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1102149C)
- 作品数:4 被引量:6H指数:2
- 相关作者:顾劲扬丁义涛张悦袁献温施晓雷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肝细胞共培养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 比较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与原代肝细胞构建共培养体系前后肝细胞内蛋白质表达谱的差异.方法 体外建立肝细胞与MSCS最适共培养体系.流式细胞仪分选共培养肝细胞),并设立肝细胞、MSCS单纯培养组作为对照.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后,将差异蛋白点进行胶内原位切割、酶解后,获得肽质指纹谱.并通过Western blot技术进一步验证.结果 经质谱鉴定出34个蛋白点,Western blot检测证实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因子(CFTR)、白细胞介素(IL)-6、人高迁移率族蛋白(HMG)-1变化水平与蛋白质组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这些功能蛋白的差异表达可能与MSCS和原代肝细胞体外共培养下肝细胞特异性功能改善、细胞生存时间延长、免疫调节存在必然联系.
- 顾劲扬施晓雷袁献温张悦肖江强丁义涛
- 关键词:猪肝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蛋白质组
- 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诊疗特点初探及文献回顾被引量:2
- 2013年
- 原发性肝癌为肝脏最常见的肿瘤,此外还有肝透明细胞癌、肝纤维板层癌、肝肉瘤、肝类癌等。其中肝原发性肉瘤起源于肝脏间叶组织,原因尚不确切,可源于肝内淋巴管、血管、胆管周围结缔组织、脓肿壁以及肝硬化再生结节等。可分为血管肉瘤、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脂肪肉瘤及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 吴星宇顾劲扬王俊段飞訾雪剑丁义涛
- 关键词: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肝硬化再生结节诊疗肝透明细胞癌周围结缔组织血管肉瘤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肝细胞耐受肝功能衰竭血清细胞毒性的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 探讨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共培养的肝细胞可耐受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的细胞毒性,以及共培养细胞对肝功能衰竭血清的肝功能支持作用.方法 收集慢性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n=18)及正常志愿者血清(n=18).建立猪肝细胞与BMSCs最适共培养体系.实验分为4组:肝功能衰竭血清单纯肝细胞培养组(Hep-F)、肝功能衰竭血清共培养组(Co-F)、正常人血清单纯肝细胞培养组(Hep-N)和正常人血清共培养组(Co-N).血清浓度依次为10%、20%、40%、60%、80%和100%.培养24 h后收集上清液检测白蛋白水平和肝细胞周期确定最合适的肝功能衰竭血清浓度.观察细胞生长状态、超微结构及细胞活力.分别检测60%浓度血清培养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乳酸脱氢酶(LDH)、谷氨酰胺(GLN)和胆碱酯酶(CHE)水平.更换为含10%胎牛血清的完全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收集Hep-FB、Co-FB、Hep-NB和Co-NB组上清液,重复检测SOD、LDH、GLN和CHE水平.结果 共培养组肝细胞在60%浓度的肝功能衰竭血清中贴壁数量最多,呈岛状聚集生长.肝细胞表达白蛋白水平最佳,G2~S期细胞比例升至32.08%,细胞内超微结构接近正常,细胞活力较对照组明显改善.Co-F组SOD、GLN和LDH水平与Co-N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CHE水平有所下降,但与Hep-F组比较显著提高.Co-FB组LDH、GLN、CHE活性较Hep-F组有显著改善.结论 与BMSCs共培养的肝细胞可耐受中高浓度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血清的细胞毒性,有效维持肝细胞功能.
- 顾劲扬施晓雷袁献温张悦肖江强丁义涛
- 关键词:肝细胞生物人工肝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
- 非肝细胞肝癌肝移植的研究进展
- 2014年
- 过去20年里,在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中经典原位肝移植(0LT)取得了重要进展。尽管OLT治疗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早期效果差强人意,但随着新辅助放化疗方案以及对手术指征的严格把握,目前,OLT作为肝细胞肝癌(HCC)的有效治疗手段已被广泛接受。当前,OLT治疗HCC的适应证在不断扩大,并延伸至一些并不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
- 顾劲扬何静丁义涛
- 关键词:经典原位肝移植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OLT手术指征化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