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土资源部科技专项计划项目(200010103)

作品数:7 被引量:132H指数:6
相关作者:李廷栋周肃肖庆辉邓晋福邱瑞照更多>>
相关机构: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土资源部科技专项计划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岩石
  • 5篇岩石圈
  • 2篇油气
  • 2篇成矿
  • 2篇成矿作用
  • 1篇低速带
  • 1篇岩石圈结构
  • 1篇岩石圈三维结...
  • 1篇油气田
  • 1篇油气田形成
  • 1篇油气资源
  • 1篇中国大陆岩石...
  • 1篇蛇绿岩
  • 1篇盆地
  • 1篇气田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 1篇青藏高原西部
  • 1篇卫星重力
  • 1篇隆升

机构

  • 5篇国土资源部信...
  • 5篇中国地质科学...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吉林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宜昌地质矿产...
  • 1篇中国地震局

作者

  • 5篇邱瑞照
  • 5篇邓晋福
  • 5篇肖庆辉
  • 5篇周肃
  • 5篇李廷栋
  • 2篇叶天竺
  • 2篇耿树方
  • 1篇刘翠
  • 1篇王翠芝
  • 1篇郭铁鹰
  • 1篇刘财
  • 1篇胡艳飞
  • 1篇王喜臣
  • 1篇刘大文
  • 1篇袁学诚
  • 1篇刘国兴
  • 1篇刘勇
  • 1篇连长云
  • 1篇彭聪
  • 1篇孟祥金

传媒

  • 5篇中国地质
  • 1篇矿床地质
  • 1篇地学前缘

年份

  • 4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论中国西部岩石圈三维结构及其对寻找油气资源的启示被引量:26
2005年
利用卫星重力异常研究中国西部岩石圈构造,发现中国西部壳内存在规律、清晰的平行线状排列盆山构造。自北而南是:额尔齐斯盆地带、北准噶尔隆升带、天山北盆地带(或天北盆地带)、天山隆升带、淖毛湖—乌力吉盆地带、天山南盆地带(或天南盆地带)、库鲁克塔克—北山隆升带、阿尔金山—祁连山北盆地带(或塔南盆地带)、西昆仑—阿尔金—祁连山隆升带以及柴达木盆地带和藏南盆地带。壳内盆地带主要形成于印支—燕山期强烈的挤压褶皱带内。喜马拉雅期,在印度板块自南西向北东的俯冲作用下,使婆罗科努山—察布查尔山—阿拉沟山—额尔宾山—霍拉山等山系横向隆升,和天山山脉一起,将新疆地区分割成伊宁盆地、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形成当今新疆地貌。研究表明,上述横向隆升山脉和其他北西—南东向新构造,在岩石圈地幔中均有相应的卫星重力异常,推测新构造运动的动力来自岩石圈地幔。对青藏高原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以雅鲁藏布江断裂、班公湖—怒江断裂、澜沧江和金沙江断裂等一系列相互平行的断层和其夹持的条形地块为特征,表层构造与壳内构造不符。这些条形构造和青藏高原地壳向东南的逃逸构造仅发生在上地壳。研究还表明印度板块俯冲到地幔仅发生在西藏西南部。在川西—藏东存在南北向的稳定地块。
袁学诚
关键词:盆地隆升俯冲卫星重力油气资源
中国大陆岩石圈岩石学结构、类型与不均一性被引量:6
2006年
根据中国大陆的地质特征和现今地球物理特征,区分不同地区的岩石圈类型;依据岩石学方法、地球演化模型、地震波速与成分的关系等综合方法,建立了相应类型岩石圈的岩石学结构;根据岩石圈的动力学性质,划分出中国大陆克拉通、造山带、裂谷、边缘海洋壳和岛弧等5大岩石圈类型,首次构建出中国大陆岩石圈岩石学结构模型,展示了中国大陆岩石圈的不均一特征。
邱瑞照李廷栋邓晋福周肃肖庆辉叶天竺耿树方
中国大陆大规模成矿作用油气田形成——来自岩石圈的约束被引量:11
2006年
由克拉通、造山带、裂谷、边缘海洋壳和岛弧等5大岩石圈类型构成的中国大陆,由于不同类型岩石圈对应的动力学机制及其效应不同,岩石圈不同类型之间的连接带必定是不连续带,与大陆成矿作用有密切的联系。中国大陆已知的绝大多数金属矿床分布于岩石圈不连续和再活化不连续处,表明岩石圈不连续为大型矿床(矿集区)形成提供有利的运-储空间。中国大陆西北、中国东部和西南地区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序列对比表明,一个地区岩石圈的壳-幔岩石学结构、大规模成矿作用,取决于最强的、最后一次的岩浆作用,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发生起始于造山岩石圈根失稳、去根和大规模软流圈上涌时期,C型埃达克岩的出现是其标志之一。分布于中国内陆的扬子、鄂尔多斯、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等地表热流值低的“冷盆”,深部属于克拉通型岩石圈背景,在构造上往往为造山带的前陆盆地,克拉通型岩石圈构造上的稳定性决定了这些克拉通盆地不断被周围造山带吞食、掩埋、改造的格局,虽然在这些盆地内如今都已发现油气田,但在盆地外那些现今被造山带前缘逆冲体覆盖的区域,也应该是油气田产出的有利区域,即盆地外造山带花岗岩下依然是寻找油气田的重要远景区。分布于中国东部的平原区和黄海、东海及南海等陆缘海区,属于地表热流值高的“热盆”,这些盆地下对应的是裂谷型或洋壳型岩石圈,它们是在新生代时期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进入了新的构造演化阶段——大陆裂谷作用下形成的,以伴随广泛的玄武岩喷发为标志,对流地幔物质和热输入使盆地热流值升高成为“热盆”、大陆裂谷型岩石圈,乃至洋壳岩石圈(如南海中央海盆);伴随裂陷作用及伸展构造普遍发育的幔源玄武岩浆大量喷发,以及大量沉积物的快速沉积、埋藏有利于油气田的形成,其中的组分,
邱瑞照李廷栋邓晋福周肃肖庆辉叶天竺耿树方陈秀法王翠芝刘勇
关键词:大规模成矿作用油气田形成
中国东北地区岩石圈结构的地震学特征与对矿产资源的动力控制作用被引量:18
2006年
利用东北地区1°×1°深至400km的三维Vp(km/s)值数据,选择互相垂直的2条有代表性的剖面,初步建立研究区构造圈、均匀层基本结构模型;利用8套沿不同经纬线的剖面Vp值分布,勾绘出研究区深至过渡层的结构模型谱;进一步综合得到研究区三维岩石圈结构模型。东北地区的B″层可能由3部分组成,即下部的低速带,中上部的中速、低速相间互层带和上部的增速带,B″层底界面是区分B″与B'″层的稳定的标志,上部的增速带速度与B'下部速度值接近,按照传统认识,那里是岩石圈底界面的位置,东北地区B″层顶界面形态可能存在不连续或剧烈变化的部位。B″层上中部的宽广的分布边界形态及其变化,可能反映软流圈对周围地球物质的同化熔蚀作用;软流圈物质上涌为固体矿产提供物源,也对油气矿产形成起加速作用。岩石圈结构是壳幔物质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结果,它包含软流圈层对上覆地球物质的影响,并对油气、固体矿产存在一种动力控制作用。
杨宝俊刘财刘万崧王喜臣刘国兴刘洋胡艳飞
关键词:矿产资源
青藏高原西部蛇绿岩类型:岩石学与地球化学证据被引量:42
2005年
对青藏高原西部地区的班公湖蛇绿岩、狮泉河蛇绿岩、雅鲁藏布江西段蛇绿岩和普兰—当穷蛇绿岩带中代表性岩体的地质学、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微量元素、Pb、Sr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青藏高原西部地区4条蛇绿岩中的地幔橄榄岩主要为方辉橄榄岩和少量纯橄岩,岩石化学成分具有富镁、贫铝、钙、碱的特点;论述了地幔橄榄岩轻稀土元素富集是由于先经历了较强的部分熔融,后经历了俯冲消减过程中的流体交代的二次过程;微量元素中大离子亲石元素Rb、不活动元素Nb、Zr、Hf和放射性生热元素Th等元素的丰度较高,以及Ti、Sm、Y、Yb等强不相容元素亏损的特点,与交代地幔岩特征类似;Pb、Sr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的壳源组分混入的特点,说明青藏高原西部的蛇绿岩曾受洋壳俯冲消减过程中的流体交代作用,蛇绿岩产于SSZ构造环境。对比青藏高原东部、三江、西昆仑地区以及形成于典型的SSZ环境的Troodos蛇绿岩中的地幔橄榄岩,就岩石化学富MgO、轻稀土元素富集而言,它们具有与青藏高原西部基本一致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结合与俯冲岩浆作用有关的玻安岩和埃达克岩产出,说明可能包括三江、西昆仑库地在内的青藏高原不同时代蛇绿岩都主要形成于俯冲消减环境,属于SSZ型蛇绿岩。
邱瑞照邓晋福周肃李廷栋肖庆辉郭铁鹰蔡志勇李国良黄圭成孟祥金
关键词:蛇绿岩构造环境SSZ型蛇绿岩青藏高原西部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新格局——从岩石圈角度的思考被引量:23
2006年
以中国大陆的岩石圈岩石学结构模型和根据岩石圈动力学性质划分的克拉通型、造山带型、裂谷型、边缘海洋壳型和岛弧型5大岩石圈类型为基础,结合现今中国大陆西部挤压、东部拉张伸展的特点,提出以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银川盆地西边界的岩石圈不连续为界,把中国大陆分为东部和西部2个一级构造单元;不同类型岩石圈为其二级构造单元,一些造山带型岩石圈的亚类为三级构造单元,并结合地质历史,简要讨论了其形成过程及其意义。
邱瑞照李廷栋邓晋福周肃肖庆辉赵国春连长云刘大文
关键词: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岩石圈不连续与大陆成矿作用被引量:15
2004年
岩石圈不连续是岩石圈块体间的构造薄弱带,也是岩石圈单元和深部成矿单元划分的重要界线;本文以华北地台为例,阐述岩石圈不连续的概念,初步探讨了岩石圈不连续在大陆成矿作用过程中的作用,并讨论了岩石圈不连续的识别标志。
邱瑞照邓晋福李廷栋肖庆辉吴宗絮彭聪赵海玲周肃刘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