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14B04)
- 作品数:20 被引量:269H指数:10
- 相关作者:徐明岗董怡华孙楠李慧李忠芳更多>>
- 相关机构:沈阳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 长期施肥下作物产量演变特征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5
- 2012年
- 土壤肥力演变规律、发展趋向及其调控对策是土壤科学研究的重点,文章归纳总结了目前研究作物产量所采用的方法和参数,重点阐述如何表征长期不同施肥下土壤生产力变化趋势及可持续性的研究现状,进一步分析长期不同施肥下作物产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土壤地力贡献率特征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前我国长期施肥下作物产量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发展方向。
- 李忠芳徐明岗张会民李慧孙楠
- 关键词:长期施肥作物产量
- 西北地区不同间套作模式养分吸收利用及其对产量优势的影响被引量:21
- 2015年
- 养分吸收和利用对间套作产量优势有重要影响,而西北地区近年来发展的间套作模式中养分吸收和利用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西北地区新型间套作模式玉米/马铃薯、玉米/油菜、大豆/马铃薯、大豆/油菜和马铃薯/油菜的间作优势以及成熟期养分吸收量和利用效率对间作优势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马铃薯、玉米/油菜、大豆/油菜和大豆/马铃薯4种间作模式具有间作产量优势,经济效益高于相应单作。马铃薯/油菜间作无产量优势。玉米/马铃薯、玉米/油菜、大豆/马铃薯和大豆/油菜间作体系中作物氮、磷和钾养分吸收总量分别高于相应单作10%-41%、8%-21%和11%-34%;马铃薯/油菜间作体系作物氮、磷和钾吸收量分别低于单作35%、42%和63%。玉米/油菜和大豆/油菜间作作物氮、磷和钾的利用效率分别高出相应单作10%-21%、5%-7%和15%-17%;玉米/马铃薯间作氮和钾利用效率间作比单作低3%和4%,而磷利用效率高于单作21%;大豆/马铃薯间作作物氮、磷和钾的利用效率分别比单作低15%、3%和14%;马铃薯/油菜间作氮磷利用效率间作低于单作18%和4%,钾利用效率间作高于单作20%。本研究证明并非所有间作模式都具有间作产量优势,并且间作优势主要源于养分吸收量的增加。
- 唐明明董楠包兴国卢秉林张炜平张美俊章芳芳李隆
- 关键词:养分吸收养分利用间套作
- 不同使用年限设施土壤DTPA浸提态铜和锌的剖面分异被引量:1
- 2019年
- 依托辽宁省新民市大民屯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分别选取了露地和使用年限为2、5、10、15年的设施菜地,采集了0~150 cm深度内8个土层的样品,测定了DTPA浸提态微量元素Cu和Zn含量及与之相关的化学指标,分析了土壤Cu和Zn的剖面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DTPA浸提态Cu和Zn具有显著的剖面分异和表层集聚现象,0~60 cm土层显著高于60 cm以下土层。DTPA-Cu、Zn含量受土壤有机碳(SOC)和电导率(EC)的正向影响,受土壤pH值的负向影响。SOC和pH值是DTPA-Cu含量分布的主导影响因素,SOC是DTPA-Zn含量分布的决定性影响因子,土壤Zn/Cu受电导率(EC)、SOC及pH值的综合影响,且均为正向影响。另外,DTPA-Cu、Zn含量还与土壤全N及速效N、P、K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高量化肥和有机肥的施用导致设施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的同步增长。研究结果可为设施菜地养分管理提供数据参考。
- 张玉革王皓然冯雪姜勇
- 关键词:土壤肥力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土壤养分
- 腐植酸提高土壤氮磷钾养分利用效率的机制被引量:55
- 2015年
- 腐植酸来源广泛,富含多种官能团结构,是一种高分子有机酸性物质聚合体,具有改良土壤、提高作物养分利用率等作用。文章总结了腐植酸提高土壤氮磷钾养分有效性的机制,发现腐植酸能够与铵结合形成腐植酸铵,进而减少土壤或堆肥过程中活性氮素损失;腐植酸通过减少土壤磷素固定,增加其有效性;腐植酸与钾结合,形成腐植酸钾,增加土壤钾素利用率。腐植酸通过提高作物抗逆性、促进根系生长和改良土壤等间接作用,进而提高养分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
- 周爽其力莫格谭钧邢文军陈清
- 关键词:腐植酸土壤养分氮磷钾
- 长期施肥下我国水稻土基础地力变化趋势被引量:29
- 2015年
- 【目的】水田具有较好的水热稳定性,且基础地力对水稻产量的贡献大,所以水稻土基础地力高低是保证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指标。研究长期不同施肥下我国不同区域水稻土基础地力的变化态势及其特征不仅为水稻土的农业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还为评价和建立长期合理的施肥模式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不施肥处理(CK)的水稻产量表征其基础地力,以不施肥产量与常规施肥(施氮、磷、钾肥,NPK)产量的比值作为基础地力贡献率,分析了我国7个水稻连作或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下长期施肥稻田的基础地力和基础地力贡献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和特征,比较了不同地点及不同轮作方式的差异探讨了基础地力贡献率与水稻产量及其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长期不施肥水稻产量随时间的变化总体上较稳定,平均变化速率仅为-0.3 kg/(hm^2·a)。不同水稻土类型间差异大红壤水稻土基础地力易呈下降趋势而紫色水稻土较稳定。不同轮作方式上,晚稻和单季稻的不施肥产量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分别增加1.6和29.2 kg/(hm^2·a),而早稻不施肥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平均下降20.0kg/(hm^2·a)。同一区域的试验点,白沙(BS)和望城(WangC)不施肥的水稻产量逐年下降速率最大,下降值达47~82kg/(hm^2·a);而南昌(NC)的早晚稻、武昌(WuC)和遂宁(SN)的单季稻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上升速率达44~81 kg/(hm^2·a)。水稻多年(>20年)平均基础地力贡献率较高(各地变化幅度42%~68%,平均值为59.7%)其中早稻、晚稻和单季稻分别为55.1%、67.1%和54.9%。基础地力贡献率与不施肥的产量可持续性指数(SYI)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655,n=13)。7个试验点的多年施肥处理水稻平均产量为5100 kg/hm^2,显著高于不施肥产量(2911 kg/hm^2),多年施肥措施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为40.3%。【结论】长期不施肥晚稻和单季稻产量稳定或有上升趋�
- 李忠芳张水清李慧孙楠逄焕成娄翼来徐明岗
- 关键词:长期施肥基础地力
- 东北地区三种典型土壤磷组分的^(31)P核磁共振研究及其与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关系被引量:7
- 2013年
- 应用液体31P核磁共振(31P NMR)技术对东北地区三种典型土壤--棕壤、黑土和褐土的磷组分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与土壤磷酸单酯酶和二酯酶活性的关系。结果发现:棕壤和黑土中正磷酸盐和磷酸单酯各自约占土壤全磷的一半,褐土中主要的磷组分为正磷酸盐,单酯仅占总磷的18%;棕壤和黑土中焦磷酸盐含量较高,褐土中未鉴定到焦磷酸盐;褐土的石灰性性质是导致其正磷酸盐占主导地位、单酯含量少且没有发现焦磷酸盐的原因。三种土壤均鉴定出含有肌醇六磷酸盐(植酸盐),其中棕壤和褐土含有myo-植酸盐和一种未知植酸盐而黑土则含有scyllo-植酸盐。土壤磷酸酶活性的结果表明,黑土磷酸单酯酶活性和二酯酶活性均高于棕壤和褐土。土壤中正磷酸盐及磷酸单酯含量与土壤磷酸单酯酶和二酯酶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 张广娜陈振华陈利军武志杰魏锴张艾明张玉兰
- 关键词:磷酸单酯植酸盐褐土
- 粉垄耕作后效对夏玉米群体微环境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6年
- 为了探究耕作方式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中玉米群体内微环境因子的改善情况,研究了小麦季粉垄深松对小麦—玉米轮作种植制度下玉米群体内微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季,与旋耕(CK,小麦季)相比,粉垄耕作(FL1:20~30 cm,FL2:30~40 cm,小麦季)能够有效降低土壤温度,FL1和FL2处理的土壤温度比CK低1~2℃(P≤0.05或P≤0.01),FL1显著低于FL2;能提高土壤湿度,FL1,FL2处理高于CK(P≤0.01),FL1极显著高于FL2;能降低群体内温度,大喇叭口期,FL1(29.94℃),FL2(30.73℃)均低于CK(33.41℃)(P≤0.01),分别低3.47,2.68℃,FL1FL2(P≤0.01);灌浆期,FL1(62.96%)显著高于FL2(61.82%),CK(61.73%)。改善群体内CO2浓度,玉米大喇叭口期,FL1和FL2处理均高于CK(P≤0.01),分别高出81.33,52.50 mg/kg,FL1〉FL2(P≤0.05);灌浆期,FL1和FL2均低于CK,分别低15.67,18.33 mg/kg,FL1〉FL2。粉垄耕作(小麦季)能够提高下茬玉米的籽粒产量。
- 聂胜委张玉亭汤丰收张巧萍何宁郭庆王洪庆韦本辉
- 关键词:后效夏玉米微环境
- 中微量元素对马铃薯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被引量:17
- 2013年
- 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在常规施肥基础上施用中微量元素对绥中地区马铃薯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中微量元素植株生长势强,产量增加。其中以镁肥和钙肥效果较好,较常规施肥增产9.2%和10.2%,施用硼肥和锌肥增产效果不显著。同时镁肥和钙肥处理的马铃薯商品率较高,分别为88.95%和89.50%,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高出3.25%和3.89%。增施镁肥和钙肥,马铃薯对氮素的吸收较常规施肥增加8%。增施镁肥马铃薯吸钾量较常规施肥降低了3.59%,而钙肥对钾的吸收影响较小。增施镁肥马铃薯对磷的吸收较常规施肥增加了8.33%,但施钙肥后马铃薯对磷素的吸收量减少。施用硼肥和锌肥对马铃薯吸收氮磷钾没有明显的影响。
- 王秀娟娄春荣董环牛世伟隋世江
- 关键词:马铃薯中微量元素养分吸收
- 腐植酸钾生产工艺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被引量:9
- 2016年
- 腐植酸钾是以泥炭、褐煤或风化煤等为原料的腐植酸结构中的酸性基团与氢氧化钾反应而生成的,主要包括干法工艺制成的腐植酸钾和湿法工艺制成的腐植酸钾,是一种新型钾肥来源。概要了两种腐植酸钾的生产工艺及其在新型肥料生产中的应用,干法工艺生产的腐植酸钾可广泛用于复合微生物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等基肥生产,而湿法工艺生产的水溶性腐植酸钾是水溶性肥料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钾素原料。腐植酸钾作为新型钾肥在改良土壤、刺激作物根系发育、防止钾素固定以及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周爽倪志强张卫红谭钧邢文军李健鹏陈清
- 关键词:腐植酸钾新型肥料干法工艺湿法工艺
- 综合指数法定量评价玉米氮肥施用综合效应被引量:6
- 2016年
- 针对传统农业技术措施的评价方法难以兼顾产量、品质、环境和资源成本等多因素的现状,采用戒上型隶属函数确定考核指标的隶属度值,采用相关分析法确定考核指标的权重系数,应用综合指数法定量、定性地对以氮肥施用综合效应为例的农业技术措施评价方法做了初步探讨。数据基于3年定位试验,研究不施氮肥、农民传统施氮、比传统施氮减氮20%的优化施肥、减氮20%配合秸秆还田、减氮20%施用包膜尿素对耕型壤质草甸土区玉米年际产量、土壤养分综合指数、肥料利用率、氮收获指数、氧化亚氮季节排放总量的影响。考核指标根据本试验设计的主要研究目的而选取。试验结果显示:减氮20%施用包膜尿素处理和减氮20%配合秸秆还田处理的综合评价指数分别比优化施肥处理高出37.0%和30.1%,比农民习惯施肥处理高出了33.2%和27.5%。根据试验技术措施的综合指数定量评价,建议推广比农民习惯施肥量减少氮量20%的包膜尿素一次性施入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
- 刘慧颖牛世伟董环
- 关键词:综合指数法氮肥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