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G200803)

作品数:6 被引量:20H指数:3
相关作者:谢远云何葵臧淑英张丽娟康春国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源区
  • 1篇沙尘
  • 1篇沙尘天气
  • 1篇碳酸
  • 1篇碳酸盐
  • 1篇碳同位素
  • 1篇碳同位素特征
  • 1篇碳同位素组成
  • 1篇同位素
  • 1篇同位素特征
  • 1篇同位素组成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气候演化
  • 1篇粒度特征
  • 1篇粒度组成
  • 1篇化学风化
  • 1篇化学组成

机构

  • 6篇哈尔滨师范大...
  • 3篇哈尔滨学院

作者

  • 5篇何葵
  • 5篇谢远云
  • 4篇臧淑英
  • 3篇康春国
  • 3篇张丽娟
  • 2篇孟杰
  • 1篇郭令芬
  • 1篇梁鹏
  • 1篇陈慧玲

传媒

  • 3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黑龙江科技信...
  • 1篇中国地质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哈尔滨沙尘沉降物的粒度组成及其源地分析被引量:8
2009年
对2002年3月20日和2006年3月10日哈尔滨沙尘沉降物进行收集,同时还对城市松散的地表裸土进行了采样。粒度分析结果显示,沙尘沉降物粒度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2002年沉降物的粉砂占71.2%,砂粒组分占21.7%,粘粒组分含量仅占7.1%;2006年沉降物的粉砂含量占73.6%,粘粒占19.8%,砂粒占6.6%。总体上看,2002年沉降物粒度比2006年沉降物明显偏粗。2002年沙尘沉降物粒度组成表现出明显的三峰分布特征,而2006年沉降物则呈双峰分布特征,说明哈尔滨沙尘沉降物是由多种不同成因的组分构成。城市地表裸土中可供远程搬运的细颗粒物质(〈63μm)含量较多,在60%以上,可为沙尘天气提供较多的粉尘物质。认为哈尔滨沙尘沉降物中砂粒级的粗颗粒物质是就地起沙,属于近源堆积;长期悬浮颗粒(〈18μm)主要来源于远距离的外源输入,包括黄土高原在内的西北地区可能为哈尔滨沙尘提供了一定量的粉尘物质;而短期悬浮颗粒(18~63μm)主要是区域内部沙尘天气产生,来源于城市地表裸土。2002年沙尘以内源输入为主,但外源输入也占据一定比例,而2006年沙尘主要以外源输入为主,内源输入占据的比例相对较小。
何葵谢远云康春国张丽娟臧淑英
关键词:粒度组成
哈尔滨沙尘沉降物碳酸盐及其碳同位素特征被引量:5
2010年
分析了哈尔滨2002年3月20日、2007年5月8日和2008年5月28日沙尘沉降物的碳酸盐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哈尔滨沙尘沉降物的碳酸盐含量介于3.8%~7.3%,均值为5.28%,2002年沙尘沉降物碳酸盐含量为4.62%,2007年为7.11%,2008年为4.43%,含量普遍偏低,为国内有报道的最低值;沙尘沉降物的碳酸盐碳同位素组成在-6.39‰^-7.83‰,均值为-7.3‰,2002年沙尘沉降物碳酸盐δ13C为-7.12‰,2007年为-7.36‰,2008年为-7.51‰,也为国内有报道的最低值。沙尘沉降物碳酸盐含量的低值而道路表土碳酸盐含量的高值表明,仅有碳酸盐含量还不足以证明沙尘的物质来源,而碳同位素组成则显示本地源而非西北粉尘源区对沙尘的主要贡献。利用沙尘沉降物的碳酸盐含量和碳同位素组成示踪沙尘源区是可能的。
谢远云孟杰郭令芬何葵
关键词:碳酸盐碳同位素组成
哈尔滨城市地表土的物质组成与沙尘天气被引量:3
2009年
沙尘对环境的污染被人们越来越重视,是生态环境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哈尔滨城市不同类型松散地表土进行了采样和物质组成特征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结果表明:河床冲积物和哈尔滨市土壤对哈尔滨沙尘天气的贡献较小;而地表裸土的粒度和化学组成特征指示了道路裸土和建筑土是哈尔滨沙尘天气主要的物质源地,可以为沙尘天气提供大量的粉尘物质。这不仅对哈尔滨沙尘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也对确定哈尔滨沙尘来源区并科学控制沙尘暴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谢远云张丽娟何葵康春国臧淑英
关键词:沙尘天气
江陵泥炭的粒度特征及其记录的气候变化
2011年
江汉平原江陵剖面有4层厚度不等的湖沼泥炭堆积。粒度分析结果显示,泥炭粒度组成以粉砂(4~63μm)为主,含量在38.3%~74%之间,平均58.1%,其次是砂(>63μm)和粘土(<4μm),砂含量在10.8%~41%之间,平均22%,粘土含量在13.6%~42.8%之间,平均19.9%。粒度分布全为双峰型,显示不同成因组分的混合。14C测年、粒度、TOC、TN和孢粉资料显示了泥炭记录的3500~2500aB.P.间高分辨率的气候演化:3440~3300aB.P.气候暖湿;3300~2850aB.P.气候冷或冷干,其间3140~3100aB.P.记录到一次短暂的升温事件;2850~2500aB.P.气候温暖湿润,其间2760aB.P.、2660~2600aB.P.各存在一次明显的降温事件。
陈慧玲
关键词:粒度特征气候演化
哈尔滨沙尘沉降物物源敏感粒度组分的提取及来源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采用粒级—标准偏差算法对哈尔滨2006年3月10日沙尘沉降物进行了物源区敏感粒度组分的提取,获得各来源组分的粒级范围和含量,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粒级成因组分的来源。研究认为:1)19.2μm是哈尔滨2006年沙尘天气颗粒短期悬浮和长期悬浮之界限,而152.4μm是沙尘颗粒悬浮搬运的粒径上限。2)20μm作为粉尘物质短期悬浮颗粒与长期悬浮颗粒之界限具有普遍性,而悬浮载荷的粒径上限则与一定的风力条件和地表状况密切相关。3)沙尘沉降物包含4个物源区组分,粒径范围分别为:〈1μm(组分1)、1-19.2μm(组分2)、19.2-152.4μm(组分3)和〉152.4μm(组分4)。前2个组分属长期悬浮组分,其中组分1代表大气粉尘的本底值;组分2代表非本地源的远距离外源输入,可能与高空气流的搬运有关,包括甘肃和内蒙古在内的半干旱地区为哈尔滨沙尘提供了一定量的粉尘物质;组分3为短期悬浮组分,主要是区域内部沙尘天气产生,松散地表裸土是该组分的重要物源;组分4为跳跃或滚动组分,源于近源物质堆积,是就地起沙。4)哈尔滨2006年沙尘天气外源输入约占63.8%,近源和内源输入占36.2%。松散地表裸土的治理仍是哈尔滨防治沙尘天气的工作重点。
谢远云梁鹏孟杰何葵臧淑英
哈尔滨沙尘沉降物的化学风化特征及物源区意义被引量:4
2009年
对哈尔滨2006年3月10日沙尘沉降物的化学组成及化学风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iO2、Al2O3和TFe2O3含量分别为54.87%、13.27%和5.63%,三者之和达73.77%;CaO、MgO、K2O、Na2O、TiO2、P2O5和MnO含量分别为3.78%、2.57%、2.63%、1.76%、0.77%、0.24%和0.11%。沉降物中的常量元素多表现为迁移淋失,Mn和Ti明显富集而Mg和Fe轻微富集,元素的迁移淋失率依次为:Na>P>K>Si>Al>Ca>Fe>Mg>Ti>Mn;微量元素除Nb、Sr迁移淋失外,其余元素表现出富集特征。与哈尔滨2002年沙尘沉降物、黄土高原第四纪黄土与古土壤、晚第三纪红粘土、镇江下蜀土及宣城风成红土等典型风成堆积物进行对比分析,(Al+Fe+Ti+Mn)/(Mg+Ca+K+Na)比值、成分变异指数ICV、CIA等化学风化参数及A-CN-K化学风化趋势图均显示,哈尔滨沙尘沉降物经历了低等化学风化程度,明显强于兰州黄土和古土壤,弱于洛川黄土,显著弱于洛川古土壤、西峰红粘土、镇江下蜀土和宣城风成红土。哈尔滨沙尘源区处于大陆化学风化的早期,气候生物状况好于西北地区,包括沙漠和黄土高原在内的西北地区不会是哈尔滨沙尘沉降物的物源区,或者至少不是主要物源区。
谢远云张丽娟何葵康春国臧淑英
关键词:化学组成化学风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