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6CB403605)

作品数:22 被引量:201H指数:10
相关作者:乔方利刘骥平杨永增俞永强张占海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天文地球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5篇环流
  • 4篇气候
  • 3篇大洋
  • 3篇海浪
  • 2篇气候系统
  • 2篇气候系统模式
  • 2篇热盐环流
  • 2篇南大洋
  • 2篇海表
  • 2篇海表面温度
  • 2篇北太平洋
  • 2篇SEA_IC...
  • 2篇SST
  • 2篇ENSO
  • 2篇ICE
  • 1篇多平衡态
  • 1篇亚洲季风
  • 1篇遥感
  • 1篇中国近海
  • 1篇深水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中国极地研究...
  • 2篇国家海洋环境...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作者

  • 5篇刘骥平
  • 5篇乔方利
  • 3篇俞永强
  • 3篇杨永增
  • 3篇张占海
  • 2篇刘宇
  • 2篇宋振亚
  • 2篇刘海龙
  • 2篇滕涌
  • 2篇魏泽勋
  • 2篇管玉平
  • 2篇郑伟鹏
  • 2篇王关锁
  • 2篇李明
  • 1篇王永刚
  • 1篇夏长水
  • 1篇张学洪
  • 1篇连展
  • 1篇赵伟
  • 1篇胡永云

传媒

  • 4篇海洋科学进展
  • 3篇海洋学报
  • 2篇自然科学进展
  • 2篇气象学报
  • 2篇Advanc...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水动力学研究...
  • 1篇Scienc...
  • 1篇Atmosp...

年份

  • 2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 5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气-海浪-海洋环流耦合数值模式的建立及北太平洋SST模拟被引量:12
2007年
该文在最新发展的波致运动混合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基于MASNUM海浪波数谱数值模式和大气-海洋环流耦合数值模式FGCM-0建立了大气-海浪-环流耦合数值模式,并进行了无通量调整数值试验。50年模拟结果平均SST的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大气-海浪-海洋环流耦合数值模式比大气-海洋环流耦合数值模式在北太平洋海区SST的模拟上有较大的改善,能够模拟出更加合理的SST。
宋振亚乔方利雷晓燕杨永增
关键词:北太平洋SST
LASG耦合气候系统模式FGCM-1.0被引量:12
2007年
本文描述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最新发展的一个耦合气候系统模式的基本性能.该模式是在LASG灵活的全球耦合气候系统模式(英文缩写为FGCM)的初始版本FGCM-0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该系列耦合模式的第二个版本,即FGCM-1.0.FGCM-1.0通过一个通量耦合器将大气、海洋和海冰三个分量模式耦合在一起,其中海洋分量模式是LASG发展的一个涡相容分辨率(eddy-permitting)全球海洋环流模式,大气和海冰分量模式则为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大气环流模式CAM2和海冰模式CSIM4.耦合模式完整地考虑了海气界面上的动量、热量和淡水通量交换,尽管在模式中没有使用任何形式的人为的通量调整或者通量距平方案,模式还是比较合理地模拟出基本的气候形态.通过对该耦合模式长期积分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模式能够比较好地模拟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以及印度洋偶极子事件的基本特征;与FGCM系列耦合模式的最初版本FGCM-0相比,FGCM-1.0模拟的北赤道逆流(NECC)和ENSO循环更加真实.
俞永强郑伟鹏张学洪刘海龙
关键词:气候系统模式海洋模式
Coupled Model Simulations of Climate Changes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Beyond被引量:23
2008年
Several scenario experiments of the IPCC 4th Assessment Report(AR4)are performed by version g1.0 of a Flexible coupled Ocean-Atmosphere-Land System Model(FGOALS)developed at the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IAP/CAS),including the"Climate of the 20th century experiment","CO2 1%increase per year to doubling experiment"and two separate IPCC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 scenarios A1B and B1 experiments.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different impacts of natural variations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climate change,three-member ensemble runs are performed for each scenario experiment.The coupled model simulations show:(1)from 1900 to 2000,the global mean temperature increases about 0.5°C and the major increase occurs during the later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which is in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ations that highlights the coupled model’s ability to reproduce the climate changes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2)the global me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s about 1.6°C in the CO2 doubling experiment and 1.5 ° C and 2.4°C in the A1B and B1 scenarios,respectively.The global warming is indicated by not only the changes of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but also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 in the deep ocean.The thermal expansion of the sea water would induce the rise of the global mean sea level.Both the control run and the 20th century climate change run are carried out again with version g1.1 of FGOALS,in which the cold biases in the high latitudes were removed.They are then compared with those from version g1.0 of FGOALS in order to distinguish the effect of the model biases on the simulation of global warming.
俞永强智海王斌万慧李超刘海龙李薇郑伟鹏周天军
关键词:温室效应全球变暖
基于MASNUM海浪预报系统的北印度洋波浪特征模拟与预报分析被引量:12
2011年
基于MASNUM海浪数值预报系统的全球10 a后报数据库资料,分析了北印度洋区域波浪分布特征。由于该地区受季风控制显著,夏季波浪大于冬季;在空间分布上,西部比东部风大、浪大,在亚丁湾、索马里外海波浪最大。基于Janson-1卫星高度计有效波高观测资料,对MASNUM海浪预报系统的预报性能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预报波高均方根误差在0.5 m左右,短期的24 h预报效果好于48 h和72 h,冬季好于夏季。另外,对预报误差进行了相应的概率分布分析。
杨永增孙玉娟王关锁王关锁滕涌
关键词:北印度洋
1979年以来南极平流层冬季变暖被引量:9
2007年
极地气候比其他区域有着更为显著的变化,这不仅反映在极地近地面和对流层,也同样反映在平流层。使用NCEP/NCAR、NCEP/DOE和ERA40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南极平流层温度和位势高度的年代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自1979年以来在冬季南极平流层存在变暖的趋势。分析NCEP/NCAR和NCEP/DOE再分析资料的结果是变暖主要出现在7—10月,最大增温位于30hPa,27a(1979—2005年)的最大增温幅度超过7℃。分析ERA40的结果是变暖主要出现在6—9月,较NCEP/NCAR和NCEP/DOE早1个月,最大增温位于平流层上层(5和3hPa),23a(1979—2001年)的最大增温幅度超过10℃。在平流层高层,最大增温位于极区中心;在平流层中低层,最大增温位于极区外围偏向澳大利亚一侧。伴随着温度的升高,南极平流层的位势高度也存在升高的趋势。在NCEP/NCAR和NCEP/DOE再分析资料中,最大位势高度升高位于10hPa,27a里的升高幅度超过450m。ERA40给出的结果相对弱一些,23a里的最大升高幅度接近300m。进一步的计算结果表明,进入南半球平流层的波动通量也有增加的趋势,可能是平流层波动增强导致了向南极的残余环流增强,与之相关的极圈内下沉运动也随之增强,下沉运动产生绝热加热,从而造成南极平流层增温和位势高度升高。
胡永云朱金奎刘骥平
关键词:臭氧损耗E-P通量
基于MPI的LAGFD-WAM海浪数值模式并行算法研究被引量:17
2007年
在LAGFD-WAM海浪串行数值模式基础上,利用MPI信息传递机制实现其并行化。通过对模拟区域合理划分,对数据采取分块加载,实现了各个节点的负载平衡;通过对算法的改进实现了粗粒度计算,大幅度减少了通信量,从而提高了程序的执行效率。对串行计算和并行计算的效率比较表明,本文建立的方法能够得到较高的加速比。对全球海浪模式,加速比和CPU数目大致呈线性关系。对高分辨率的区域海浪模式,在128 CPU条件下加速比可以达到91.9。
王关锁乔方利杨永增
关键词:并行计算加速比海浪模式
利用南大洋漂流浮标数据评估AMSR-E SST被引量:13
2010年
利用AOML(Atlantic Oceanographical and Meteorological Laboratory)SVP漂流浮标的海表面温度数据,针对30°S以南的南大洋海域,对目前主要使用的微波遥感产品(AMSR-E,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for the Earth Observing System)反演的SST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估。结果表明,AMSR-E SST比浮标数据偏冷,偏差为-0.01℃,标准差为0.70℃。夏季的偏差为0.004℃,标准差为0.64℃;冬季的偏差为-0.06℃,标准差为0.75℃,冬季的偏差和标准差较大。温差ΔT受流速影响,随着流速的增大而减小,且这种趋势在夏季更为显著。具备托伞结构的浮标与总体情况基本一致,而无托伞结构的浮标受流速的影响要大一些。同时,温差ΔT受水汽的影响,随着水汽的增加而减小,且这种影响在冬季更大一些。进一步对4个穿极和绕极浮标的追踪分析表明,温差ΔT受大洋海流系统的影响显著。在海流大的大西洋边界流和南极绕极流中,温差ΔT的不确定性要明显大于总体情况。
李明刘骥平张占海张林
关键词:海表面温度AMSR-ESST南大洋
利用南极走航观测评估卫星遥感海表面温度被引量:5
2008年
利用1989—2005年间南极走航观测的海表面温度,对目前3个主要的卫星反演的SST产品AVHRR(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TMI(TRMM Microwave Imager)和AMSR-E(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for the Earth Observing System)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估,并着重检验了它们在南大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AVHRR SST比观测数据偏冷,白天的偏差为-0.12℃,夜晚的偏差为-0.04℃,而且南大洋的冷偏差更为显著。TMI SST比观测数据明显偏暖,白天的偏差为0.48℃,夜晚的偏差为0.57℃,其温差ΔT受37 GHz风速影响,在强风速(〉6 m/s)下这种影响仍然存在。AMSR-E SST比观测数据偏暖,白天的偏差为0.34℃,夜晚的偏差为0.27℃,而且南大洋的暖偏差相对较大。AMSR-E SST温差受水汽影响,并在南大洋随着水汽的增加而增加。通过进一步比较微波(AMSR-E和TMI)和红外(AVHRR)遥感的SST在2004年北半球冬季(即南半球夏季)的差别,发现微波遥感在热带(15°S-15°N)和南大洋区域(45°S以南)比红外遥感偏暖,而且在南大洋区域的偏差相对较大,相反在北半球中纬度区域(15°~40°N)偏冷。AMSR-E与AVHRR SST的温差,从白天到夜晚有减小的趋势,而TMI与AVHRR SST的温差无明显的变化。
李明张占海刘骥平孙波吴辉碇李娜
关键词:海表面温度卫星遥感南大洋
FGOALS_g1.1极地气候模拟被引量:8
2009年
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的气候系统模式FGOALS_g1.1的极地气候模拟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估。结果表明,FGOALS_g1.1对南北极海冰的主要分布特征、季节变化和年代际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但也注意到,与观测相比,模式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模拟的海冰总面积北极偏多,而南极偏少。北极,北大西洋海冰全年明显偏多;夏季,西伯利亚沿海海冰偏多,而波弗特海海冰偏少。南极,威德尔海和罗斯海冬季海冰偏少。南北极海冰边缘都存在异常的较大范围密集度很小的碎冰区,夏季尤为显著。(2)海冰流速在南北极海冰边缘和南极大陆沿岸附近较大。北极,模式没能模拟出波弗特涡流,并且由于模式网格中北极点的处理问题,造成其附近错误的海冰流场及厚度分布。这些海冰偏差与模式模拟的大气和海洋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分析表明,FGOALS_g1.1模拟的冰岛低压和南极绕极西风带明显偏弱,其通过大气环流和海表面风应力影响向极地的热量输送,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上述的海冰偏差。此外,耦合模式中大气-海冰-海洋的相互作用可以放大子模式中的偏差。
王秀成刘骥平俞永强刘海龙李立娟
关键词:气候系统模式海冰
北极河流径流量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6
2008年
利用最新的北极径流资料(R-arcticNET V3.0和ArcticRIMS),对进入北冰洋的4条主要河流的季节及年代际变化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入海径流在4-6月的大幅增加主要是由气温达到融点后积雪融化造成的,降水的作用次之。总的来说,欧亚区域在过去的70年里入海径流量是增加的,而北美区域在近30年里入海径流量是减小的,但注入北冰洋的径流总量是增大的。值得注意的是入海径流的年代际变化在不同季节增减趋势显著不同,夏季和秋季径流量减小,而其他两个季节径流量增大。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入海径流变化的一些气候因子,结果表明:北大西洋涛动(北太平洋指数)与欧亚(北美)区域的冬、春季径流量存在正相关。春季气温与春季径流量呈正相关,而与夏季径流量呈负相关。降水与径流量基本上为同步正相关。春季积雪覆盖面积与春季径流量为负相关,而与夏季径流量为正相关,夏季积雪覆盖面积与夏季的径流量为正相关。
隋翠娟张占海刘骥平单琰焱
关键词:大气环流气温降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