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ZDl78)

作品数:13 被引量:30H指数:3
相关作者:李无未王继超于冬梅李逊岳辉更多>>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语言文字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汉语
  • 3篇国语
  • 3篇方言
  • 2篇语言
  • 2篇殖民
  • 2篇清末
  • 2篇明治
  • 2篇明治时期
  • 2篇课本
  • 2篇汉语史
  • 1篇东北方言
  • 1篇东西方
  • 1篇印本
  • 1篇映射
  • 1篇语词
  • 1篇语法学
  • 1篇语法学史
  • 1篇语料
  • 1篇语料价值
  • 1篇语言特点

机构

  • 11篇厦门大学
  • 1篇北京语言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长春师范大学

作者

  • 8篇李无未
  • 1篇陈明娥
  • 1篇刘一梦
  • 1篇岳辉
  • 1篇于冬梅
  • 1篇李逊
  • 1篇王继超

传媒

  • 4篇东疆学刊
  • 1篇中国典籍与文...
  • 1篇古汉语研究
  • 1篇语文研究
  • 1篇中国语文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语言研究
  • 1篇宁波大学学报...
  • 1篇国际汉语学报
  • 1篇厦大中文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国语学草创》36字母罗马字标音理论及“原型”被引量:3
2019年
胡以鲁《国语学草创》是中国学者所写第一部汉语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国语学草创》用罗马字标注宋人36字母,需要我们从其理论“原型”角度去加以认识。胡以鲁曾经师从日本东京大学上田万年,而上田万年又曾师从德国学者甲柏连孜。与此同时,胡以鲁还师从章太炎学习汉语音韵学。英国马士曼、德国甲柏连孜、日本大岛正健、猪狩幸之助、小川尚义等宋人36字母罗马字标音在先,胡以鲁的标记肯定与之相关,比较语言学理论意识来源十分清楚。胡以鲁学术个性特征鲜明,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更为深刻的洞察力,他是中国第一个对汉语宋人36字母用罗马字标音啤学者,其“构拟”成果属于中国汉语音韵学史由传统向现代“过渡期”的产物。
李无未
关键词:罗马字
论日本明治时期中国语教科书的“政治化”倾向被引量:1
2014年
日本明治时期中国语教科书中的政治性对话折射出日本"拓疆殖民"的政治目标,其目的在于灌输中国知识,渗透情报意识,具有明显的语言暴力倾向;并且有意以中介语代替常规汉语。很明显,这些教科书是日本明治政治结构下推行其政治进程的特定产物,政治存活于中国语教科书这个载体中。通过对日本明治时期中国语教科书政治化内容的挖掘,廓清对日本明治时期政治结构的基本认识,可以明确日本明治时期中国语教科书政治化的基本性质。
于冬梅
关键词:明治时期政治目标
胡以鲁《国语学草创》汉语方言分区理论及“原型”被引量:3
2019年
胡以鲁(1912)《国语学草创》被学术界公认为是中国学者所写的第一部带有强烈近现代中国语言学精神色彩的著作。其“论标准语及标准音”部分,将“统一”于“国语”之下的汉语方言分为十种并分别进行了描写,但没有给其命名。这十种汉语方言,大体符合汉语方言七区说,其中有客家话,但不设赣语区,而是增加了“徽语区”等。文章经过考证发现,胡以鲁分区理论的“原型”来源于章太炎《訄书·方言》,但有所调整,书中承认湘语独立,把杭州话纳入到吴语区,而且注意到了西南官话的语言接触,以及浙江之温处台大体与福建之福宁近似等问题。文章认为胡以鲁希望借汉语方言分区来申明自己统一“国语”、建立标准语的意愿,以适应创立中国“国语学”的需要,具有“大格局”的语言学意识。这和他在日本接受西方语言学理论,以及日本上田万年国语、方言、标准语等思想有关。胡以鲁《国语学草创》汉语方言分区理论的学术史意义在于:结合统一国语、建立标准语,审视中国区域方言的特点并为之分区,这在中国近现代汉语语言学史上是第一次;其学说,属于中国“国语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汉语方言分区理论之“先见之明”与章太炎的理论和观点“共生共存”,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指导意义。
李无未
关键词:汉语方言分区
从“合作原则”看清末民初日本东北方言会话课本语料价值
2015年
在当前的汉语方言研究热潮中,对清末民初东北方言探讨的却较少,而日本明治时期编写的一系列东北方言教科书则是我们研究东北方言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通俗满洲会话》等日本汉语教科书的研究,我们形成了对明治时期日本东北方言教科书会话用特点的基本认识。这些日本东北方言教科书既可以为现在对外汉语会话教科书编撰提供样式参考,又可以使清末民初东北方言"会话"语用"合作规则"研究有的放矢。同时,为揭示清末民初东北方言的会话语用面貌提供一种新的探索思路。
岳辉李逊
重审胡以鲁《国语学草创》版本信息被引量:2
2021年
胡以鲁《国语学草创》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学界对胡以鲁《国语学草创》的研究存在版本考证混乱的问题。今利用线上线下多种考证途径,最后得出结论:(1)该书首印于1913年,但当时并没有正式出版发行,而是线装自印本;(2)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发行;(3)除了前两个版本以外,还有商务印书馆1926年再版以及1933年第三版。以《国语学草创》版权页的信息作为考证的基点,厘清该书的版本信息有助于准确了解胡以鲁的生平事迹和《国语学草创》的成书背景,对文献研究和辞书编纂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就语言学史研究而言,进一步保证了信息引用和注释的准确度。
王继超
关键词:网络平台
从词汇角度看清末域外北京官话教材的语言特点
2015年
清末以来,世界各国出现了大量以学习北京官话为主的汉语教材,我们在调查一些域内外官话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些官话教材的词汇特点:1)出现了大量的北京口语词汇,但其分布表现出较大的分散性;2)反映了以北方方言为主的大官话基础;3)域外官话教材内部呈现比较明显的个性差异和国别化特征。
陈明娥
关键词:北京官话北方方言
《万籁中声》及《切韵枢纽》述论
2014年
本文推断明代学者吴元满生于1537—1544年之间,卒于1603—1613年之间,并作了他的交友考。研究了《万籁中声》及《切韵枢纽》的著录及版本历史情况。对今存于台湾"国家图书馆"及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之《万籁中声》及《切韵枢纽》进行了比较,发现了两地所藏《万籁中声》及《切韵枢纽》体例上的一些特点。
李无未刘一梦
近代越南汉喃“小学”“蒙学”课本及其东亚汉语教育史价值——兼与朝鲜朝、日本江户明治时期汉语官话课本进行比较被引量:2
2017年
在我国,关注近代越南汉喃"小学""蒙学"课本的学者还不多,从类别、体例、结构形式入手,考述近代越南汉喃"小学""蒙学"课本文献来源,可以有效说明其语体性质,特别是其在东亚汉语教育史上的价值。以东亚汉语课本编撰史研究价值、东亚汉语教学史研究价值,以及东亚汉语言文字史研究价值发掘为基本目标,对近代越南汉喃"小学""蒙学"课本的学术价值进行探讨,就汉语言文字史研究来说,意义重大,比如包括汉语语音史、汉语文字史、汉语词汇史等学术领域的意义。而与朝鲜朝、日本江户明治汉语官话课本进行比较,则凸显了越南汉喃"小学""蒙学"课本文献在东亚地域汉语史视野内所具有的较高学术地位,并说明研究近代越南汉喃"小学""蒙学"课本文献语言非常具有必要性。
李无未
从德国甲柏连孜《汉文经纬》(1881)到清末中日《汉文典》——近代东西方汉语语法学史“映射”之镜像被引量:11
2017年
德国康拉迪汉藏语系分类观念(1896)早于李方桂(1937)(1)41年,但其学术思想却来源于德国甲柏连孜《汉文经纬》(1881)。《汉文经纬》等欧洲学者著作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后藤朝太郎《现代支那语学》(1908)中国境内语言与方言分类,尤其是汉语藏语同源关系研究影响不小;对猪狩幸之助《汉文典》(1898)、儿岛献吉郎《汉文典》(1903),以及中国来裕恂《汉文典》(1906)汉语文言语法理论体系建构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参照作用。日本广池千九郎《应用支那文典》(1909)反思中日两国学者没有跳出甲柏连孜《汉文经纬》等欧洲学者著作学术范式现象,思考汉语文言语法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如何创新的问题,由此成为现代东亚汉语文言语法学理论意识觉醒的开端,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前后中日学者研究汉语文言语法走出创新之路提供了思考前提。本文认为,尽管甲柏连孜《汉文经纬》等欧洲学者著作对日本和中国东亚汉语文言语法研究发挥了"映射"和"辐射"的作用,但其汉语语法学学术思想之根还是在中国,由此发现,东西方汉语语法学学术意识已经实现了有效的"循环"。
李无未
安藤正次《国语学通考》(1931):日本昭和初期国语学建构被引量:1
2020年
日本安藤正次《国语学通考》(1931)明显不同于上田万年《国语のため》(1897)与《国语学の十讲》(1916),研究理论与方法已经相当成熟,其成就为:对国语学对象及概念内涵有所界定,从理论上将国语学范畴化,由此,给进一步研究相关学术问题的学者提供了先决条件;构筑国语学体系,使得国语学研究框架得到完善,梳理其内部各种关系与职责;具有强烈的理论与方法论意识,研究的操作程序与方式科学有序;国语文献学基础雄厚,让人感到,其国学的"功力"非同一般;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上,安藤正次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比如"史的国语学"研究,在《国语学通考》中,有所突破;学术视野开阔,吸取国内外新的国语学学术信息,引证文献十分丰富,使得其国语学研究代表了那个时代日本国语学的最高学术水平;在许多日本国语学者"大东亚国语学意识"甚嚣尘上之际,安藤正次算是比较冷静地看待日本"国语"的作用的。《国语学通考》与中国等国家国语学著作具有清楚的"相通性",但对中国学术在日本国语学中所应该具有的作用估计不足。
李无未
关键词:相通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