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ZDl62)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王小盾张长彬更多>>
相关机构:温州大学扬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学
  • 2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篇渊源
  • 1篇中古
  • 1篇圣德太子
  • 1篇天王
  • 1篇文化
  • 1篇文化传播
  • 1篇文人
  • 1篇文人词
  • 1篇文学
  • 1篇写本
  • 1篇礼乐
  • 1篇礼乐制度
  • 1篇乐舞
  • 1篇假面
  • 1篇歌舞
  • 1篇歌舞戏
  • 1篇宫廷
  • 1篇《云谣集》
  • 1篇层级
  • 1篇成书

机构

  • 4篇温州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作者

  • 2篇王小盾
  • 1篇张长彬

传媒

  • 1篇文艺研究
  • 1篇文学评论
  • 1篇西北师大学报...
  • 1篇北京舞蹈学院...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论朝鲜半岛词文学的产生被引量:2
2019年
进行词文学创作,对朝鲜半岛人来说,意味着对一种较难掌握的外来文学体裁的适应。从现有资料看,主要有两个事件影响了这种适应过程:一是宋、丽之间的文人交往和典籍交流,二是"唐乐"歌辞的东传。"唐乐"歌辞是以词曲同体的方式从中国传入的,代表了一种移植性的文化交流方式;高丽文人词则是长期接触和学习的结果,代表了一种渐进性的文化交流方式。后者是朝鲜半岛产生词文学的主流方式,至晚始于高丽宣宗王运(1084—1094在位)之时。经验证明,只有辨明文学事物同音乐事物的联系与区别,辨明词作品内容要素和形式要素(曲调)的文化内涵,才能正确认识朝鲜半岛词文学的产生过程。而建立这一认识,则有助于建立关于古代东方文学的文化层级性的深刻理解。
王小盾
关键词:文人词文化传播
《云谣集》写本斯1441、伯2838新议被引量:5
2014年
敦煌写本斯1441、伯2838的核心文书首先是斋文,其次是抄在正面的《励忠节抄》与会计文书;而《云谣集》的抄入则是一个偶然事件。在较长一段时间里,这两个写本是作为斋文集保存的。在敦煌写本中,这种斋文集有三种形态,对应于斋仪文集形成史上的三个阶段。斯1441第二群落、伯2838、斯1441第四群落的文书分别属之。考察斋文文集的演进过程,可以发现两种形式变化,其一是更加重视分类,更加有序;其二是仪式性增强,文中人称渐由实指变为虚指。与此相对应,伯2838斋文集中的第二个"小组合"抄写于曹议金为"令公"之时,即928年至935年间。《云谣集》的抄写时间亦在这一时期或稍后。由此推断,中国第一部曲子辞总集《云谣集》至晚编成于935年。
王小盾张长彬
关键词:《云谣集》成书年代
日本乐曲《苏莫者》及其与《苏莫遮》之关系补说被引量:3
2020年
《苏莫者》是一支起源于天竺、由林邑僧佛哲从南海传入日本的东南亚乐曲。在古代日本的乐书、杂记、乐谱当中有几百条记录。据考证,它主要用于佛教法会,因纳入"唐乐"体系而编为盘涉调曲,有"中曲""小曲"两种体制;并因用于祈雨、供养等仪式而增加穿蓑衣的表演者形象,以及扮山神或圣德太子伴奏的形象。中古日本诸寺社乐所,特别是大阪的四天王寺,对它的成长发生了重要影响。考察《苏莫者》与唐代乐曲《苏莫遮》的关系,有助于解答中古"歌舞戏"(俗称"大面")的性质及来历问题。因为《苏莫遮》代表了印度假面乐舞的陆路传播,而《苏莫者》则代表了这种假面乐舞的海路传播。
崔静
关键词:圣德太子歌舞戏假面乐舞中古
越南宫廷佾舞刍议
2020年
佾舞在越南有着较长的历史传承,曾是越南所构建的礼乐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越南的历史文献比较明确地记录了15—20世纪制作并使用佾舞的历史。尤其是阮朝的史料记录较为系统地反映了明命时期的佾舞制度:一是将其定为郊庙和上寿仪典中的用舞,二是明确其在相关活动中的表演程序,三是不断完善其主管机构清平署的人员配置。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越南的佾舞制度是综合参考了明、清二朝的制度,且更侧重于仿照清朝典制。这体现了越南宫廷佾舞的中国渊源,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礼乐文化在越南的传播与传承。
王皓
关键词:礼乐制度渊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