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FMZ001)

作品数:5 被引量:185H指数:4
相关作者:杨振之宋秋王赛兰阳宁东蔡寅春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乐山师范学院西南民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旅游
  • 1篇研究新视角
  • 1篇遗产
  • 1篇三维全景
  • 1篇诗意
  • 1篇诗意地栖居
  • 1篇内隐
  • 1篇栖居
  • 1篇全景
  • 1篇文化
  • 1篇文化调适
  • 1篇文化遗产
  • 1篇旅游场
  • 1篇旅游场域
  • 1篇旅游地
  • 1篇旅游地居民
  • 1篇旅游凝视
  • 1篇民族
  • 1篇民族地区
  • 1篇交互系统

机构

  • 5篇四川大学
  • 1篇乐山师范学院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作者

  • 4篇杨振之
  • 1篇阳宁东
  • 1篇宋秋
  • 1篇蔡寅春
  • 1篇王赛兰

传媒

  • 2篇旅游学刊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贵州民族研究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论旅游的本质被引量:126
2014年
旅游学界对旅游本质的认识尚未进入本质的层面。体验不是旅游的本质,它只是旅游的基本特征,且不能将旅游的旅游性与其他物的物性区分开来。这源于我们对本质是什么的认识还不够清晰。文章通过对海德格尔现象学的理解,提出了旅游的本质是"人诗意地栖居"的观点,运用现象学理论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了认识旅游本质的方法、路径,对当今流行的一些思潮进行了批判。
杨振之
关键词: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
场域:旅游研究新视角被引量:38
2015年
旅游资源已经成为一种资本,自然资本和文化资本是其具体形态。东道主、游客之间的交往并非单纯的个人之间的互动交往,而是由特定资本的分配情况所决定的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的反映,他们在惯习的引导下展开对特定利益的争夺,由此构成Bourdieu所说的"场域"。旅游场域是发生在游客惯常环境之外的,依据资本在东道主各方(包括当地政府、社区居民、旅游投资者、旅游开发商、旅游经营者等)以及游客中的分配情况而形成的不同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的空间。文章从场域理论出发,揭示了旅游资源的资本属性,东道主和游客身处的位置和行动策略,解释了东道主与游客文化冲突的起因以及文化调适的过程与结果。最后以西藏手工艺人与游客为例,运用场域理论揭示隐藏在旅游现象背后的规律性。
宋秋杨振之
关键词:场域旅游场域文化调适
民族地区旅游地居民内隐态度与行为意向关系
2016年
以民族地区旅游地居民为研究对象,借用心理学"态度与行为"理论,研究民族地区旅游地居民的内隐态度与行为意向,探讨民族地区旅游地居民旅游认知与情感及内隐态度与行为意向之间的相互关系。引用了心理学的实验,证明先前的经验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前的行为,同时先前经验通过影响态度(主要指内隐态度)而能够预测当前行为,提出内隐态度的真实性,能够更准确的预测行为,因而本文将居民的内隐态度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内隐态度与行为意向的关系研究,建立了民族地区旅游地居民的内隐态度与行为意向的关系,并提出假设。
蔡寅春杨振之
关键词:民族地区旅游地居民
基于三维全景交互系统的文化遗产传播研究被引量:12
2014年
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需要被传承、被认知、被理解。这就需要文化遗产被广泛而有效地传播。在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传播方式,这种方式运用了人机交互、三维全景、虚拟现实等技术,让文化遗产的传播摆脱时空的束缚,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在用户面前。
王赛兰
关键词:文化遗产
第三空间:旅游凝视下文化表演的意义重解——以九寨沟藏羌歌舞表演《高原红》为例被引量:12
2014年
在旅游凝视力的作用下,专为游客生产的民族文化表演,通过对原生文化符号的选取、抽离、改造等不同建构方式,成为了族群传统文化与主流消费文化相遇及意义重生的空间。本文以九寨沟藏羌歌舞表演《高原红》为例,在借用西方人文科学领域中"第三空间"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表演生成特征、功能价值、属性定位的分析,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重新阐释旅游语境中《高原红》的文化意义,指出旅游表演《高原红》所展示出的文化,既不同于主流大众文化也不同于民族传统文化,而是一种在自我与他者互动中杂糅生成的第三性异质文化,表现为民族传统文化自我的现代性表述与主动建构。
阳宁东杨振之
关键词:旅游凝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