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Q05-04-01)

作品数:3 被引量:38H指数:3
相关作者:徐辉龙孙金龙丘学林夏少红叶春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广东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NSFC-广东联合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断裂带
  • 2篇南海北部
  • 2篇海陆联测
  • 2篇滨海断裂带
  • 1篇地壳
  • 1篇地壳结构
  • 1篇新生代
  • 1篇新生代构造
  • 1篇深部地壳
  • 1篇深部地壳结构
  • 1篇盆地
  • 1篇盆地演化
  • 1篇平衡剖面
  • 1篇剖面
  • 1篇南海北部陆缘
  • 1篇海洋地质
  • 1篇发震
  • 1篇发震构造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广东省地震局

作者

  • 3篇孙金龙
  • 3篇徐辉龙
  • 2篇夏少红
  • 2篇丘学林
  • 1篇曹敬贺
  • 1篇朱俊江
  • 1篇张云帆
  • 1篇叶春明

传媒

  • 2篇华南地震
  • 1篇地球科学(中...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南海北部滨海断裂带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及其发震构造研究被引量:27
2010年
滨海断裂带为华南亚板块与南海亚板块的分界断裂,是南海北部陆缘的重要控震构造和发震构造。为了探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特别是滨海断裂带两侧的深部地壳结构变化特征,在南海北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海陆地震联测的实验,根据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的结果,南海北部以滨海断裂带为界,断裂带西北部为华南亚板块的典型陆壳,地壳厚30km,上地壳下部存在一层速度为5.5~5.9km.s-1、厚度为3.0~4.0km的低速层,埋深约10~18km;断裂带东南部为南海亚板块减薄型陆壳,厚25~28km,上地壳下部的低速层逐渐减薄并最后尖灭。滨海断裂带为一个上下连续倾向SE的低速破碎带,宽度6~10km。滨海断裂带与上地壳下部的低速层的交接构造部位形成南海北部的重要应力集中带和应变能积聚带,是地震孕育、发生的深部动力学条件。滨海断裂带的发震构造属NEE向与NW向相交切的断裂构造型式,以NEE向的滨海断裂带为主,NW向断裂带为辅。
徐辉龙叶春明丘学林孙金龙夏少红
关键词:滨海断裂带海陆联测发震构造
2010年南海北部海陆联测项目简介及初步成果被引量:10
2010年
南海北部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项目通过海陆联测研究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结构特征,揭示滨海断裂带在该区的空间方位特征及构造属性,进而分析其对该区大地震的控制作用并对发震构造进行讨论。海陆联测共完成2条测线,分别位于珠江口和阳江区域,获得了高质量的数据,为下一步进行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反演和滨海断裂带构造特征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孙金龙夏少红徐辉龙丘学林朱俊江
关键词:海陆联测南海北部陆缘滨海断裂带深部地壳结构
南沙西南海域新生代构造活动特征与盆地演化被引量:4
2011年
南沙海域处于已俯冲消亡的古南海和海底扩张形成的新南海洋盆之间,其研究对于了解中生代末期以来南海北部陆缘张裂、新南海海底扩张和古南海向南俯冲消亡等构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利用平衡剖面反演对该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和盆地演化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该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具有显著的分区性特征,表现为以区内深大断裂为界,所分隔的3个块体其构造活动的主导因素和活动阶段性存在差异.南沙块体构造活动的主导因素为NW向应力,构造活动以中-晚中新世为界前张后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万安盆地构造活动受万安断裂控制,构造活动阶段性不明显;曾母块体构造活动特征与南沙块体类似,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但具体表现不同.在此基础上,将该区主要盆地的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即裂陷阶段、同沉积阶段、挤压阶段和区域沉降阶段.其表现又因盆地成因类型而有所不同:北康盆地裂陷和挤压阶段突出,沉降阶段缺失;南薇西盆地裂陷阶段南弱北强;万安盆地缺少挤压阶段;曾母盆地则4个阶段均非常明显.
孙金龙张云帆徐辉龙曹敬贺
关键词:盆地演化平衡剖面海洋地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