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09276102D-46)

作品数:17 被引量:53H指数:7
相关作者:杨新明孟宪勇王耀一阴彦林胡振顺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河北北方学院河北省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卫生厅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7篇带蒂
  • 17篇带蒂筋膜瓣
  • 17篇筋膜
  • 17篇筋膜瓣
  • 15篇缺损
  • 15篇骨缺损
  • 9篇自体
  • 8篇自体红骨髓
  • 8篇组织工程骨
  • 8篇红骨髓
  • 5篇修复骨缺损
  • 5篇血管
  • 5篇血管化
  • 5篇骨修复
  • 4篇骨髓
  • 4篇骨再生
  • 3篇缺损修复
  • 3篇骨缺损修复
  • 3篇非细胞型
  • 3篇复合体

机构

  • 17篇河北北方学院...
  • 12篇河北北方学院
  • 5篇河北省儿童医...
  • 4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作者

  • 17篇杨新明
  • 15篇孟宪勇
  • 12篇王耀一
  • 10篇胡振顺
  • 10篇阴彦林
  • 6篇张瑛
  • 5篇石蔚
  • 5篇张军威
  • 5篇赵御森
  • 5篇杜雅坤
  • 4篇张磊
  • 4篇张培楠
  • 3篇王海波
  • 2篇彭阿钦
  • 2篇白瑞
  • 2篇齐志民
  • 1篇王燕波
  • 1篇刘肃
  • 1篇苏峰
  • 1篇牛春雨

传媒

  • 2篇中国综合临床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河北北方学院...
  • 2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华航海医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损伤与修...

年份

  • 2篇2013
  • 4篇2012
  • 7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以带蒂筋膜瓣为膜诱导促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及骨再生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研究以带蒂筋膜瓣为膜诱导促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及骨再生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2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右侧桡骨造骨缺损模型,取自体红骨髓与含骨形成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混合成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复合体。分为2组,对照组12只,仅植入复合物;实验组12只,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在骨缺损邻近制备一个带有无名血管蒂所属毛细血管网的筋膜瓣,使其包裹组织工程复合体并充填骨缺损。在一定时间内进行x线检查和吸光度比测量、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和交界区血管图像分析。定量变量组间所得数据比较,采用SPSS11.5软件行方差分析以及t检验。结果筋膜瓣机械性地阻碍了纤维结缔组织和周围软组织进入骨缺损部位,保持骨缺损部位有相对稳定的环境;膜下间隙空间本身及充填物的形状和量对骨再生的形状和量起决定作用;在构建组织工程化骨的同时建立其血液供应,2组术后4周的吸光度值[对照组(0.732±0.021)与实验组(0.651±0.01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时间点(术后4、8、12、16周)的骨小梁面积占修复区面积的比值1对照组为(2.32±2.57)%、(8.37±3.52)%、(28.57±2.98)%、(47.24±3.42)%,实验组分别为(19.37±3.52)%、(30.24±3.42)%、(58.76±4.62)%、(88.72±5,84)%]和骨修复交界区单位面积内血管再生面积[对照组为(5.04±1.62)%、(10.37±2.96)%、(18.20±2.12)%、(17.82±2.74)%,实验组为(17.53±2.86)%、(35.24±1.13)%、(48.76±4.62)%、(57.72±5.8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说明无论植入物内部血管的长入、骨小梁及软骨组织形成的数量和速度,还是成
杨新明石蔚杜雅坤牛春雨孟宪勇阴彦林李化光
关键词:骨缺损带蒂筋膜瓣
带蒂筋膜瓣的稳定性对其促超临界骨缺损成骨作用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利用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将带蒂筋膜瓣作为膜引导材料,研究带蒂筋膜瓣的稳定性提高后对其促超临界骨缺损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双侧尺骨中段连同骨膜1 cm骨缺损模型,将自体红骨髓接种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上制备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并植入双侧骨缺损区,左侧采用单纯带蒂筋膜瓣包裹,设为对照组,右侧采用带蒂筋膜瓣包裹后行微型钛板内固定术,设为实验组。术后对实验动物进行一般情况观察,并在第4、8、12、16周后进行标本大体观察,尺骨X射线检查,修复区组织学检查及骨形态计量分析,并在12、16周行生物力学测定分析。结果实验组一般情况表现优于对照组;大体观察示实验组外骨痂形成的量及速度优于对照组;X射线检查结果示实验组强于对照组;修复区组织学检查新生骨结构形成的数量和速度实验组优于对照组。术后4、8、12、16周新生骨小梁面积占修复总面积比值及两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测定分析显示,术后12、16周两组间比较及同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膜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后,膜下空间及植骨区得到更好的维持,有利于超临界骨缺损的修复。
王海波杨新明赵御森
关键词:带蒂筋膜瓣组织工程骨
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红骨髓复合体修复骨缺损的疗效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通过与病灶清除植入自体红骨髓(ARBM)复合体进行比较,探讨病灶清除植入带蒂筋膜瓣包裹ARBM复合体治疗四肢创伤后低毒力感染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42例四肢创伤后低毒力感染性骨缺损患者分为A、B两组,A组20例患者病灶清除植入ARBM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复合体,B组22例患者采用病灶清除在骨缺损邻近制备一个带蒂筋膜瓣,使其包裹复合体并充填骨缺损。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部分患者做组织学和细菌学检查,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12、18个月的血常规、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x线片量化评分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4.3个月。术后A组5例、B组1例患者原伤口有窦道形成且有炎性分泌物,术后10个月再次行病灶清除植入带蒂筋膜瓣包裹的ARBM复合体,随访12个月效果良好。两组其他患者伤口愈合好且无炎性窦道形成。A组5例患者原病变区骨断端之间仍有纤维结缔组织相连,骨髓腔未通,有炎性细胞浸润;B组6例患者组织学显示原筋膜瓣形成类似骨膜样纤维组织,新骨中散在少量软骨,骨髓腔再通,无炎性细胞浸润,细菌学检查阴性。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血常规、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x线量化评分及不同部位骨折愈合时间比较,B组明显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植入ARBM复合体治疗低毒力感染性骨缺损比较,病灶清除植入带蒂筋膜瓣包裹ARBM复合体,抗感染的能力更强,在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方面有显著优势。
杨新明孟宪勇张瑛王耀一胡振顺阴彦林张军威张培楠赵御森王海波
关键词:骨髓
量化比较带蒂筋膜瓣促血管化成骨与膜诱导成骨作用及成骨效果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通过量化指标测定,明确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接种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在修复骨缺损各时间段中的主要作用及成骨效果,为临床干预骨缺损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制作动物骨缺损模型及带蒂筋膜瓣,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为单纯植入对照组,B组为无蒂筋膜瓣对照组,C组为带蒂筋膜瓣实验组,在第4、8、12、16周进行骨修复区吸光度比测量、骨形态计量分析、交界区和中心区血管图像计量分析,第8、12、16周同时进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腋动脉注入墨汁检查及生物力学测定分析。结果第4、8周时,C组与A组、B组相比较其骨修复区吸光度比值、新生骨小梁面积、再生血管面积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摄取比值明显增多,生物力学强度增加,各项量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早期骨修复过程中血管体积增多对成骨作用是有利的;第12、16周时,三组骨修复区吸光度比测量、新生骨小梁面积和生物力学强度逐渐明显增加,C组仍大于A组、B组,但各组再生血管面积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摄取比值较第8周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成熟骨组织量的增多,血管化作用逐渐减弱,后期膜诱导成骨作用显著。结论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BMSC接种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具有构建血管化和膜诱导组织再生双重作用,早期促血管化成骨作用占主导地位,并有助于膜诱导成骨作用,后期膜诱导成骨作用为主,促血管化成骨作用消失,临床适时干预治疗对骨缺损修复有极好作用。
杨新明张瑛张磊孟宪勇王耀一胡振顺阴彦林石蔚杜雅坤张军威张培楠赵御森
关键词:外科皮瓣筋膜骨再生
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红骨髓接种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2
2009年
目的研究带蒂筋膜瓣作膜诱导技术,将自体红骨髓(autologous red bone marrow,ARBM)接种的组织工程骨血管化,作为膜内充填物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4~5月龄新西兰大白兔32只,雌雄不限,体重2.0~2.5kg,制备双侧桡骨2cm长骨-骨膜完全缺损模型。将ARBM接种于含BMP的骨诱导活性材料制备组织工程骨。将模型左侧设为对照组(A组),仅植入自体组织工程骨;右侧为实验组(B组),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在骨缺损邻近制备一5cm×3cm的带无名血管蒂的毛细血管网筋膜瓣,包裹自体组织工程骨充填骨缺损。术后4、8、12、16周行X线检查和吸光度(A)值比测量、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观察、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和交界区血管图像分析。结果X线片、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观察显示,植入物内部血管的长入、骨小梁及软骨组织形成的数量和速度、成熟骨结构的形成、骨干结构的重塑、骨髓腔的再通、植入物的吸收降解,B组均明显优于A组。A值比测量显示,术后8、12、16周两组间比较及同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12、16周新生骨小梁面积占修复总面积比值两组间比较,以及B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骨修复交界区单位面积内血管再生面积B组明显多于A组(P<0.05)。结论带蒂筋膜瓣包裹ARBM接种的组织工程骨,具有构建血管化和膜诱导骨组织再生双重作用,对骨缺损有较好的修复作用。
杨新明石蔚杜雅坤孟宪勇阴彦林
关键词:骨缺损带蒂筋膜瓣自体红骨髓血管化组织工程骨
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红骨髓组织工程复合体修复四肢大段骨缺损临床研究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研究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红骨髓组织工程复合体修复四肢大段骨缺损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四肢大段骨缺损患者19例,其中良性骨肿瘤3例、开放性骨折6例、骨折术后低毒性骨感染10例,取自体红骨髓与含骨形成蛋白(BMP)的骨诱导活性材料(OAM)复合成组织工程骨,在骨缺损邻近部位制备一个带有无名血管蒂所属毛细血管网的筋膜瓣,使其包裹组织工程骨并充填骨缺损,在一定时间内进行X线检查。结果19例患者均完成术后1、3、6、10、12、18个月随访,其中经X线检查6个月实现植入组织工程骨完全吸收替代3例,10个月完全吸收替代6例,12个月完全吸收替代9例,18个月完全吸收替代1例。所有病例未出现骨感染和骨吸收情况,均实现骨缺损区域的骨再生和骨塑形。结论带蒂筋膜瓣包裹自体红骨髓组织工程复合体具有膜诱导骨再生和血管化双重作用,对修复大段骨缺损是可行的,在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提高成骨的质和量等方面有显著疗效。
杨新明孟宪勇王耀一阴彦林胡振顺王燕波张军威张培楠刘肃
关键词:骨髓骨移植
高压氧辅助带蒂筋膜瓣为膜诱导骨修复兔尺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 研究高压氧辅助带蒂筋膜瓣为膜诱导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研究对象为2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左侧尺骨造骨缺损模型.取白体红骨髓与含BMP的骨诱导活性材料混合成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在骨缺损邻近制备一个带有无名血管蒂所属毛细血管网的筋膜瓣,使其包裹组织工程骨并充填骨缺损,术后将造模兔按数字随机表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与实验组(B组)各12只,A组术后呼吸常压空气,B组术后高压氧治疗,术后4、8、12周进行X线检查、大体形态观察、组织学检查、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和交界区血管图像分析.结果 X线片、大体形态观察和组织学切片多种方法,检测2组各时间段同一时间点植入物内部血管的长入、骨小梁及软骨组织形成的数量和速度,成熟骨结构的形成、骨干结构的重塑、骨髓腔的再通、植入物的吸收降解,并对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发现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体内成骨的能力和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明显优于A组.交界区血管图像分析仪动态测量2组各时间段同一时间点单位面积内血管的数量及质量,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较A组有明显的优势,提示高压氧对组织工程骨构建血管化进程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 高压氧辅助带蒂筋膜瓣为膜诱导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修复骨缺损,具有促进膜诱导骨再生和血管化双重作用,对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提高成骨的质和量有显著效果.
杨新明石蔚杜雅坤张磊孟宪勇王耀一胡振顺
关键词:高压氧骨缺损动物模型带蒂筋膜瓣血管化
以带蒂筋膜瓣为MGBR屏障膜的促成骨作用及作用方式
2011年
目的研究带蒂筋膜瓣为引导性骨再生技术屏障膜的促成骨作用及其作用方式.方法 5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尺骨造2cm骨缺损模型,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在骨缺损邻近制备一个带有无名血管蒂所属毛细血管网的筋膜瓣(带蒂筋膜瓣),使其包裹由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构建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并充填骨缺损,A组为单纯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组(对照组),B组为带蒂筋膜瓣包裹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组(实验组),术后第4、8、12、16周进行骨修复区X射线检查、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骨形态计量分析,第8、12、16周进行生物力学测定分析.结果 X线片、骨形态计量分析,植入物内部骨小梁及软骨组织形成的数量和速度、成熟骨结构的形成、骨干结构的重塑、骨髓腔的再通、植入物的吸收降解,B组均明显优于A组.术后4、8、12、16周新生骨小梁面积占修复总面积比值比较,以及B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测定分析显示,术后8、12、16周两组间比较及同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带蒂筋膜瓣为引导性骨再生技术屏障膜具有明显促成骨作用,其促成骨作用具有明显的引导骨再生作用特点.
胡振顺杨新明王耀一孟宪勇张瑛阴彦林
关键词:骨缺损带蒂筋膜瓣组织工程骨
血管化与膜引导在带蒂筋膜瓣促组织工程复合体修复骨缺损中的作用比较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 利用组织工程方法结合显微外科技术在动物体内构建兼有血管化与膜引导作用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复合物,通过与单纯采用膜引导性骨再生技术构建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复合物修复动物体内大段骨缺损的对比研究,观察带蒂筋膜瓣包裹法及单纯生物膜包裹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对骨缺,损修复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24只5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双侧尺骨中段连同骨膜1 cm骨缺损模型,自体红骨髓(ARBM)接种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骨诱导活性材料(OAM)制备组织工程骨.将制成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复合物植入骨缺损区,右侧采用单纯可吸收生物膜包裹(生物膜组),左侧采用带血运深筋膜瓣包裹(筋膜瓣组).各组在4、8、12、16周后进行X线检查、吸光度比测量、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并在12周行生物力学检测,将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用以比较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X线片、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观察显示,植入物内部血管的长入、骨小梁及软骨组织形成的数量和速度、成熟骨结构的形成、骨干结构的重塑、骨髓腔的再通、植入物的吸收降解,筋膜瓣组均明显优于生物膜组.术后4、8、12、16周的骨小梁面积占修复区面积比值筋膜瓣组为(20.35±2.41)%、(40.21±1.97)%、(66.67±3.44)%、(86.47±3.99)%,生物膜组为(7.46±2.64)%、(20.66±2.28)%、(40.22±1.84)%、(58.18±1.79)%;吸光度值筋膜瓣组为0.636±0.012、0.596±0.062、0.552±0.009、0.451±0.008,生物膜组为0.742±0.032、0.713±0.022、0.655±0.018、0.606±0.015;骨修复交界区单位面积内血管再生面积筋膜瓣组为(18.75 ±2.09)%、(37.41±3.22)%、(53.06±2.18)%、(36.72±4.73)%,生物膜组为(5.34±1.17)%、(9.48±2.%)%、(22.43±2.21)%、(26.27±3.14)%;术后12周生物力学测定筋膜瓣组为26.62±3.
孟宪勇杨新明彭阿钦苏峰
关键词:骨缺损带蒂筋膜瓣膜引导组织再生自体红骨髓
带蒂筋膜瓣促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及其对成骨作用影响的动态组织学观察
2012年
目的通过对带蒂筋膜瓣在修复骨缺损时促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及其对成骨作用影响的动态组织学观察,论证带蒂筋膜瓣具有较好的促血管化成骨作用.方法制作动物骨缺损模型及带蒂筋膜瓣,随机分为A、B、C、D四组,对照组:A组单纯植入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B组为无蒂筋膜瓣包裹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C组为无蒂筋膜瓣包裹的复合VEGF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实验组:D组带蒂筋膜瓣包裹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术后第4、8、12、16周进行骨缺损修复区组织学观察、再生血管图像计量分析、新生骨形态计量分析.结果术后第4、8、12、16周组织学观察,骨修复区新生骨的形成、骨干结构的重塑、骨髓腔的再通、植入物的吸收降解,D组明显优于A、B、C三组.血管图像计量分析及骨形态计量分析显示,除第4周D、C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余各时间段D组明显优于A、B、C三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各组前后时间段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带蒂筋膜瓣早期具有明显的促血管化作用,并显著增强中后期的成骨作用,缩短骨修复时间.
王耀一杨新明胡振顺孟宪勇张瑛阴彦林张军威
关键词:骨缺损修复带蒂筋膜瓣组织工程骨组织学观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