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5CB422207)

作品数:47 被引量:958H指数:17
相关作者:江洪余树全李巍杨胜天郭培培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环境科学与工...
  • 18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天文地球
  • 2篇医药卫生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3篇酸雨
  • 7篇亚热带
  • 7篇土壤
  • 5篇模拟酸雨
  • 4篇凋落
  • 4篇凋落物
  • 4篇凋落物分解
  • 4篇遥感
  • 4篇水分
  • 4篇胁迫
  • 4篇环境影响
  • 4篇环境影响评价
  • 4篇规划环境
  • 4篇规划环境影响
  • 4篇规划环境影响...
  • 3篇蒸散
  • 3篇蒸散发
  • 3篇植被
  • 3篇植物
  • 3篇酸雨胁迫

机构

  • 2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6篇南京大学
  • 15篇浙江林学院
  • 5篇西南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 3篇河南科技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吉林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交通部公路科...
  • 2篇中国科学院城...
  • 2篇中国气象局广...
  • 2篇国家林业局
  • 2篇浙江农林大学
  • 1篇环境保护部南...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环境监测...

作者

  • 17篇江洪
  • 12篇余树全
  • 11篇李巍
  • 6篇杨胜天
  • 4篇窦荣鹏
  • 4篇马元丹
  • 4篇郭培培
  • 4篇周国模
  • 4篇王玉娟
  • 3篇刘艳菊
  • 3篇李振华
  • 3篇王彦辉
  • 3篇侯锦湘
  • 3篇李志勇
  • 3篇田雷
  • 3篇李佳
  • 3篇温志群
  • 3篇王彬
  • 3篇张远航
  • 3篇金清

传媒

  • 6篇中国环境科学
  • 5篇生态学报
  • 3篇植物生态学报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地理研究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电力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林业科学研究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2
  • 4篇2011
  • 12篇2010
  • 21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州市大气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因子的观测研究被引量:17
2009年
利用环境湿度的日变化,对广州市大气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因子进行了观测研究.基于反向轨迹模型HYSPLIT,将2006年7月到达广州市区的气溶胶分为海洋型、海洋/城市混合型、城市型3个类型.整个观测期间,海洋型、海洋/城市混合型、城市型气溶胶的散射吸湿增长因子f(RH=80%)的平均值分别为2.68±0.59、2.29±0.28、2.04±0.28.经验公式f(RH)=1+a(RH/100)b能够较好地拟合3种类型的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因子,海洋型、海洋城市混合型、城市型气溶胶的散射吸湿增长因子的拟合经验参数a分别为4.92、3.26、2.06,经验参数b分别为5.04、3.85、3.60.
刘新罡张远航
关键词:大气气溶胶
贵州地区酸雨作用下典型森林植被冠层淋溶规律研究被引量:11
2010年
选择贵州龙里生态园为研究区域,对当地马尾松林和针阔混交林2种典型植被的冠层穿透水化学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了酸雨作用下植被的冠层淋溶规律.对2007年6月~2008年11月的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酸雨经过森林冠层后,pH值明显升高,针阔混交林对酸雨的缓冲性能优于马尾松林.在常年酸沉降作用下,2种冠层对NH4+具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对NO3-也有一定的吸收,对当地土壤酸化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通过雨量加权计算,研究区森林冠层析出量最大是Mg2+、K+、Ca2+等营养元素离子,长期的酸雨影响易造成森林营养亏损.
李佳李巍侯锦湘高芳
关键词:酸雨淋溶
基于观测的大气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因子模型研究——以2006 CAREBeijing加强观测为例被引量:13
2009年
在2006年北京加强观测期间,以颗粒物-液体转换采集系统(PILS)测量的气溶胶各可溶性离子组分的质量浓度、颗粒物分级采样器(MOUDI)测量的各可溶性离子组分及有机碳(OC)、碳黑(EC)的分级质量谱分布为基础,对离子组分的可能存在形态进行判断,计算了化学组分质量浓度及各化学物种的粒径数谱浓度;利用Mie模型及各化学物种的密度、折射率、吸湿粒径增长因子等参数计算得到外混、内混的粒子群在干燥状态、不同相对湿度下的散射系数,最终计算得到不同化学组分外混、内混状态下的散射吸湿增长因子;将模型模拟的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因子与观测得到的该因子进行对比,发现模拟值与观测值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吻合,实现了该因子的闭合实验.
刘新罡张远航
关键词:大气气溶胶
景观生态学方法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以大连森林公园东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例被引量:22
2009年
在综合考虑各种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景观格局、景观功能、景观受胁迫性等3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开展规划实施的景观生态影响综合评价.利用计算机模型模拟各种规划替代方案的景观格局动态,并通过分析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实现对规划替代方案的比选,建立起规划环评中景观生态学方法应用的技术框架,进而应用于大连森林公园东区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规划的实施有利于区域景观格局和功能的改善,但会导致人类对景观干扰和胁迫加重.采用以旅游经济为主导型方案(替代方案1),景观破碎化趋势明显;以生态优先主导型方案(替代方案2),景观向整合集约化趋势发展.
李巍谢德嫦张杰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方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评中大气污染物控制总量空间分配及其动态优化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为了在规划层面具体落实节能减排任务要求,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保护,基于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思想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要求,构建了大气污染物控制总量空间分配模式,同时利用"总量累积利用率"和"大气污染物控制总量增值"两种方法动态分析了各种规划替代方案作用下大气污染物控制总量的利用水平和效果。最后将该分配模式和动态分析方法应用于国家环境保护部规划环评试点项目之一的鄂尔多斯市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环评中,系统分析和评价了规划规模、结构和布局的环境合理性,并提出了先进生产工艺水平下的产能优化调整建议。
李巍刘艳菊刘雯
关键词:环境科学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应用遥感技术研究贵州春季蒸散发空间分异规律被引量:10
2008年
蒸散发量的估算对于灌溉策略、蓄水流失、水分平衡计算、径流预测和气象气候研究等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遥感(RS)和地理信息技术(GIS)的发展实现了蒸散发量的空间分布估算。利用1 km分辨率的MODIS影像数据反演的下垫面参数(如地表温度、反照率等)数据、日值的气象数据的空间插值结果数据及高程数据等基础信息数据,以贵州省典型喀斯特环境为研究区域,利用Penman-monteith蒸散发模型,在面的尺度上估算连续2个月的日值蒸散发量,定量描述蒸散发量的转化过程。通过蒸散发与相关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出贵州省影响蒸散发量时间动态、空间分布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和限制因子,进一步探索典型喀斯特生态环境的贵州省蒸散发量的变化规律。
田雷杨胜天王玉娟
关键词:蒸散发遥感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研究被引量:14
2009年
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是协调区域发展与大气环境保护的关系,落实节能减排政策的重要方法。通过剖析区域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筛选出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指标,建立了具体的分析程序和方法,并应用于广州市南沙地区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表明,南沙区现状理想环境容量仍有剩余,但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略有超标,这与外源影响大有关。规划期间,重点项目钢铁基地和石化基地建成后南沙区大气环境承载力不足,建议对其规模结构进行调整。
刘艳菊李巍郝芳华
关键词:环境工程
A Closure Study of Aerosol Hygroscopic Growth Factor during the 2006 Pearl River Delta Campaign被引量:3
2010年
Measurements of aerosol physical, chemical and optical parameters were carried out in Guangzhou, China from 1 July to 31 July 2006 during the Pearl River Delta Campaign. The dry aerosol scattering coefficient was measured using an integrating nephelometer and the aerosol scattering coefficient for wet conditions was determined by subtracting the sum of the aerosol absorption coefficient, gas scattering coefficient and gas absorption coefficient from the atmospheric extinction coefficient. Following this, the aerosol hygroscopic growth factor, f(RH), was calculated as the ratio of wet and dry aerosol scattering coefficients. Measurements of size-resolved chemical composition, relative humidity (RH), and published functio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ticl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water uptake were likewise used to find the aerosol scattering coe?cients in wet and dry conditions using Mie theory for internally- or externally-mixed particle species [(NH_4)_2SO_4, NH_4NO_3, NaCl, POM, EC and residue]. Closure was obtained by comparing the measured f(RH) values from the nephelometer and other in situ optical instruments with those computed from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thermodynamics.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can represent the observed f(RH) and is appropriate for use as a component in other higher-order models.
刘新罡张远航温梦婷王京丽Jinsang JUNG张士煜胡敏曾立民Young Joon KIM
利用MERIS产品数据反演太湖叶绿素a浓度研究被引量:11
2009年
第三代水色传感器MERIS的荧光通道的合理设置为荧光遥感法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利用MERIS数据、同步地面光谱和水质监测数据,分别通过基线荧光高度(FLH)、归一化荧光高度(NFH)和最大叶绿素指数(MCI)建立了太湖叶绿素a浓度的荧光遥感估算模型。结果表明:MERIS荧光参数中最大叶绿素指数(MCI)较基线荧光高度(FLH)更适合太湖水体叶绿素a浓度的反演;归一化荧光高度(NFH)与实测叶绿素a浓度间的拟合效果最好。最后选取NFH进行MERIS荧光遥感模型的太湖叶绿素a浓度的反演,其结果客观地反映了太湖水体叶绿素a浓度的空间分布格局。
宋瑜宋晓东郭照冰周慧平江洪
关键词:叶绿素AMERIS太湖
珠江三角洲黑碳气溶胶及其辐射特性的观测研究被引量:129
2009年
大气气溶胶的气候效应和环境效应研究是当今国际科技界的热门研究话题.而气溶胶的辐射特征是评估气候变化的重要参数.对广州番禺大气成分站2004~2007年黑碳仪观测的黑碳浓度与吸收系数,浊度计观测的散射系数,以及导出的单次散射反照率进行了分析讨论.主要结果如下:使用黑碳仪观测黑碳浓度与吸收系数,必须与国际公认的仪器进行对比观测,对资料进行校准和订正,才能得到质量保证的资料序列.分析表明黑碳浓度月均值在3.1~14.8μg·m-3之间变化,4年来黑碳浓度逐年下降;每年年均值下降1μg·m-3左右,旱季浓度较高,多年平均为8.9μg·m-3,雨季浓度比较低,多年平均为8.0μg·m-3,月均值极大值出现在2004年12月份,月均值极小值出现在2007年7月份,黑碳浓度4年均值为8.4μg·m-3.计算的散射系数月均值在129~565Mm-1之间变化;吸收系数月均值在32~139Mm-1之间变化,单次散射反照率月均值在0.71~0.91之间变化,2004~2007年的年均值分别为0.80,0.82,0.79,0.84.使用3台黑碳仪,分别同步观测PM10,PM2.5,PM1中的黑碳,结果表明PM2.5占到PM10的大约90%;PM1占到PM2.5的大约68%;黑碳气溶胶主要存在于细粒子中.将相距8km的广州番禺大气成分站(海拔141m)与番禺气象局(海拔13m)在一年中的观测结果进行对比,两站黑碳浓度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居于山顶的大气成分站的黑碳浓度总是低于平原的番禺气象局,两站的年均值也相差近4μg·m-3,表明黑碳气溶胶在近地面浓度较高,在高度较高的大气成分站浓度较低.
吴兑毛节泰邓雪娇铁学熙张远航曾立民李菲谭浩波毕雪岩黄晓莹陈静邓涛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黑碳气溶胶散射系数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