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085484)

作品数:11 被引量:66H指数:5
相关作者:刘志宏王超宋健高翔高翔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吉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盆地
  • 4篇地层
  • 4篇地球化
  • 4篇地球化学
  • 4篇地质
  • 4篇生长地层
  • 3篇地质意义
  • 3篇定年
  • 3篇松辽盆地
  • 3篇年代学
  • 3篇锆石
  • 2篇地球化学特征
  • 2篇断陷
  • 2篇岩浆
  • 2篇期次
  • 2篇锆石U-PB...
  • 2篇华北板块北缘
  • 2篇化学特征
  • 2篇北缘
  • 2篇变形期次

机构

  • 12篇吉林大学
  • 7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吉林省水利水...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石化集团...
  • 1篇青海省地质调...

作者

  • 9篇刘志宏
  • 7篇宋健
  • 6篇王超
  • 5篇高翔
  • 3篇高翔
  • 2篇孙丰月
  • 2篇孙国胜
  • 2篇黄超义
  • 2篇敖冬
  • 2篇于赫楠
  • 2篇杜美艳
  • 2篇梅梅
  • 2篇刘善丽
  • 2篇吴相梅
  • 2篇孙珍军
  • 1篇林东成
  • 1篇陈旭
  • 1篇聂志阳
  • 1篇姚勇
  • 1篇贾卧

传媒

  • 5篇吉林大学学报...
  • 3篇岩石学报
  • 1篇世界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形成时间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4
2017年
大庆长垣位于松辽盆地北部一级构造单元中央坳陷区内,是松辽盆地中隆升幅度最高、规模最大的背斜,由于其含有十分丰富的油气资源,长期以来备受瞩目,但其形成时间一直存在很大争议。通过对大庆长垣二维、三维地震剖面解析,应用生长地层理论,厘定大庆长垣的形成时间,并探讨其地质意义。研究发现:大庆长垣呈近NNE走向,为一个与近NWW—SEE向挤压作用有关的大型背斜。大庆长垣背斜北部嫩江组—明水组(T_1-T_(02))、中部嫩江组四段—明水组(T_(05)-T_(02))、南部四方台组—明水组(T03-T02)自构造高部位向低部位厚度逐渐增大,为与大庆长垣背斜隆升相伴沉积的一套生长地层;下伏地层在大庆长垣背斜顶部、翼部及两侧向斜部位厚度基本相等,具有前生长地层特征。大庆长垣背斜自嫩江组沉积初期受到近NWW—SEE向挤压作用开始隆升,一直持续到明水组沉积末期,但大庆长垣背斜不同构造部位的隆升时间、隆升速率及隆升高度都有所不同。松辽盆地晚白垩世的挤压作用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对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成藏有很大的影响。
高翔刘志宏聂志阳姚勇贾卧王超宋健
关键词:生长地层地质意义松辽盆地
松辽盆地南部白垩纪-古近纪挤压构造的发现与盆地性质探讨被引量:6
2020年
松辽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东部,毗邻太平洋板块,是叠置于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晚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规模最大的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具有断、坳双重结构。自白垩纪以来,松辽盆地南部主要经历两期挤压作用:NW-SE向挤压作用发生在下白垩统营城组碎屑岩段-上白垩统泉头组沉积时期,挤压作用持续了18Myr;近E-W向挤压作用发生在四方台组-古近系沉积时期,挤压作用至少持续了39.1Myr。两期挤压作用都表现出东强西弱的特点,第二期挤压作用的变形强度远大于第一期,并且在明水组沉积晚期变形强度最大,这期挤压作用奠定了松辽盆地现今的构造格局。下白垩统营城组上部碎屑岩段-上白垩统泉头组和四方台组-古近系的沉积作用分别记录了第一期、第二期挤压作用形成的反转构造和断层相关褶皱的变形过程。上述构造在不同时期隆升速率与沉积速率之间的关系,控制了盆地的沉积范围、沉积地层的厚度和接触关系在空间上的变化。松辽盆地在上述两个构造演化阶段都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的陆内区域,盆地性质都应属于陆内挤压坳陷盆地。
刘志宏宋健刘希雯吴相梅吴相梅
关键词:断层相关褶皱生长地层盆地性质松辽盆地南部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变形特征及对地质演化的构造响应
蒙古-鄂霍次克构造体系和古太平洋构造体系在晚中生代影响的时空范围是当前地学界十分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作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广泛陆内伸展背景下形成的叠合盆地系统,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是研究蒙古-鄂霍次克构造体...
宋健
关键词:地质演化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
文献传递
东北东部虎林盆地的构造特征、成盆机制及敦—密断裂带北东段的形成时代被引量:11
2014年
虎林盆地位于黑龙江省东部,是叠置在佳木斯地块之上的中、新生代断陷-坳陷盆地,其构造变形可以划分为3个构造演化阶段:早白垩世为NW—SE向伸展作用阶段,主要形成一系列各自独立的NE向箕状断陷群;晚白垩世为NW—SE向挤压作用阶段,使部分早期控陷正断层发生反转,形成反转构造,虎林盆地转化为具有多个沉降中心的NE向挤压坳陷盆地群;古近纪—第四纪为NNW—SSE向挤压作用阶段,虎林盆地的构造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使部分早期控陷正断层发生反转作用形成大型反转构造,而且在七虎林河凹陷与中央隆起之间形成NEE向大型逆冲断层(敦—密断裂)和断层传播褶皱,它们共同控制了盆地的形成和沉积作用,虎林盆地转化为具有1个中央隆起和南、北2个坳陷的NEE向挤压坳陷型盆地。东北地区自白垩纪以来始终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大地构造背景,包括虎林盆地在内的东北东部盆地群的形成与伊泽纳奇板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敦—密断裂带总体上呈NE向展布,具有左行走滑的性质,在靠近虎林盆地的北东段转变为NEE向展布,断层的性质也转变为逆冲断层,敦—密断裂带北东段的逆冲作用很可能与该断裂带的NE向左行走滑作用在NEE向的转换挤压有关。敦—密断裂带自古近纪始新世—渐新世虎林期开始活动,一直持续活动到第四纪。
刘志宏梅梅高军义吴相梅黄超义林东成孙理难
关键词:变形期次逆冲推覆构造虎林盆地
夹皮沟片麻杂岩对吉林南部地区太古宙地壳演化的制约——来自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方面的证据被引量:3
2018年
吉林南部地区是华北克拉通北缘重要的太古宇出露区。为探讨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构造-岩浆热事件的性质及早前寒武地壳的形成与演化,选择吉林南部夹皮沟TTG片麻杂岩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这套岩石高Al(Al2O3=14.97%~16.28%),富Na(Na2O=3.73%~4.54%)、低Mg(MgO=1.96%~2.56%)且平均镁指数为43;富集LREE,亏损HREE,Eu异常并不明显;富集Sr(358×10^(-6)~1114×10^(-6))、Ba(613×10^(-6)~1200×10^(-6))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6.39×10^(-6)~11.2×10^(-6))、Ta(0.384×10^(-6)~0.679×10^(-6))等高场强元素;Yb(1.17×10^(-6)~1.89×10^(-6))和Y(9.93×10^(-6)~19.3×10^(-6))含量也很低,Sr/Y比值很高(36.0~57.7),以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残留相主要为石榴子石、角闪石和含Ti矿物,没有斜长石,属于高压型TTG岩类。LA-ICPMS锆石U-Pb结果表明其形成于~2509Ma,属于新太古代晚期的产物。结合以往TTG片麻岩类的地球化学研究及Nd模式年龄,这期岩浆事件可能代表古老地壳(~2.8Ga)的重熔。岩相学和锆石形态学研究表明研究区经历了多期变质作用,其中~2509Ma的高级变质事件与岩浆事件几乎同时,可能与地幔柱环境下的岩浆底侵作用有关。
宋健刘志宏王超高翔高翔
关键词:TTG
松辽盆地伏龙泉断陷构造特征及演化被引量:15
2015年
伏龙泉断陷是松辽盆地一级构造单元东南部隆起之上的二级构造单元,构造特征比较复杂。地震剖面解释表明,伏龙泉断陷自白垩纪以来主要经历了4个构造演化阶段:在火石岭组-营城组下部沉积时期为近EW向伸展作用阶段,形成以大型犁式正断层为控陷断层的近NS向箕状半地堑和滚动背斜;在营城组上部-泉头组中段沉积时期为近EW向挤压作用阶段,使早期控陷正断层发生反转作用而转化为逆断层,靠近控陷断层的西部边界由于断层上盘的逆冲而隆升,在凹陷中部形成NS向断层传播褶皱,在控陷断层下盘形成双重构造;在泉头组上段-嫩江组沉积时期为近NS向离散型走滑作用阶段,形成具有倾向滑移分量的走滑断层组合和负花状构造;在四方台组-新生界下部沉积时期为近EW向挤压作用阶段,使在早期控陷断层再次表现为上盘逆冲的特征,在断层上盘形成一大型反转背斜。松辽盆地伸展、挤压、走滑应力场的变化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角度、方向和速率的变化有关。
刘志宏孙理难王超高翔宋健黄超义梅梅
关键词:走滑构造生长地层松辽盆地
延边开山屯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对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时限的制约被引量:5
2016年
近年来古太平洋构造域的构造演化备受学者关注。本文报道的延边开山屯地区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体LAICP-MS U-Pb年龄表明其形成时间为早侏罗世早期(198±1Ma),所采样品可根据Zr/Hf值分为高Zr/Hf值组花岗闪长岩和低Zr/Hf值组石英闪长岩。高Zr/Hf值组花岗闪长岩起源深度浅,富集Rb、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贫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s),具壳源岩浆的特点。低Zr/Hf值组为壳源岩浆与来自深部的亏损地幔岩浆混合而成,岩石亏损Nb、Ta、Zr、Hf、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典型的弧型岩浆地球化学特征。岩体中存在细粒闪长质包体,镜下可见针柱状磷灰石。开山屯岩体属钙碱性系列岩石,结合前人资料,认为其与该地区同时代火成岩组成北-东向分布的早侏罗世活动大陆边缘型火成岩带,而位于该带西侧的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存在同时代弧后拉张带,两者构成典型的大陆弧与弧后拉张带模型,共同揭示了早侏罗世早期古太平洋板块对东北地区的俯冲作用。
王超刘志宏宋健高翔孙理难
关键词:石英闪长岩岩浆混合
小兴安岭北麓石林公园区钼钨矿化成矿地球化学特征及年代学被引量:3
2012年
小兴安岭北麓石林公园区钼钨矿化点是近年笔者所在团队在该区新发现的。在矿床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矿石矿物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定年和锆石LA-ICP-MS U-Pb定年及赋矿围岩花岗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碱长花岗岩加权平均年龄为(207±3.1)Ma,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加权平均年龄为(207.55±3.4)Ma。初步厘定该矿化发生在207 Ma左右,成岩成矿发生在印支晚期。花岗岩以高硅(w(SiO2)大于75%)、富碱(w(Na2O+K2O)为1.78%~8.58%)、低钙(w(CaO)小于0.3%)及高FeOT/MgO值(平均25.75%)为特征,并具有强Eu和不同程度的Ba、Sr、P和Ti等元素亏损,具有高分异A型花岗岩的成因属性。这一成果揭示了该区钼钨矿化与高分异A型花岗岩密切相关,是佳木斯板块和松嫩—张广才岭板块在印支晚期碰撞造山后伸展阶段花岗岩浆强烈分异作用的产物。
孙珍军孙丰月孙国胜于赫楠刘善丽杜美艳敖冬李超王春光
关键词:地球化学成岩成矿时代
伊春地区曙光村角闪辉长岩体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3
2013年
对曙光村角闪辉长岩主量、稀土和微量元素以及锆石LA-ICP-MS U-Pb进行测年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iO2平均质量分数为41.38%,具有明显的贫硅特点,明显贫碱,富Al,低K,Ti和P,镁值Mg#平均为40.99,低于原生岩浆范围(68-75),表明岩石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分异演化;稀土模式曲线向右缓倾,轻重稀土分馏程度低,δ(Eu)弱正异常,暗示存在斜长石较弱的堆晶作用;总体上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Sr和K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Nb和Zr中等亏损;锆石w(Th)/w(U)为0.66-1.48,且大多具有清晰的生长振荡环带,表明为岩浆锆石;测年结果为(215±2.0)Ma,说明曙光村角闪辉长岩为晚三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形成于太平洋板块俯冲背景下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碰撞后的伸展构造环境,地幔基性岩浆通过底侵作用,在上升过程中与地壳物质发生混染。
孙珍军孙丰月孙国胜于赫楠陈旭杜美艳敖冬刘善丽
关键词:角闪辉长岩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定年
吉林中部红旗岭北沟花岗岩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3
2017年
对华北板块北缘碰撞造山带东段吉林中部红旗岭北沟花岗岩岩体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和LA-ICP-MS U-Pb定年研究。锆石测年结果显示红旗岭北沟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263 Ma,形成于中二叠世晚期。北沟花岗岩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类,富集轻稀土(LREEs)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Cs、Ba、K和Sr),亏损重稀土(HREEs)和高场强元素(HFSEs,Nb、Ta和Ti),同时显示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为加厚镁铁质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花岗岩的侵位暗示了中二叠世晚期在吉林中部可能已经发生了华北板块北缘东段与松嫩地块的初始碰撞。
宋健刘志宏王超刘希雯保善斌李晓辉
关键词:碰撞造山带华北板块北缘锆石U-PB年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