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6CB403603)

作品数:13 被引量:139H指数:5
相关作者:黄菲张旭丘福文方文东琚建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季风
  • 4篇年代际
  • 4篇年代际变化
  • 4篇暖池
  • 4篇夏季
  • 3篇夏季风
  • 3篇季节内振荡
  • 3篇降水
  • 3篇海面
  • 3篇EOF分析
  • 2篇年际
  • 2篇热带
  • 2篇西太平洋
  • 2篇环流
  • 2篇海面高
  • 2篇海面高度
  • 2篇S-
  • 1篇低温雨雪
  • 1篇低温雨雪冰冻
  • 1篇低温雨雪冰冻...

机构

  • 12篇中国海洋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北京大学
  • 1篇云南省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9篇黄菲
  • 2篇方文东
  • 2篇邱东晓
  • 2篇张旭
  • 2篇丘福文
  • 1篇宫晓庆
  • 1篇马宁
  • 1篇谢瑞煌
  • 1篇王宏
  • 1篇郭朴
  • 1篇许士斌
  • 1篇戴平
  • 1篇李跃凤
  • 1篇李元妮
  • 1篇袁东亮
  • 1篇黄少妮
  • 1篇刘衍韫
  • 1篇李锐祥
  • 1篇琚建华
  • 1篇刘秦玉

传媒

  • 5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海洋学报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Advanc...
  • 1篇Scienc...
  • 1篇Atmosp...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2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6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对热带西太平洋大气外强迫的响应被引量:3
2008年
利用1个热带太平洋中等海气耦合模式,针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现象对热带西太平洋季节内振荡(MJO)和季风的响应进行了研究。数值试验的结果表明:热带西太平洋的MJO和季风这类周期比ENSO周期短的大气外强迫对ENSO的影响随强迫强度的不同具备不同的表现形式:当MJO或季风很弱时会使ENSO振幅加强;当为中等强度时,几乎对ENSO没有影响;当MJO或季风较强时,ENSO振幅加强,锁相时间从冬季转移至秋季;外强迫非常强时,会因为短周期外强迫形成的海洋波动干扰了ENSO循环,ENSO循环振幅减弱或消失。
刘秦玉刘衍韫黄菲
关键词:海-气相互作用外强迫季风季节内振荡
南海海面高度年际变化的S-EOF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应用依赖于季节的经验正交函数(S-EOF)分析,探讨了最近15a南海海面高度随季节演变的年际变化。S-EOF分析得出南海海面高度异常各模态不同季节的空间结构以及时间演变过程,证实了季风强盛期冬季和夏季基本模态的结构,还分离出了季风转换期(春季和秋季)海面高度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南海海面高度随季节演变的年际变化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密切相关。S-EOF1的结果表明,南海海面高度的变化具有明显而稳定的季节振荡,但在ENSO年海面高度的季节振荡相对减弱;S-EOF2模态显示了1998—2001年间冬季吕宋岛西侧存在一个较强的正异常,且能一直持续到春季;S-EOF3模态主要体现了南海西部一系列中尺度涡状结构的年际差异,包含1997/1998年厄尔尼诺对南海环流的影响。
丘福文方文东
关键词:南海环流
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
<正>采用1958-2002年海洋同化资料 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的海温场,定义了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永久性暖池(简称印-太暖池)指数,即不随季节变化的27.5℃等温面所包...
黄菲
关键词:暖池年代际变化
文献传递
Variability of surface circul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from satellite altimeter data被引量:1
2006年
11-year satellite altimeter sea surface height (SSH) anomaly data from January 1993 to December 2003 are used to present the dominant spatial patterns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surface circulation through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analysis. The first three EOF modes show the obvious seasonal variations of SSH in the SCS. EOF mode one is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a basin-wide circulation. Mode two describes the double-cell basin scale circulation structure. The two cells were located off west of the Luzon Island and southeast of Vietnam, respectively. EOF mode three presents the mesoscale eddy structure in the western SCS, which develops into a strong cyclonic eddy rapidly from July to September. EOF mode one and mode three are also embedded with interannual signals, indicating that the SCS surface circulation variation is influenced by El Ni o events prominently. The strong El Ni o of 1997/98 obviously changed the SCS circulation structure. This study also shows that there existed a series of mesoscale eddies in the western SCS, and their temporal variation indicates intra-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signals.
GUO JunjianFANG WendongFANG GuohongCHEN Haiying
关键词:海面高度卫星高度计遥感资料EOF分析
中国降水季节内振荡的气候特征分析被引量:20
2008年
利用谐波分析、功率谱分析的方法,对全国730个站点自1951~2000年逐日降水资料进行气候平均分析,研究全国降水季节内振荡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主要以季节变化为主,而在长江中下游流域主要以季节内振荡为主。气候平均下降水的准双周振荡和Madden and Julian Oscillation(简称MJO)的振幅都在4月份开始加强,在11月份开始减弱,而MJO全年表现都很显著,准双周振荡主要在夏季显著;MJO主要分布在36°N以南的长江巾下游地区,准舣周振荡主要分布在115°E以西的内陆。
黄菲黄少妮张旭
关键词:空间分布特征季节内振荡
2000—2008年期间南海海面温度的年际与空间变异被引量:7
2011年
通过对2000—2008年更高空间分辨率的南海海面温度(SST)的卫星遥感数据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着重研究21世纪以来整个南海海域SST年际变化的时空变异,并探讨了其与南海海面风场和海面高度的关系,以及期间南海发生的两次负异常事件的特点和成因。SST年际变化的第一模态表现为全海盆同相变化,年际振荡主要发生在深海海盆区,最大的振荡中心出现在吕宋海峡西部和中南半岛东南海区;第二模态呈东西反向的分布特征,异常中心位于吕宋海峡以西区域。结果还表明,南海SST年际变化与经向海面风有密切关系:SST第一模态滞后经向海面风第一模态3个月,最大相关系数为0.74;而SST第二模态和经向海面风第二模态同步时相关系数达到最大,为0.71;SST的第二模态和南海海面高度异常年际变化以及热带太平洋Nio3.4指数和南方涛动指数也有较好的相关,具有大尺度的特征。
丘福文方文东郭朴
关键词:海面温度年际变异EOF分析
亚洲夏季风环流及雨季进退的非同步性被引量:2
2010年
亚洲季风区雨季及高低空夏季风环流在建立、维持及撤退上存在着显著的时间差异,这种差异被称为"非同步性"。通过对1979~2006年CMAP降水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的分析,本文发现:(1)对于夏季风的建立,孟加拉湾中部至菲律宾海,低空850 hPa夏季西南风的建立日期明显要晚于雨季的开始,而阿拉伯海和印度地区雨季的开始则晚于夏季风的建立;对于200 hPa的高空环流,这种风雨非同步的关系与低空季风环流与降水建立的关系基本一致,但西北太平洋热带地区正好相反。(2)对于夏季风的撤退,低空850 hPa上,从75°E~125°E,夏季风的结束在雨季结束之前,其中孟加拉湾中部及南海中西部较为显著,而阿拉伯海中部以及菲律宾东南海域,雨季的结束远远早于(4~5个月)夏季风的撤退;对于200 hPa的高空环流,整个亚洲季风区夏到冬季型风场的转变要晚于雨季的撤退,但在15°N附近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东部沿岸地区典型的春秋雨季转换区域,高空环流场的转换略早于雨季的终止。(3)南海北部地区,高空200 hPa环流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冬夏季节翻转,与南海雨季的爆发联系紧密;印度地区雨季的开始与该处高低空异常Hadley环流的建立以及阿拉伯海上空夏季风的建立有密切联系,而与当地低空环流的季节性反转联系不大。
黄菲张旭
关键词:降水季风环流非同步
中尺度涡旋影响吕宋海峡黑潮变异的动力机制被引量:26
2008年
使用1.5层约化重力准地转模式,研究了西边界流在西边界缺口处当处于迟滞过程的临界状态时,其路径转变受中尺度涡旋影响的动力机制,初步探讨了中尺度涡旋影响西边界流在缺口处路径变化的几种形式。结果表明,气旋和反气旋中尺度涡旋都可能使西边界流产生由入侵流态到跨隙流态的转变,而只有反气旋式中尺度涡才有可能诱发西边界流由跨隙流态向入侵流态的转变。当西边界流远离其临界状态时,其路径不容易受中尺度涡旋的影响,此时跨隙的西边界流会阻挡中尺度涡旋在缺口处的向西传播,并迫使涡旋在吕宋海峡东侧向北移动。以上结果用来解释了吕宋海峡黑潮变异的某些结构特征。
袁东亮李锐祥
关键词:吕宋海峡黑潮涡旋
印度洋-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的S-EOF模态时空特征分析
本文利用1870-2004年的HadiSST的月平均海表面温度(SST)资料,对去除了增暖趋势的印度洋-太平洋SST异常(SSTA)作季节经验正交函数(Season-reliant Empirical Orthogona...
谢瑞煌黄菲
关键词:SST印度洋偶极子夏季风
文献传递
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
采用1958—2002年海洋同化资料 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 tion)的海温场,定义了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永久性暖池(简称印—太暖池)指数, 即不随季节变化的27.5℃等温面所包...
黄菲
关键词:暖池年代际变化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