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2005DIB3J109)

作品数:5 被引量:101H指数:4
相关作者:李凤霞伏洋颜亮东肖建设吴素霞更多>>
相关机构: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青海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干旱气象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气候
  • 1篇地区气候
  • 1篇地区气候变化
  • 1篇植被
  • 1篇生态
  • 1篇生态功能
  • 1篇生态环境
  • 1篇湿地
  • 1篇湿地变化
  • 1篇水土
  • 1篇水土保持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气候模式
  • 1篇气候突变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 1篇小波
  • 1篇小波分析
  • 1篇环境效应
  • 1篇江河源

机构

  • 4篇青海省气象科...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青海省气象台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青海省气候资...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青海省防灾减...

作者

  • 4篇李凤霞
  • 3篇颜亮东
  • 3篇伏洋
  • 2篇肖建设
  • 2篇吴素霞
  • 1篇周秉荣
  • 1篇杨琼
  • 1篇刘玲
  • 1篇高素华
  • 1篇朱西德
  • 1篇王兰宁
  • 1篇郭安红
  • 1篇郭广

传媒

  • 1篇资源科学
  • 1篇中国沙漠
  • 1篇草业科学
  • 1篇气象科技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环青海湖地区气候变化及其环境效应被引量:58
2008年
通过对环青海湖地区近44年平均气温、降水、蒸发量、风速及大风日数等气候要素的定量化统计分析,以及环青海湖地区草地、青海湖变迁、沙漠化等具指示性意义的生态要素指标进行研究,揭示了气候变化对该区域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①近44年中,年、季的平均气温均表现出显著增温趋势,年平均气温增幅为0.262℃/10年;年降水量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分别偏少3.8%和5.2%,80年代以1.37mm/10年趋势增加,90年代与21世纪初接近平均值;春、夏和冬季及年蒸发量呈减小趋势,年蒸发量以66.53mm/10年倾向率减小;月平均风速以0.01(m/s)/10年倾向率减小,大风日数以4.5d/10年倾向率减少;②该区域牧草生物量与降水量呈正相关,由于气温显著升高,且季节性降水变率大,不仅影响牧草的生育期,且造成牧草地上生物量的波动;③青海湖水域面积的自然摆动与年平均气温以及秋、冬季气温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地表蒸发量却呈正相关,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升温不显著时,水域面积与春季降水呈正相关,90年代显著升温以后,气温对青海湖水域面积的影响占主导作用;④环青海湖地区暖干化气候趋势是沙漠化发展迅速的主导因素。
李凤霞伏洋杨琼颜亮东肖建设
关键词:气候变化环境效应
三江源地区气候突变及未来演变趋势分析被引量:15
2009年
利用墨西哥帽小波分析方法,检验了三江源地区近50年的气候突变情况,并根据FVGCM全球模式嵌套20km分辨率Regcm区域气候模式,对21世纪后期三江源地区气候的平均状态进行了预评估。结果表明,温度、降水量在不同时频内均有多次突变发生,温度突变发生次数有逐步递增的趋势,20世纪60年代只有三次,而90年代为9次,并且高频区突变多于中、低频区,在20世纪90年代初和21世纪初均有明显的突变。预计21世纪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
刘玲高素华王兰宁
关键词:气候突变小波分析气候模式
青藏高原典型生态环境评价方法被引量:3
2009年
应用层次分析方法,以青藏高原典型地区玛多县为例,探讨高原生态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景观的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分析结构的异质性、丰富度、破碎度等,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的青海高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并对玛多县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玛多县2004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处于一般偏差水平,基本上反映出了玛多县的生态环境现状。格局优化度(0.4228)、变化良性度(0.4180)处于一般水平,功能强弱度(0.2764)最小,属于较差状态,人为胁迫度(0.7037)最大,处于良好状态,说明外界人为干扰较少。当地的生态环境偏差的状态主要是由于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恶劣造成的。
李凤霞郭广颜亮东伏洋周秉荣
关键词:层次分析生态环境青藏高原
环青海湖地区湿地变化初步研究被引量:17
2007年
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为主,应用空间对地观测的技术资源和数据资源,结合地面考察资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环青海湖地区的湿地类型和面积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研究区内的湿地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其中天然湿地分为沼泽、河流、湖泊。天然湿地的面积在13a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沼泽面积有所扩大,而河流、湖泊面积缩小。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暖干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
李凤霞肖建设郭安红吴素霞朱西德
关键词:湿地
江河源地区草地植被变化特征及水土保持功能评价被引量:10
2007年
利用青海省江河源地区河南、曲麻莱、甘德3个牧业气象观测站1995-2004年的定位观测资料,从牧草生育期、高度、产量和种群结构4个方面分析了青海江河源地区的草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由于牧草的返青期和枯黄期发生变化,使得江河源地区的牧草生育期延长了3-5 d。综合分析江河源地区牧草高度、产量和种群结构发现,长江源区的曲麻莱牧草退化趋势和程度较小,而河源区的牧草均呈现一定的退化趋势,尤以河南显著。通过分析由植被覆盖度换算得出的草地水土保持系数发现,从东往西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低值区出现在玉树州的治多县,高值区出现在黄南州的河南县。久治县、班玛县、甘德县、河南县和泽库县草地水土保持功能较好,治多县为差区,其他地区为较差区。
李凤霞颜亮东吴素霞伏洋
关键词:生态功能水土保持江河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