低(P<0.001)。活体外发酵6 h的pH、总挥发酸(mmol/L)和丙酸比例(%)线性提高(P<0.001),乙酸和丁酸的比例线性下降(P<0.001)。活体外发酵24 h以后,不同选择轮次间的各项发酵参数均无显著差异。
常影陈绍江孟庆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